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第7版《现代汉语典》比以前的修订本更加完善。然而,使用过程中仍发现一些问题,本文运用语义场的整体观念和系统理念,从读音、义项和词条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予以深入分析。希望对今后词典编纂的进一步科学化与系统化起到借鉴的作用。

  • 标签: 语义场 义项 冗余 缺漏 错位
  • 简介:在目前的学科建设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课往往直接套用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导致很多课程不能体现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其中,作为核心基础的“现代汉语”课,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如何设计才能更符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是每个教师都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本文从词汇、语法两方面研究如何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设计“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

  • 标签: 现代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 语法
  • 简介:摘要音译词是外来词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现代汉语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已逐渐作为汉语系统中的一部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以《现代汉语典》第七版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为工具,主要比较两部词典中的音译词在收词与释义上的不同点。

  • 标签: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 音译词 比较研究
  • 简介:选取《现代汉语典》(第5版)中三音节词语(包括三音节词和三音节固定语)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其语音形式(包括节律结构、轻声现象和声调分布),从而把握三音节词语的声音形式特征.

  • 标签: 《现代汉语词典》 三音节词语 节律 轻声 声调
  • 简介:传统语法所划分的借用动量词和专用动量词,实质上是“动作动量词”和“事件动量词”的区别。“事件动量词”又可分为“强事件动量词”和“弱事件动量词”,前者以[+计事]为主,后者以[+计时]为主,更接近时量词的语义特征,甚至出现表“体”的倾向。动量词的动作性和事件性是计量角度的不同,也是规约性与非规约性的差别,这种差别在语义特征、句法功能方面也有一定体现。

  • 标签: 动作动量词 事件动量词 规约性 去范畴化 分类
  • 简介:兼语句作为一种特殊句型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无可回避的部分。自从兼语句这个概念出现之后,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其认知也不断深入。文章将从兼语句的本体和应用两方面入手,分类整理众多学者的观点,对句法、语义、语用的本体内容以及二语学习者在习得兼语句中出现的偏误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建议方面综合分析,以求对兼语句有进一步的了解。

  • 标签: 兼语句 本体研究 应用研究
  • 简介:区别词在其名称基本确定之后,它的立类标准和语法功能也逐渐得到明确。但笔者发现,部分词语在实际的归类中仍存在一些争议。本文选取部分实例,简要分析区别词与名词、区别词与动词以及区别词与形容词之间的界限,以此探讨区别词的部分句法功能。

  • 标签: 区别词 句法功能 兼类
  • 简介:比况助词通常黏附在其它词或短语后面构成表示比喻或推测意义的比况结构。本文从共时角度,研究了比况短语的句法、语义、功能及其在句类、词类、音节、轻重音、位置、搭配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比况助词对黏附对象的状态化作用等等,以期对这一语言现象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 标签: 比况短语 句法 语义 功能 状态化
  • 简介:“这碗面吃了我一身汗”“这些酒喝醉了他”“这场比赛看得观众们兴高采烈”类句子是双重使动句,特点是包含双重使动:(1)主动词和后面的补语谓词之间有使动关系;(2)主动词又发生使动化。(2)以(1)为基础,再加上汉语动词使动化的一般限制,可解释这三类句子的构成限制和构成动因。双重使动句是汉语中补偿单动词使动化限制的一种机制,体现了汉语连动型语言特征对使动表达的影响。

  • 标签: 双重使动句 使动化 作格动词 原因事件 结果事件
  • 简介:也许是受西方情态研究的影响,汉语学界有人认为汉语的同类情态词也都有“可能性”“必然性”梯度上的差别,这种认识无法解释为何汉语同类情态词存在大量的连用现象,而且它们既不是语义上的重复,也没有梯度上的矛盾。本文从维向的角度解释认识情态动词的连用现象。认识情态可细分为四个维向:“单纯标示对命题真值的确信度(一定、应该、可能)”、“凸显命题的程度性结果(得)”、“根据经验判断命题(会)”、“根据变化趋势判断命题(要)”。文章提出“只有维向差异的情态动词才能连用”的假设,根据这条假设,我们预测认识情态动词连用的可能组合。语料库中的连用实际情况,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测。

