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和《孔子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小小学术座谈会”。座谈的题目定为:“心性之学”,并且在通知单上写明:“这是一个古老的题目,但望能探得一点‘源头活水’出来”。我觉得会议召开得好,题目出得好,“探得一点源头活水来”的立意更好。“心性之学”,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我们民族的凝聚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正面作用固然很重大,负面作用也很不小。告子提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夫子批评说,这是不分人和禽兽:难道人和牛和犬是一样的吗?(见《孟子·告子上》)看来,告子讲的是人性的最低层次,孟子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性的第二层次;还有在人中再分出圣人和凡人的区别,这是人性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了。儒家特别强调“修身”、“养心”、“养性”。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树

  • 标签: 重要内容 人性 负面作用 孟子 正面作用 圣人
  • 简介:<正>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造化了万,而且还造化了人这样有智慧的高级动物。人诞生于大自然中,当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也就要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因而人要研究人,就必定要研究大自然,只有从大自然处着手才能研究出万事万的变化规律,当然也包括人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周易》就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研究自然与人的杰出著作。《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下第二章中说得更明确了:“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于是始

  • 标签: 对立统一规律 周易 变化规律 自然规律 我国古代 六十四卦
  • 简介:12月6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青年哲学论坛”和现代哲学杂志社共同主办。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讨“”、“物化”、“唯物主义”等哲学范畴的内涵,主要议题有:西方语境中的“”的概念,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以及中国哲学中的“”与“物象”等。

  • 标签: 哲学分析 学术研讨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山大学 中国现代化 “物”
  • 简介:儒家以忠恕为仁体的道德基石,忠者尽己,恕者推己,程明道以“扩充得去”为恕,以“天地变化草木蕃”之生生不息表述仁体扩充得去意象。儒家精神,欲使人本其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扩而充之,由一己小家推及万,及至全人类,进而至于大同,正是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精髓。由博爱万进至万一体之大同,必以其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为始基,故日“孝弟为仁之本”。明道思想之“仁者,浑然与同体”,“仁者以天地万为一体”,最能透悟全体,彻悟儒家万一体的思想进路。

  • 标签: 程明道 仁体 忠恕 生命绵延 浑然与物同体
  • 简介:<正>《管子》一书涉猎广泛,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天文、气象、地理、土壤、生物、医学等)、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也牵涉不少哲学问题。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先秦数百年管仲学派的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在国内外学术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是古希腊主要著名学者——从泰勒斯到伊壁鸠鲁的学术活动鼎盛时期。他们对自然哲学提出许多精辟见解。本文在笔者多年来研究万动因问题基础上,将管仲学派与古希腊学者在万动因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作多方位多层次比较分析,探讨在难

  • 标签: 管仲学派 古希腊罗马哲学 动因 运动变化 学术思想 公元前
  • 简介:先秦诸子论名,旨在匡正名实相怨的时弊,公孙龙也不例外。但是其以实正名的学说宗旨,却并不为同时代诸子赞同,以致荀况斥之为“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究其原因,乃公孙龙所论之名,与此时代之一般理解旨趣殊异。概言之,公孙龙看到了“名”的两种用法,即名既可命(个体),是为“名”,亦可命实(个体的性质),是为“实名”。公孙龙特别强调的是为当时人所忽略的后者的意义,其价值与其说是逻辑的,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不管是与公孙龙的同时代诸子相比,还是从其后的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取向来看,这一发现和阐述都是独特且别具价值的。

  • 标签: 公孙龙
  • 简介:9月19~21日在江苏苏州召开,由苏州市寒山寺主办,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青岛科技大学和文化研究院协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承办,主题为“生态文明与和合天下”。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文化论坛 环境哲学 中国伦理 寒山寺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 简介:《礼记》中子游述及“以故兴”与“微情”代表两种不同的制礼之法,然礼家对“以故兴”的解释素有分歧。郭店战国楚简出土,研究者判断子游论述与《性自命出》篇密切相关,这为重新解读“以故兴”提供了可能。“以故兴”意指因某种特定的教化目的,利用基于人情且精心设计“外物”以兴发释放行礼者与礼仪相匹配的情感。“以故兴”的对象包括两类:一为情感充分者,一为情感不足者,前者需借助外物将“情”兴发、释放、宣泄出来,再在仪式的引导之下,调节情感浓烈之程度,后者则在外物的影响之下,调动原本不足的情感,以达到反躬修身的目的。“以故兴”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仪式之中,辨明其义对于厘清“兴”与“礼”,“兴”、“情”与“”等多组概念的关系,深入儒家礼学思想演进的肌理有着重要的解码作用。

