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对于HO1催化产物CO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Vulapalli等研究HO1在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时发现,大量研究表明HO1对氧化损伤所引起多种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血红素加氧酶
  • 简介:摘要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1(TET1)蛋白是一种5-甲基胞嘧啶(5-mC)羟化酶,属于人类α-酮戊二酸加氧酶TET蛋白家族。其功能是识别并结合到基因组5’-胞嘧啶-磷酸-鸟嘌呤基序(CpG)-3’二核苷酸密度高的区域如CpG岛,启动DNA去甲基化程序,维持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平衡,以保持基因组甲基化稳态,实现表观遗传调控。TET1表达和/或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在不同来源的肿瘤中可以表现为原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属性。本文综述近年来TET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1 DNA去甲基化 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GT重复序列(GTn)决定的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57例CHD患者和44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HO-1基因启动子区域GTn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D组中H0—1基因启动子区S型等位基因(56.8%比38.6%)及sS基因型频率(36.4%比15.8%)显著降低,L型等位基因(43.2%比61.4%)及LL基因型频率(22.7%比38.6%)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启动子区GTn多态性可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红素氧化酶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研究外周血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用Ficoll-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血清固定患者与无血清固定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BMC中的IDO。结果梅毒患者的IDO蛋白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血清固定患者的IDO蛋白要显著高于无血清固定的患者,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梅毒患者外周血IDO水平升高与血清固定密切相关。结论IDO可能参与了梅毒血清固定和免疫耐受。

  • 标签: 梅毒 血清固定 外周血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心脏病等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其主要病理学机制包括炎性细胞浸润、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作为一种内源性抗氧化酶,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抗炎、抗氧化和舒张血管等作用,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阻止不稳定斑块的进展。文章对HO-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HO-1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血红素加氧酶-1 炎症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急性肺损伤(ALI)小鼠肺内血素加氧酶-1(HO-1)的影响,及其对ALI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LI组和谷氨酰胺治疗组(简称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LPS(10mg/kg)复制小鼠ALI动物模型,尾静脉注射谷氨酰胺(0.75g/kg)进行干预治疗。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肺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IL-8含量,real-timePCR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HO-1的mRNA和蛋白含量,采用试剂盒检测HO-1的活性,比色法检测小鼠肺组织CO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LI组小鼠肺组织形态学发生明显损伤性改变,TNF-α和IL-8含量显著增加(均P<0.01),而治疗组上述改变较ALI组显著减轻(均P<0.01)。

  • 标签: 谷氨酰胺 急性肺损伤 红血素加氧酶-1 一氧化碳 小鼠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016-03
  • 简介:摘要近年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在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对提高患者远期生存作用方面仍有限,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正向作用的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高效的识别和特异性免疫,另一方面取决于负向作用的肿瘤免疫逃逸。吲哚胺-2, 3-双加氧酶-1 (IDO1)作为色氨酸代谢途径中重要的限速酶,其高表达可以发挥免疫逃逸及抑制作用,有望为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途径,文章对IDO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 免疫疗法 吲哚胺-吡咯2 3-双加氧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改善大鼠减体积移植肝脏的微循环中的作用。方法贴壁法分离培养BMMSCs,转染HO-1/腺病毒(Adv)构建HO-1/BMMSCs。"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50%减体积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术后即刻分别注射生理盐水(NS)、BMMSCs或HO-1/BMMSCs单细胞悬液1 ml,观察存活的入组大鼠术后即刻、3、7和14 d的指标变化,每组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通过生化检测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AST)的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Na+-K+-ATP酶活力;透射电镜技术检测术后7 d时的肝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Power Lab检测肝移植术后7d时的门静脉压力;Western blot检测移植肝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观察肝组织vWF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的水平。结果HO-1/BMMSCs能显著减轻50%减体积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移植肝的病理损伤及排斥反应,改善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代谢,同时能显著促进eNOS的表达,抑制iNOS的表达,降低门静脉压力,显著促进肝窦vWF的表达及HA的降解,保护肝窦内皮细胞,进而改善肝脏微循环,与NS组和BMMSC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1/BMMSCs可以通过改善肝脏微循环,发挥保护大鼠减体积移植肝的作用。

  • 标签: 肝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红素加氧酶
  • 简介:目的观察阿霉素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手术对照组(C)、阿霉素组(ADM)、缺血再灌注组(IR)、阿霉素+缺血再灌注组(ADM—IR)。复制大鼠单侧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对比观察各组肺干湿质量比(D/W)、肺泡损伤数(IAR)、HO-1活性、HO-1蛋白的表达。结果IR组与ADM—IR组D/W、IAR均比C组与ADM组高(P〈0.01),但ADM—IR组显著低于IR组(P〈0.01),C组与ADM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ADM组、IR组与ADM—IR组HO-1活性、HO-1蛋白表达增加(P〈0.01),ADM—IR组上升更加显著(P〈0.01)。结论阿霉素能增加HO-1的活性,上调HO—1蛋白的表达,可能通过HO-1的抗氧化作用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小剂量阿霉素对大鼠肺脏未造成明显损害。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血红素氧化酶(脱环) 阿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髓系白血病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疗效较前明显改善,但仍有复发或急变可能,且病情凶险。故判断病情可能预后极其重要。本研究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慢性髓系白血病各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于我院收集病例,分为正常对照组、CML-CP组, CML-BP/AP组。用ELISA方法检测IDO水平。结果:对照组IDO水平显著低于CML-CP组, CML-BP/AP组IDO水平明显高于CML-CP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IDO水平高表达,表明IDO水平与慢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慢性髓系白血病 ELISA
  • 简介:目的探讨抑制血红素加氧酶-1(HO-1)是否可以增强三氧化二砷(ATO)对胶质瘤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方法分别用HO-l激动剂钻原卟啉IX(CoPPIX)和HO-1抑制剂锌原卟啉IX(ZnPPIX)预处理细胞后,用ATO处理胶质瘤细胞系U251MG,通过检测细胞死亡、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SubGl等评价ATO对胶质瘤细胞的损伤作用,并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TO诱导的活性氧蓄积,用Westemblot分析HO-1的诱导、P38和JNK的磷酸化情况。结果ATO可以诱导U251MG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死亡、线粒体膜电位(MMP)下降、活性氧蓄积以及HO-1蛋白表达,这些指标均可被活性氧抑制剂L-N-乙酰半胱氨酸(LANC)抑制。HO-1诱导剂CoPPIX可以明显抑制As2O3,诱导的细胞死亡和活性氧生成,而HO-1抑制剂ZnPPIX则可以显著增强上述作用。结论抑制胶质瘤细胞HO-1的表达能显著增强ATO的抗胶质瘤作用,考虑到HO-1在胶质瘤内高表达,ATO联合HO-1抑制剂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胶质瘤的新方法。

  • 标签: 胶质瘤 三氧化二砷 HO-1 活性氧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血浆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及其病理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及住院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11例,健康对照组57例。同步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外周血常规及血清生物化学检测结果;血浆HO-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依据肝活检、肝硬度值(LSM)进行肝纤维化(S1~4)分期。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对比分析HO-1、新建模型及FIB-4、APRI诊断肝纤维化分期效能。结果CHB患者血浆HO-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分别为10.11(7.08~13.12)ng/ml、6.71(5.56~8.45)ng/ml,P < 0.001。肝纤维化S1、S2、S3、S4期依次为37、38、38、98例,血浆HO-1水平依次为(6.91±2.80)ng/ml、(8.24±2.44) ng/ml、(9.96±3.46) ng/ml、(12.65± 3.70)ng/ml,P < 0.001。HO-1、白蛋白、血小板(PLT)为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HAP模型,HAP、FIB-4及APRI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S2为84.62%、72.35%、81.18%和83.78%、81.08%、67.57%;≥S3依次为80.15%、82.09%、85.82%和88.64%、76.19%、60.32%;S4为90.82%、82.29%、86.46%和74.37%、65.77%、48.65%。结论血浆HO-1水平可反映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HAP诊断模型可较FIB-4、APRI更准确反映肝纤维化进程,指导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血红素加氧酶1 诊断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肝窦内皮细胞(LSECs)增殖、迁移及促肝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雄性6~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级C57BL/6小鼠18只,行部分肝切除,组织免疫荧光检测术后0、2、4 d残肝内细胞增殖及HO-1表达。以携带HO-1基因的腺病毒转染LSECs细胞系(HO-1组),同时以空载体腺病毒转染和未转染细胞为对照。另外建立不同转染组LSECs与肝细胞系非接触共培养模型,评价HO-1表达对肝细胞的促增殖作用。Western印迹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细胞HO-1、分化抑制因子1(Id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Wnt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变化,EdU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结果相比小鼠肝切除术后0 d,术后4 d再生肝内LSECs开始大量增殖并伴随LSECs内HO-1表达明显升高。HO-1组LSECs的EdU阳性率(27.20±4.80)%高于空载体组(12.47±3.30)%和未转染对照组(15.97±2.50)%,HO-1组LSECs迁移数量(258.70±36.56)个高于空载体组(122.00±38.16)个和对照组(107.70±30.01)个(均为5个200×视野),HO-1组HO-1、Id1、HGF、Wnt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空载体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O-1组LSECs共培养的肝细胞EdU阳性率(18.33±2.52)%高于空载体组(11.33±1.53)%与对照组(11.70±2.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调HO-1表达能够促进小鼠LSECs增殖、迁移以及增强LSECs对肝细胞的促增殖作用。

  • 标签: 肝再生 内皮细胞 肝细胞 血红素加氧酶-1
  • 简介:为了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从23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获取骨髓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RT-PCR法检测白血病细胞IDO的表达;在有或无1-甲基色氨酸(1-MT)存在下,以白血病细胞为刺激细胞,外周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建立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MLR),利用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率,并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相应MLR体系上清液中的IDO活性.结果显示,在2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17例患者的骨髓白血病细胞上有IDO的表达;白血病细胞上的IDO活性抑制MLR体系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论:白血病细胞表达的IDO活性能阻抑外周T淋巴细胞的增殖,它可能参与了肿瘤免疫逃逸.

  • 标签: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T淋巴细胞 1-甲基色氨酸 免疫逃逸
  • 简介:摘要该研究旨在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在烧伤早期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采用100 ℃水浴建立经典的大鼠烧伤模型,伤后即刻腹腔注射血红素加氧酶1。采用基于结构变化和功能的组织病理学和血生物化学评估早期急性肾损伤进展,ELISA、免疫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氧化应激、促炎症介质和Toll样受体4(TLR4)相关信号通路。使用TLR4抑制剂环己烯衍生物TAK242和诱导剂LPS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在烧伤大鼠肾脏炎症及TLR4信号通路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氯化高铁血红素诱导的血红素加氧酶1通过减少肾氧化应激和释放促炎症介质,下调TLR4的表达及下游核因子κB抑制剂(IκB)激酶α/β、IκBα和核因子κB p65的磷酸化,改善烧伤大鼠的肾损伤和功能障碍;TAK242的作用与血红素加氧酶1相似但较弱;LPS抑制了血红素加氧酶1的抗炎及TLR4信号的调节作用。结果证实血红素加氧酶1通过TLR4/核因子κB信号途径保护肾脏。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emeoxygenase,HO-1)、脂联素(adiponectin,APN)与飞行人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A组)120例,正常对照组(B组)240例。其中A组飞行人员60例(飞A组),普通人员60例(普A组);B组飞行人员115例(飞B组),普通人员125例(普B组)。采集并记录血尿酸(uricacid,UA)、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O-1、APN水平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飞A组HO-1、APN水平显著低于飞B组和普A组(P〈0.01,P〈0.05)。普B组血清HO-1水平明显高于普A组和飞B组(P〈0.01,P〈0.05),血清APN水平显著高于普A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APN与HO-1呈正相关(r=0.679,P〈0.01),与TC、UA呈负相关(r=-0.566、-0.503,P〈0.001)。结论血清中HO-1和APN水平降低可能是飞行人员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脂联素 血红素加氧酶-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飞行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在海水淹溺引起的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人工海水(seawater, SW)分别刺激Raw264.7细胞8、24和72 h,将这些细胞分为对照组、SW 8 h组、SW 24 h组和SW 72 h组,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细胞凋亡、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和HO-1蛋白含量。肺泡巨噬细胞条件性Hmox1基因敲除Hmox1flox/floxCre+/-Hmox1-/- (HO-1M-KO)小鼠随机分为HO-1flox/flox对照组、HO-1flox/flox SW 24 h组、HO-1M-KO对照组和HO-1M-KO SW 24 h组(每组n=6)。小鼠置于镂空的容器中,置于水深6 cm、温度(25±2)℃的人工海水中28 s,建立小鼠海水淹溺性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模型。淹溺24 h后取材进行肺泡灌洗,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细胞总数和蛋白浓度,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肺组织中iNOS的蛋白含量。结果海水刺激Raw264.7细胞后不规则细胞增多,细胞数量减少;对照组、SW 8 h组、SW 24 h组和SW 72 h组的凋亡率分别为(5.99±0.23)%、(16.71±1.16)%、(41.80±2.50)%和(77.84±1.59)%,凋亡率随淹溺时间增加(P<0.01)。对照组、SW 8 h组、SW 24 h组和SW 72 h组细胞中HO-1蛋白含量分别为(1.07±0.06)、(1.42±0.01)、(2.77±0.22)和(0.99±0.10),SW 8 h组和SW 24 h组的HO-1蛋白含量高于其他2组(P<0.05)。对照组、SW 8 h组、SW 24 h组和SW 72 h组细胞中iNOS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94±0.10)、(3.44±0.32)、(1.52±0.09)和(2.26±0.11),SW 8 h组、SW 24 h组和SW 72 h组iNOS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是SW 24 h组相较于SW 8 h组,HO-1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iNOS表达量下降(P<0.01)。HO-1M-KO小鼠淹溺后肺组织损伤明显加重,肺泡腔塌陷、缩小,肺泡腔内出血,肺泡间隔明显增厚,炎性细胞浸润,BALF中的细胞数量和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中iNOS含量显著上升(P<0.01)。结论HO-1可通过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减轻海水淹溺引起的小鼠ALI。

  • 标签: 血红素加氧酶-1 海水淹溺 肺损伤 巨噬细胞极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方法雄性6~8周龄SD大鼠110只,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后,分为模型组、BMSCs组和HO-1/BMSCs组,每组11只,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BMSCs及HO-1/BMSCs。另外选取11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干预4周后处死各组大鼠,示踪实验检测BMSCs定植部位,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E及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其mRNA表达情况。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示踪实验显示BMSCs移植后定植在大鼠肝脏。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和HO-1/BMSCs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均显著改善,肝纤维化评分及分期亦明显降低,且HO-1/BMSCs组上述指标更优于BMSCs组。HO-1/BMSCs组E-cadherin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别为(0.92±0.21)、(0.84±0.03),高于BMSCs组与模型组[BMSCs组:(0.54±0.16)、(0.53±0.04);模型组:(0.49±0.06)、(0.11±0.06)],而Vimentin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别为(1.21±0.23)、(3.82±0.80),低于BMSCs组与模型组[BMSCs组:(1.32±0.17)、(6.39±0.75);模型组:(1.41±0.18)、(16.94±1.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1/BMSCs可以有效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比单纯BMSCs更为有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上皮间质转化有关。

  • 标签: 肝纤维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红素加氧酶-1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将RAW264.7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细胞于37 ℃下95%空气、5% CO2常规培养,不给予任何处理;脂多糖(LPS)模型组在培养基中加入1 mg/L的LPS制备LPS攻击模型;HO-1诱导组在培养基中加入30 μmol/L的HO-1诱导剂血红素孵育1 h后,再加入1 mg/L的LPS孵育;HO-1抑制组在培养基中加入5 μmol/L的HO-1特异性拮抗剂锌原卟啉Ⅸ(ZnPPