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益生菌粉调节肠道功能。方法 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益生菌粉30天,比较实验前后自身及组间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产气荚膜梭的变化情况。结果给样后、中剂量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 标签: 益生菌 肠道菌群 低聚果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益生菌对慢性肾炎患者血清肌酐(Scr)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组40例和益生菌组40例,分别行盐酸贝那普利片治疗、盐酸贝那普利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胶囊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落数和肾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益生菌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均高于单纯组(P<0.05);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均低于单纯组(P<0.05);益生菌组患者Scr、24hUP、BUN均低于单纯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益生菌药物可有效调节慢性肾炎患者的肠道结构,增加有益菌的数量,降低Scr水平,改善患者肾功能。

  • 标签: 慢性肾炎 益生菌 肠道菌群 血肌酐 肾功能
  • 简介:异麦芽糖是功能性低聚糖之一,也称作益生元。本文主要综述了异麦芽糖对肠道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作用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并对该作用在食品中的应用及相关新品开发方向提出一定的建议。

  • 标签: 低聚异麦芽糖 肠道菌群 调节作用 作用机理
  • 简介:且各剂量组与便秘模型对照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而各剂量组粪便粒数均多于便秘模型对照组,与便秘模型对照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

  • 标签: 低聚果糖 作用研究 果糖通便
  • 简介:目的:研究两种来源的果糖对双歧杆菌的体外增殖效果。方法:配制以两种果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对两种双歧杆菌进行体外培养,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吸光度(OD值)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通过对比吸光度(OD值)反馈双歧杆菌的增殖情况,进而评价两种果糖对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结果:从双歧杆菌Ⅰ(BI-07)的生长曲线看出,两种果糖均能促进双歧杆菌Ⅰ(BI-07)的生长,从对数期到稳定期,菊粉果糖的吸光度(OD值)值始终高于蔗糖果糖;从双歧杆菌Ⅱ(BB-12)的生长曲线看出,两种果糖均能促进双歧杆菌Ⅱ(BB-12)的生长,当双歧杆菌处于对数期时,初期蔗糖果糖的吸光度(OD值)高于菊粉果糖,但在24h后,菊粉果糖的吸光度(OD值)逐渐高于蔗糖果糖,最终是菊粉果糖的吸光度(OD值)高于蔗糖果糖。结论:两种果糖均能促进双歧杆菌的体外增殖,但菊粉来源的果糖对双歧杆菌的体外促生长作用优于蔗糖来源的果糖

  • 标签: 低聚果糖 菊粉 蔗糖 双歧杆菌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6年 11月至 2018年 5月收诊的 102例肝硬化患者,按照 1:1比例根据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先就诊, n=51)与研究组(后就诊, n=51),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方案治疗基础上增加益生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道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变化。 结果:①肠道变化,治疗后组间肠杆菌、酵母样真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差异显著(P<0.05)。②肠道屏障功能,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DAO、 TNF-a、 D-乳酸水平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③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差异不大( P>0.05),但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益生菌可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

  • 标签: 益生菌 肝硬化 肠道菌群 肠道屏障功能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脓毒症儿童肠道特征及益生菌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收住我院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的脓毒症患儿34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予以常规治疗(常规组,A组,n=17),另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益生菌辅助治疗(益生菌组,B组,n=17),同时选取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C组)。入组24 h内记录所有脓毒症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并于入组后5~7 d,采集患儿的粪便样本,同期留取健康患儿粪便样本,运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肠道检测,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预测肠道功能,比较组间差异。结果α多样性指数及β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两组脓毒症患儿肠道的丰度均较健康儿童明显下降,同时的个体差异也呈加大趋势,但是服用益生菌后,上述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在门水平上,常规治疗组的拟杆菌门和放线门比例最低,变形门的数量明显增加(P<0.05);在属水平上,肠球菌成为常规治疗组中的优势菌种,而在益生菌组中双歧杆菌、普氏粪杆菌及丹毒丝、扭链胃球菌的比例明显提高(P<0.05);益生菌组与常规组相比,两者在线粒体合成、外泌体、mRNA转录降解及半胱氨酸代谢等通路的丰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脓毒症儿童肠道的多样性下降,结构稳定性差,同时拟杆菌减少伴变形杆菌增多,而添加益生菌辅助治疗后可增加患儿双歧杆菌及普氏粪杆菌等有益菌的比例,减少肠球菌等机会致病菌的数量,其差异性代谢通路可能与益生菌的作用机制相关。