  • 标签: 以故兴物 性自命出 礼记 士丧礼
  • 简介:信息公开过程中的曲解、裁剪引致的信息异化是规划编制部门与建设单位为规避组织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决策义务的微妙的机会主义策略。本文分析了基于分工深化条件下个体的知识接受机制、不同预算约束线下个体效用异质性的两类信息异化现象,从信息证明费用的维度对抑制机会主义的司法治理给出与传统环境法学不同的结论,并据此提出着眼于激励而非强制的推动义务履行的制度框架安排。

  • 标签: 分工 异质性效用 信息异化 司法治理
  • 简介: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齐地先民东夷人形成了许多传统的观念,如崇拜观念、敬畏意识、仁爱精神、生命理念等,这些观念对东夷文明乃至中华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从齐地先民东夷人的生命观念、齐地先民东夷人的生命观念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其对当今的启迪意义方面试做探讨。

  • 标签: 齐地先民东夷人 生命观念 生态环境保护
  • 简介:由于政府的缘故而产生的环境外部性的非内部化是普遍可观察的事实。本文讨论了它的两种重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体系、以适当的制度保证公民的评价能够影响官员的政绩考核和任命过程等。

  • 标签: 环境外部性 算计性非内部化 政治性非内部化
  • 简介:现代环境法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度过了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全法两个阶段并已进入第三个阶段循环型社会法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的环境法的对比,可以发现循环型社会法具有六个特点,即(1)注意到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以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以环境友好为基本态度,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2)以环境承载力为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关系的基本依据和环境友好的底线;(3)从生态的高度看待环境。保护环境,承认环境保护的优先地位;(4)以保护生态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重视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恢复;(5)以环境保护为基本任务,注意运用规划、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实现环保目的;(6)按照物质闭路循环的构想,促进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标签: 环境保护 现代环境法 循环型社会法
  • 简介: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而有静”和“水善利万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 标签: 北大《老子》 有争 有静 不争
  • 简介:太湖流域传统村落,保持着生态平衡。城市污染下乡、本土工业污水泛滥,使水域急剧恶化。村落的外源污染不仅污染了村落的水域。而且导致了村落的内生污染。村民在水污染解决无望时。被动地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如饮用水被动地从河水改变为井水、自来水。由于水域高级功能的丧失,居民在被迫弃用水体高级功能的同时,无意识中使用、开发了水体的低级功能——纳污功能,变传统的保护者为现代的污染者。随着代际继替,维护水乡生态平衡的传统价值观逐渐沦丧,“新”价值观成为主流,水体将持续恶化.中短期内呈不可逆转之势。

  • 标签: 乡村污染 外源 内生
  • 简介:11月29日在武汉大学举行,由湖北省美学学会、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主题为“美丽中国与人居环境建设”。来自全省各高校、艺术院所的近300名会员出席会议,讨论议题涉及环境美学的意义、环境与资源问题、身体与休闲、环境美学与都市建设、城市与思想、居住的环境伦理美学、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知性人居。

  • 标签: 人居环境建设 环境美学 湖北省 学术研讨会 代表大会 中国
  • 简介:在环保领城里,公民社会的两类主体应当包括环境利益受到危害的社会公众与从事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ENGO)。他们本来该作为并列的公民社会组分而存在,但在现实中,社会公众虽然可以被赋予环境保护者的角色.且他们的参与在相关政策中极其重要,但是,由于他们代表环境利益时的组织能力不以与表达环境价值时存在满洞,因而与理想的公民社会组分有一定的偏离。社会公众的缺陷恰好能够由ENGO的特点得到补偿,作为环境价值与社会责任感的双重持有者,ENGO有潜力成为一种辅助与引导社会公众的精荚性社会力量.并在二者间建立起合作型的公民社会结构。

  • 标签: 农村 工厂排污 社会公众 环保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