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慢性丙肝患者血清IL-35和IL-17A水平,研究IL-35在慢性HCV感染患者体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和60例慢性丙肝患者的血清IL-35水平,并对慢性丙肝患者有肝硬化组和无肝硬化组的IL-35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观察IL-35与IL-17A有无相关性。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5水平36.77(24.46~85.32)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1.74(17.98~37.75)pg/ml,其中有肝硬化组血清IL-35水平41.05(29.69~85.32)pg/ml高于无肝硬化组32.5(24.46~68.05)pg/ml。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35水平升高,而有肝硬化患者又高于无肝硬化患者,提示IL-35可能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存在免疫调节作用,且与疾病进展呈正相关,而与IL-17A则呈负相关。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白细胞介素-35 免疫调节
  • 简介:目的采用多电极皮层脑电监测技术,通过局部给药的方式,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对大鼠皮质发育障碍(MCD)痫性放电的影响。方法建立液氮皮层冰冻MCD模型:对新出生的SD大鼠进行脑皮质板局部冰冻损伤。模型建立后通过形态学、行为学等进行评价。手术前1w对MCD模型小鼠进行皮层脑电埋置。术后1w所有实验大鼠随机分成匹罗卡品组、匹罗卡品加IL-6组。模型诱导组大鼠氯化锂腹腔注射(180mg/kg),20h后给予硫酸阿托品1mg/kg腹腔注射,30min后再给予20mg/kg匹罗卡品腹腔注射。模型诱导加IL-6组增加IL-6局部注射。注射前先进行30min的基线监测,注射后直接进行电生理检测。监测完毕对动物行为学以及相关如潜伏期、持续时间等电生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实验组大鼠注射匹鲁卡品后随即出现眨眼、节律性咀嚼、节律性点头,约30min后出现Ⅳ级以上发作。但是IL-6注射组动作明显减轻,出现时间较晚。电生理结果显示,与模型诱导组相比(25.93±1.33)min,模型诱导加IL-6注射组表现为潜伏期明显延长(31.05±2.35)min,两组潜伏期发作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与模型诱导组相比[(34.58±1.02)s],模型诱导加IL-6注射组表现为放电持续时间明显减少[(17.75±1.94)s],两组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与模型诱导组相比[(28.83±4.26)次],模型诱导加IL-6注射组表现为自发性癫痫放电次数明显减少[(12.00±3.03)次],两组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IL-6明显减少痫性放电阈值,减少放电持续时间,可能对癫痫发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皮质发育不良 癫痫 IL-6 炎症 匹罗卡品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该病也是一种系统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白介素-17(IL-17)与银屑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具有选择性靶向IL-17A及其受体的生物制剂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并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 标签: 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17 白介素-17拮抗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OPD患者不同病程期血液和痰液中LIF和IL-6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指导入选病例留取合格痰液和血液,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和痰液中的LIF浓度、IL-6检测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e601检测。结果(1)COPD急性期患者血清和痰液中IL-6、LIF浓度水平均高于COPD稳定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2)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中IL-6、LIF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OPD稳定期患者痰液中LIF浓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中LIF浓度水平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F与IL-6共同参与了COPD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其水平的检测对于病情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白血病抑制因子 白介素6
  • 简介: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显示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34(IL-34)水平,探讨IL-34与疾病进程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南通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慢性乙型肝炎(CHB)60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30例]纳入研究,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34水平,同时行血清生化和病毒学指标检测,分析IL-34与生化、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B组和肝硬化组血清IL-34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硬化组较CHB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CHB组血清IL-34水平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288,P=0.026;rs=0.385,P=0.002),与HBVD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s=-0.325,P=0.011)。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IL-34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疾病进程相关。IL-34可能成为治疗慢性HBV感染的免疫学靶点。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白细胞介素34 免疫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烧伤患者的外周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产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烧伤患者36例,将入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非干预组两组,并定期监测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2产生能力,观察心理干预是否能改变烧伤患者的免疫功能。结果心理干预后两周、四周及八周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2产生能力均有变化(P<0.01),且在两周、四周及八周后白细胞介素质-2(IL-2)产生能力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一致(P<0.01)。表明心理干预对烧伤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在临床上对烧伤患者启动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的身体及心理的康复。

  • 标签: 心理干预 烧伤患者 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检测血清P-选择白细胞介素-6对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各40例,另以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P-选择白细胞介素-6水平并比较分析。结果各组冠心病患者P-选择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以急性心肌梗死组升高最明显(P<0.01)。P-选择白细胞介素-6升高者与两项指标正常者相比,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P-选择白细胞介素-6水平可帮助对冠心病进行诊断、分型,其血清水平的高低可作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

  • 标签: 冠心病 诊断与分型 P-选择素 预测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将DPP4抑制剂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分析对其血糖指标、血脂指标、胰岛、瘦、SAA以及白细胞介素的影响作用。方法本文参与研究的资料是2015年4月至2017年7月本院纳入治疗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组方法为随机法,每组50例入组,常规治疗用于2组,安慰剂用于参照组,DPP4抑制剂沙格列汀用于实验组,统计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参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总胆固醇水平、胰岛水平比较于实验组2型数据,P<0.05,证明数据检验的统计学意义,参照组患者的瘦水平、SAA水平、白细胞介素-2水平、白细胞介素-6水平比较于实验组2型数据,P<0.05,证明数据检验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DPP4抑制剂治疗可以改善其血糖指标、血脂指标、瘦,明显降低患者的胰岛抵抗情况,并对相关炎症反应进行抑制。