  • 标签: 认识情态动词 连用 维向 梯度
  • 简介:通过对趣味教学概念和学生实际情况入手,解析“现代汉语”在“方言和普通话方面”和“结合时下热点”上进行阐释的绪论部分;在“语音的性质”“辅音的发音方法”和“韵母的结构”上进行阐释的语音部分;词汇和语法部分的趣味教学,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汉语”课程趣味教学的思考。

  • 标签: 趣味教学 现代汉语 思考
  • 简介:汉语演变是汉语史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由于带标注历时语料库的缺乏,词汇史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宏观的、整体的定量研究还很难实现。本文运用数据库技术和计量方法,在人工标注历史性语文辞典《汉语大词典》的30多万个词条的80多万条书证的时代信息后,对词典中的词汇、义项数量和词长在历代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学描绘,分析词汇的宏观演变,使用回归分析方法获得了当代词汇词汇留存度和时代的对数曲线方程,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源和公式。

  • 标签: 汉语大词典 词汇演变 汉语史 语言年代学
  • 简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词汇运用不得体的情况比语法运用不得体更加严重,这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在词汇教与学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语境的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探讨对外汉语语境的建构问题。在教的方面,教学语境的建构,可以分步骤地设置,也可以利用已有的整体语境。在学的方面,从课外阅读语境和自然语境方面着手,要利用好这两方面的语境,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以及多角度的自然语境的锻炼,使学生能准确掌握词汇的意义,在实际的运用中能够得体。

  • 标签: 对外汉语 词汇教与学 语境建构
  • 简介:摘要本文立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象似性的角度对动物词的词义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汉语典》中的动物词释义提出一二问题。

  • 标签: 象似性 动物词 隐喻
  • 简介:现代汉语中“相互”作为副词用法与“互相”相同,表达“两相对待的”或“彼此之间的”关系.当“相互”修饰“V”时,其“V”只能是具有两个论元角色共同参与活动的交互动词.本文根据“V”与“相互”能否搭配使用,将交互动词分为“天然对称性动词”“非完全对称性动词”和“反对称性动词”三类,并考察“相互”与交互动词“V”的语义表达及其投射模式.

  • 标签: 相互关系 交互动词 语义考察 投射模式
  • 简介: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的产生是客观环境与主观认知互相作用的结果,仅从语言社会学层面或语言认知学层面去解读语言变异现象的形成及传播原因都过于片面。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网络语言变异现象产生的社会因素和基于认知层面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以2017年最新网络热词“佛系”为例,对其来源、变异过程及隐喻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深入剖析。

  • 标签: 网络语言 语言变异 认知社会语言学 佛系
  • 简介:摘要在对比语言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词汇空缺的现象。即有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这就给人们理解词汇语义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了解进而掌握空缺现象的本质和类型对学习语言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空缺 无等价单位 对比语言学
  • 简介:语法研究所用经验证据有三个主要来源:自拟,真实出现的语言材料,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以及实验或调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黎锦熙1924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1950年代之前的现代汉语语法著作,根据的几乎全部是书面语材料,包括早期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作品,并且大都标明出处,以示有书为证。这种做法延续到1950年代。从1955—1956年公布的普通话定义也可以看出,它代表了当时的共识。1960年代之后,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通过自拟获取例证的做法渐渐通行开来,更为重视口语,尤其是北京口语的研究,从书面语直接引用或改写的例句也可以不必注明出处。这些变化反映汉语语法研究者对自己语感的自信在不断增强,反映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对于什么是合语法或不合语法的用法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也反映现代汉语标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应该如何获取证据,涉及许多同现代汉语标准语的起源与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围绕如何看待作为语料的现代汉语标准语、口语和书面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自拟、利用真实语料以及实验/调查这三种获取证据的方式各自的特点。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梳理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并指出某些问题的症结所在。

  • 标签: 现代汉语 语法 普通话 北京话 口语 书面语
  • 简介:摘要慕课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开发模式。慕课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的开放教育为基础,其课程和传统教学一样,都是逐渐引导学生从初级到高级的转变,其特点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慕课”和传统的几十个、几百个的学生不同,一门慕课活动可高达几万人,凡是感兴趣的都可以参与进来,进而完成网上学习。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基于“慕课”的基本特点,就“慕课”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如下论述,以希望能够推动现代汉语教学的持续发展。

  • 标签: 慕课,现代汉语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