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环境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密切相关,客观上促使哲学家更加深入地从哲学层面上来探讨环境问题,从而催生出环境哲学;环境哲学的意义不在于同环境问题相结合来解释环境问题,而在于在哲学的层面上找出能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行之策。

  • 标签: 环境问题 哲学 环境哲学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哲学观上看,文化是哲学的背景,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的思想文化是属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哲学的民族性。因此,西方环境哲学仅仅是属于西方民族的“西方环境哲学”,而不是普适于所有民族的“一般环境哲学”。西方学者所创造的环境哲学理论是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生成并按照西方哲学的思维逻辑构造起来的,因而这种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存在着先天的理论缺陷和困境: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都是对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的否定。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理论实质,就是要在自然与人之间作出选择:“到底应该用人去消解自然呢,还是用自然去消解人?”由于二者都以消灭对方为基本的价值指向,因而我们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内部找不到使这两个“中心论”得到和解的任何可能的途径。西方的环境伦理学仍然在西方主客二分的架构下,按照西方传统伦理学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去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问题,也必然陷入理论困境而不能自拔。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中不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分法”,而是采用“天、地、人”的三分法,通过“道”去解释“天、地、人”的关系。中国哲学坚持“德”与“道”的统一性,用“道”解释“德”:“道”是“体”,而“德”就是按照“道”去行“人之事”。“德”,不是由外部强加给个人的伦理规范,而是一种通过对“道”的“体悟”而达到“觉”的一种“境界”(觉悟),这种“德”就是“道德”。西方环境哲学要想消除它所遇到的理论困境,就需要从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中去寻找新的理论资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环境哲学的“故乡”,它对于当代西方的环境哲学

  • 标签: 哲学观 环境哲学的民族性 西方环境哲学的理论缺陷 环境哲学的故乡 环境哲学中国本土化 环境哲学的还乡
  • 简介:建设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指导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找到环境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学者们将关注点投向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哲学实践指向性上。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对现实经验的总结,阐述了环境哲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并立足于社会的发展阶段,对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时期环境哲学的实践指向性特点进行了论述和比较。在分析比较中,提出了建设生态和谐社会体现了环境哲学的现实属性和实践诉求,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社会化的媒介以及环境哲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目标。目前,中国的生态和谐社会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但它是环境哲学实践性转变的核心步骤,因此,每位公民无论在任何领域都应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努力。

  • 标签: 环境哲学 实践指向 生态和谐 生态和谐社会
  • 简介:众所周知,人类目前自知陷于前所未有且日益加重的全球性环境危机之中却难以自拔,这一难题已成为全人类最高时代课题,对它解决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能保持可持续发展,一个民族的后代能否生存,一个社会在国际共同体中地位如何,也是评价各国大学科学创新层次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实际角度看,环境冲突已经成为双边、多边、地区间和国际间的重要事务,

  • 标签: 环境哲学 哲学研究 国外环境 成果 可持续发展 环境危机
  • 简介: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与自然资源的有限.这种矛盾具体表现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对自然资源的无序掠夺.用停止发展的方法和用禁欲主义的道德教化都不能解决环境问题,单纯用科学技术的方法也不能解决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生存竞争方式,发展人与人相互协作的和谐关系,实行有计划的社会生产,对自然资源实行有计划的分配,改变现有以物质财富的积累为目的的社会发展模式,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作.

  • 标签: 人类 哲学 环境问题 竞争 和谐 合作
  • 简介:从自然概念的哲学特征,科技的生态学转向,进而上升到对环境哲学的思辨探讨,环境哲学化与哲学环境化相互融合。清华大学卢风教授2011年出版了环境哲学的最新力作《人、环境与自然》一书。该书认真梳理人、环境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探讨环境的生态维度与亲自然之科技的可能。立足于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体主义思想的反思,卢风教授着重批判了背离自然的现代性观念。毕竟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不仅与科技自身的缺陷有关,而且与人们没有意识到科技自身的缺陷以及在历史文化中形成的不恰当科学技术观念和离弃自然的道德感有很大关系。因此用生态技术"赞天地之化育",促进科技的生态学转向也是环境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此书还以生态思维的环境哲学为立足点,论证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个体主义的根本性错误,并提出一种新的自然主义,即超验自然主义。

  • 标签: 环境的哲学化 《人、环境与自然》 超验自然主义
  • 简介:2010年我在墨尔本访学时受邀到老朋友贝安德教授和劳若诗博士家中做客,其间受赠他们二位的新作《理解环境哲学》(AndrewBrennanphy.Durham,UK:AcumenPublishing,2010)。这本书是英国Acumen出版社策划的“理解现代思想运动”丛书中的一本。由于该丛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启蒙运动以来各种哲学和历史领域内重要的学派、运动和传统的导论,其目标读者主要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首次接触这些学科的读者,因而《理解环境哲学》一书的体例并不庞大,且框架清晰,逻辑紧密,语言及写作风格颇为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标签: 环境哲学 钥匙 启蒙运动 目标读者 2010年
  • 简介:摘要:环境生产力蕴含环境生育、环境优先和环境限度生殖三大原理,贯穿“只有自生才生他”的生育逻辑和“自生与生他”相互限度准则,并从两个方面规定了自身的效力范围和功能限度。环境生产力从根本上影响人类存在方式、文化方向和人性释放方式的选择,构成人类生产力的限度,并决定人类存在发展不能逾越环境自生与生他互为限度的规律,否则,就会出现地球生境破坏、气候失律的现象,推动自然世界逆生态运动,形成不可逆转的人类生态危机,造成世界存在风险。