  • 标签: 脓毒症 儿童 肠道菌群 益生菌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益生菌、合生元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小鼠肠道的影响。方法选取80只6~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4组,各20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建模对照组,C组为益生菌组,D组为合生元组。比较各组小鼠的体重、病理评分、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并比较各组肠黏膜和粪便标本相对丰度。计量资料两两及多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F分析。结果1周后B、C、D组小鼠的体重均低于A组[(35.11±0.70) g],且C组[(33.46±0.72) g]、D组小鼠的体重[(33.50±0.89) g]高于B组[(30.35±0.89) g];B组[(27.00±7.94)分]、C组[(5.40±2.79)分]、D组小鼠的病理评分[(7.25±2.85)分]均高于A组(0分),且C、D组小鼠的病理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86、5.365,P<0.05)。B、C、D组小鼠的血清DAO[(1.13±0.21)、(1.00±0.32)、(0.98±0.21) U/L]、内毒素[(3.48±0.07)、(2.56±0.10)、(2.55±0.05) EU/L]、TNF-α[(21.07±9.09)、(16.24±2.52)、(15.90±8.43) ng/L]、IL-6[(24.96±8.89)、(20.41±6.02)、(19.02±7.40) ng/L]浓度均高于A组,且C、D组大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27、6.536、4.151、6.158,P<0.05)。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B、C、D组小鼠的粪便、肠黏膜群生物多样性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4、2.823、2.557、2.186、2.573、1.983,P<0.05)。主成分分析法(PCA)显示,各组小鼠粪便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9、2.559、2.495、1.975、2.557、2.084,P<0.05)。结论益生菌与合生元可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小鼠的肠道炎症程度,调节益菌属比例,维持肠道平衡,保护肠道屏障及吸收功能。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益生菌 合生元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肠道紊乱及益生菌干预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例数100例,在进行益生菌干预后对患者粪便中各项数量进行检查,并另外选取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不实施益生菌干预。结果观察组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消化链球菌、葡萄球菌、酵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量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均伴有肠道紊乱情况,通过对患者进行益生菌干预,能有效对紊乱进行纠正。

  • 标签: 晚期胃肠道肿瘤 肠道菌群紊乱 益生菌干预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有关果糖生产和应用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描述。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之上对果糖的相关生产工艺进行完善和优化。通过研究上样速率、活性炭种类、糖品浓度以及吸附剂的种类对果糖的收率和提纯的影响。将果糖产品划分为不同产品种类的糖混合物,由因为糖度不高限制人们对果糖产品的认知感。并且由于我国对果糖产品的提纯工艺技术的缺乏,国内市场急缺高纯度果糖的产品,这就使得研发高纯度果糖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低聚果糖 技术优化 生产工艺
  • 简介:人体体表和体内分布的共生微生物有80%生活在消化道内,其种类超过1000种,重量可达2公斤,细胞总数超过1014个,约为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1.3倍。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微生物的数量和基因总数要比人类多得多,而且它们注定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肠道菌群 更年期 肠道细菌 肠内细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婴儿期是肠道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肠道群主要来源于母体与其之间的群交换。剖宫产、早期接触抗生素和配方奶喂养可能会破坏微生物的建立,并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母乳寡糖(HMOs)是一类结构多样的非共轭聚糖,母乳中含量丰富,可调节婴儿肠道群组成,对婴儿肠道健康产生有益影响。为了解婴儿肠道的定植特点及HMOs对肠道的影响,现就此综述如下。