  • 标签: DPP4抑制剂 2型糖尿病 胰岛素 瘦素 SAA 白细胞介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降钙素原(PCT)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和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初次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8例,年龄35-65岁之间,平均年龄50.5岁,其中男40例,女18例。结果患者术后1天、3天、6天、9天、12天血清CRP、PCT与IL-6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均在第三天达高峰(CRP110.2±38.6mg/L,PCT0.5±0.11ng/ml,IL-645.21±19.2pg/ml),而后下降,第12天时PCT与IL-6回到正常水平(IL-64.25±2.1pg/ml,PCT0.04±0.01ng/ml),CRP仍高于正常(6.5±17.2mg/L)。结论IL-6是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检测的敏感指标,动态观察IL-6、CRP及PCT变化,可以帮助评估患者术后是否存在术后感染,以此提高膝关节术后的早期感染的诊断率。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血沉 降钙素原 膝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联合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6年6-12月本院收治的胎膜早破孕妇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足月正常分娩孕妇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孕妇PCT、IL-6水平及阳性表达率情况。并于分娩后对所有孕妇取胎盘胎膜组织行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胎膜早破孕妇分为有绒毛膜羊膜炎组(n=46)和无绒毛膜羊膜炎组(n=54),比较其血清PCT、IL-6水平及阳性表达率情况;并采用ROC曲线评估PCT联合IL-6对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早期诊断作用。结果观察组PCT检测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L-6检测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绒毛膜羊膜炎组PCT检测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有绒毛膜羊膜炎组IL-6检测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有绒毛膜羊膜炎组PCT、IL-6均为阳性率69.57%(32/46)明显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的18.51%(10/54)(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度为84.78%(39/46)、特异度为88.89%(48/54)、准确性为87.00%(87/100)、阳性预测值为86.67%(39/45)、阴性预测值87.27%(48/55);IL-6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度为86.96%(40/46)、特异度为90.74%(49/54)、准确性为89.00%(89/100)、阳性预测值为88.89%(40/45)、阴性预测值89.09%(49/55);PCT+IL-6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度为89.13%(41/46)、特异度为92.59%(50/54)、準确性为91.00%(91/100)、阳性预测值为91.11%(41/45)、阴性预测值90.91%(50/55)。结论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孕妇PCT、IL-6水平均升高,PCT联合IL-6可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对临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6 胎膜早破 绒毛膜羊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检测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4月我院120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11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检测,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包虫病IL-17水平显著高于Ⅰ、Ⅱ型及Ⅳ、Ⅴ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型与Ⅳ、Ⅴ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17水平在肝囊型包虫病显著升高,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感染类型,对患者进一步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白细胞介素(IL)-17 肝囊型包虫病 感染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介素6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100例临床疑似为新生儿感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测定PCT、IL-6、hs-CRP等指标,分析检测的结果,结合临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的各项指标均存在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而非细菌感染组的IL-6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其他指标未见有显著差异性(P>0.05);细菌感染组各项指标对比非细菌感染组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具统计学的意义(P<0.01)。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符合率上,血清PCT检测显著最高,其次为IL-6、Hs-CRP,以WBC计数检测结果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符合率最低。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6的测定可作为对新生儿的细菌感染性肺炎以及病毒性肺炎进行辅助鉴别的指标。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 简介:目的探讨脂蛋白磷脂酶A2白细胞介素对H型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94例,分为无H型高血压组(观察A组)238例,H型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组(观察B组)156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32例为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60min内进行NIHSS评分;测定各组脂蛋白磷脂酶A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指标水平。结果观察B组患者NIHSS评分为(12.82±3.64)分,明显高于观察A组患者的(8.51±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患者后循环、完全前循环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磷脂酶A2、IL-6、IL-8、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红细胞沉降率、CRP明显高于观察A组和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低于观察A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A组患者Hcy、TC、TG、LDL-C、红细胞沉降率、CRP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磷脂酶A2、IL-6、IL-8、TC、TG、LDL-C为H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IL-6、IL-8、脂蛋白磷脂酶A2对H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H型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和炎症反应;脂蛋白磷脂酶A2、IL-6、IL-8对H型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H型高血压 脂蛋白磷脂酶A2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患有急性白血病且接受化疗治疗后出现血小板数量减少患者的治疗当中,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全年内收治的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都在接受化疗治疗后出现了血小板减少情况,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等将其均分成常规组与分析组,常规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分析组患者则接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分析组患者的整体疗效明显好于常规组,且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少于常规组患者,相关数据在对比后存在明显意义(P<0.05)。结论针对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而言,患者接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的整体效果较好,该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 化疗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联合检测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价值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1例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行鼻中隔矫正术康复的50例患者作为健康组,比较其EOS浸润情况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EOS浸润阳性率为62.75%,显著高于健康组的16.00%,(P<0.05)。同时可观察到,研究组切片表现为上皮增生,且出现少量复层临床上皮细胞,同时间质出现水肿症状,且研究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8.24%、80.39%及76.47%,且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相应水平(P<0.05)。结论IL-1β、MIF及NF-κB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鼻息肉的发生及发展,对存在相应症状的患者进行以上指标的检测,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对该疾病进行诊断,值得推广。

  • 标签: IL-1&beta MIF NF-&kappa B 鼻息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自拟化痰祛瘀通脉汤治疗对其血清hs-CRP(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IL-6(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所选时间为2016年5月—2017年8月,其均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则同时实施自拟化痰祛瘀通脉汤治疗,对比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00%),P<0.05;两组治疗后的hs-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实验组hs-CRP、IL-6水平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自拟化痰祛瘀通脉汤治疗,可以有效促进其疾病症状的改善,对其炎症反应进行抑制,意义重大。

  • 标签: 化痰祛瘀通脉汤 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白细胞介素6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和未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近年来在我院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输血后各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输血后3d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后CO2水平有所升高,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组织受损,安全性更高。

  • 标签: 去白细胞输血 未去白细胞输血 输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