  • 标签: 环境生产力 环境原理 环境生育逻辑 地球生境破坏 气候变化
  • 简介:摘要对于环境问题根源的探讨,以往往常单纯的归结于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甚至将其原因归结于科技的进步。究其本质,环境问题应是哲学问题。文章从环境哲学的角度分析,我国产生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主要为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世界观、“增长就是发展”的传统发展观。

  • 标签: 环境哲学 环境问题 思想根源 价值观 世界观 发展观
  • 简介:文中追寻钱学森教授思维发展的轨道,论述了山水城市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过程。并对山水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和哲学思考,提炼出对山水城市的理解。并探讨了山水城市理论的独特性,分析了该理论的局限性和现实性。探讨了山水城市理论在国内的实践,认为它是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值得研究、探索和实践。通过对山水城市的本质、与现代城市学理论的关联、现实性的总结与分析,希望对山水城市的研究有所启发。

  • 标签: 城市规划 山水城市 人居环境 哲学思考
  • 简介:20世纪中叶,人类工业文明达到它的最高成就,伴随它的生态危机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这种危机成为时代转变的拐点。它表示工业文明开始走下坡路,一种新文明——生态文明成为上升的文明。环境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是人类创造新文明的伟大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思想和理论结晶,又是人类建设新文明的哲学基础。发展环境哲学研究和应用,为人类新文明建设服务,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 标签: 环境哲学 生态文明
  • 简介:2015年3月2-14日,我在美国北德州大学(UniversityofNorthTexas,简写为UNT)做访问学者。刚到达该校的第二天,该校环境哲学中心主任哈格罗夫(EugeneC.Hargrove)教授领着我和另一位中国学者(南开大学的薛富兴教授)在校园内转了两个多小时,走了好几个部门,拿到了UNT的带有我们头像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就标志我的正式的访问学者身份。北德州大学的排名并不靠前,但它的爵士乐专业是全美最好的,从而也应是全球最好的。

  • 标签: 环境哲学 哲学阐释 德州大学 生态文明 伦理学研究 格罗夫
  • 简介:摘要:由于各种原因,有一些需要我们进行特殊教育与关爱的群体,这一群体数量虽然不多,但是由于他们在行为、性格、态度、健康等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因此较难融入正常学校教育中。如果我们不能从儿童时期就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任其发展将会逐渐变成社会问题。本文对特殊儿童自由与教育环境进行了阐述,对教育环境促进特殊儿童自由的影响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特殊儿童教育有参考价值。

  • 标签: 特殊儿童自由 教育环境 影响路径 哲学思考
  • 简介:环境问题上升到文化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能够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把握生态环境问题.该文在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中选择了两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文化哲学把生态文明看作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文明.农业文明对应于自然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工业文明对应于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生态文明对应于后工业社会--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工业革命破坏自然,生态文明则是在保持工业文明积极因素的前提下回归自然.由此人类历史将呈现为"自然一超越自然-回归自然"的螺旋形上升.其次,当前生态问题成为诸多价值观念冲突的场所,该文仅涉及三个观念冲突:市场价值观与人文价值观的冲突,类价值观与群体(国家、民族)价值观的冲突,绿色祟拜与为人的生态主义的矛盾.

  • 标签: 生态文明 生态领域 价值冲突 生态环境
  • 简介:摘要:本论文以生态哲学视角为框架,探讨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挑战。论文分析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哲学的关系,强调了生态学、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互联依存性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和实践。

  • 标签: 生态哲学 环境保护 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
  • 简介:环境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经济技术盲目发展造成人类生态环境危机的境况下产生的新兴哲学应用学科之一。环境哲学在以往人类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全面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位置与价值,探讨人、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的内在关系,力图构建一种全新的、更为科学的、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攸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促进人--自然--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环境哲学 人类生存 智慧 生态环境危机 经济技术
  • 简介:环境哲学的首要问题是环境伦理问题.环境伦理价值的丰富性、冲突性、选择性特征要求环境伦理价值的最基本的规范性表达是环境权利,但是,环境法的制度构建在内容上更多的是要细致而全面地规定社会主体的环境义务,这一义务是必要的和有限的.在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政策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适度污染的公共政策”.实践理性的环境哲学观本质上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法哲学观,是一种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有机统一,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的法哲学观,是一种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指导方法.在明白实践理性的环境哲学观本质的基础之上,将其运用于我国环境法制建设有其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

  • 标签: 环境法哲学 环境伦理 环境权利 环境义务 实践理性 立法指导
  • 简介: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大国,有关水的哲学思想是中华传统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儒家的“以水比德”和道家“水几于道”的哲学思想都深深的影响着华夏五千年的哲学观和审美观,为后世的理水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简单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和古代村落中的理水思想,探讨了其中水环境哲学意蕴,并尝试着通过对优秀的传统水哲学思想的挖掘,来为当下正在建设的水环境艺术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见解。

  • 标签: 水环境 传统哲学 古典园林 古村落 风水学
  • 简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给经济主体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松绑”的好时候,目的是激发它们的市场创新创造活力。但是当前,摆在国人面前的重大问题是,如何鼓励民营及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并且更好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稳定的市场环境。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 标签: 民营企业 创新 松绑 崛起
  • 简介:摘要:本文区分了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哲学形态,分析了它们研究对象和领域、逻辑工具、理论特征和研究目的的异同。指出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及研究目的有同有异,两者的逻辑工具和理论特征差距较大。中国哲学与希腊哲学哲学形态有着相似性和差异性,各有其特点。

  • 标签: 哲学形态 中国哲学 希腊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