  • 标签: 肠道菌群 菌群紊乱 母乳寡糖 婴儿
  • 简介:摘要:探讨果糖增强免疫作用。通过灌胃小鼠不同剂量(0.15、0.3、0.9g/kg·BW)果糖,连续灌胃30d,测定各项免疫指标。结果显示,经口

  • 标签: 低聚果糖 小鼠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益生菌对结直肠腺瘤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后肠道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4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1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为正常组,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观察不同组间患者肠道构成变化。将4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随机分成3组手术对照组10例,内镜下切除术后不予益生菌治疗;美常安组患者15例,在结肠镜下切除腺瘤后给予美常安(枯草杆菌二联活肠溶胶囊)口服(2粒,3次/d);培菲康组患者15例,在结肠镜下切除腺瘤后给予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胶囊)口服(2粒,2次/d)。总疗程均为4周,分别采集术前和术后的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比两种益生菌肠道的影响。结果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紊乱,与正常组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明显下降,而大肠杆菌数目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服用两种益生菌后患者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上调,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肠球菌的数量较术前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改变,益生菌制剂可使结直肠腺瘤患者的有助于恢复肠道,在结直肠腺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大肠癌 结直肠腺瘤 肠道菌群 益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大鼠回肠造口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的影响。方法取周龄相似(10~13周)体重相近(340~370 g)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嗜酸乳杆菌组、布拉式酵母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行回肠造口术。分别予嗜酸乳杆菌、布拉式酵母及常规饮食不同干预。于第10天评估血清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小肠推进率、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DET)和粪便布里斯托(Bristol)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并比较3组间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分析。结果术后第10天布拉氏酵母组和嗜酸乳杆菌组体重、PA、ALB均高于对照组[(287.67±20.00) g比(263.67±18.25) g比(231.00±19.56) g、(194.27±6.76) mg/L比(186.00±9.23) mg/L比(166.09±3.77) mg/L、(20.14±2.06) g/L比(19.81±1.91) g/L比(15.67±1.17)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051、26.013、11.987,P<0.01);小肠推进率、DET、Bristol评分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6.16±7.93)%比(42.18±3.73)%比(46.08±5.38)%、(4.50±1.05)比(5.00±1.10)比(7.33±0.82)、(4.45±0.19)比(4.60±0.19)比(5.52±0.26)、(58.28±20.85) ng/L比(51.00±18.10) ng/L比(99.44±41.90)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48、13.876、43.382、4.883,P<0.05)。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显示,益生菌组的梭属-产气荚膜梭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线性判别分析值=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制剂有助于促进回肠造口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维持肠道稳态,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回肠造口 益生菌 嗜酸乳杆菌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胃溃疡患者应用益生菌加抗幽门螺杆菌,对肠道改善情况以及胃功能指标。方法:取96例老年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四联疗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实施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肠道、胃功能指标相比,较之对照组,观察组各项指标更优(P<0.05)。结论:老年胃溃疡患者应用益生菌加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有效改善肠道和胃功能指标,降低并发症,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益生菌 肠道菌群 胃溃疡 抗幽门螺杆菌 胃功能
  • 简介:大脑作为人体最高司令部,总是高高在上地对身体其它器官发号司令。执行命令的器官其中一员——肠道的职责是负责接纳消化吸收,可是大脑和肠道他们真的只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吗?据相关医学研究结果报道:从肠道学研究这一角度来看,大脑与肠道的上下级关系极有可能颠覆。当人体内肠道处于紊乱失调的状态时,肠道这个“第二个大脑”就会发出抗议的“负能量”信号,并迅速传达至人体第一大脑,大脑就会出现痴呆、焦虑、抑郁及孤独症等各种脑神经精神疾病。如同“屁股决定脑袋”一样,其实肠道也可以决定脑袋!

  • 标签: 肠道菌群 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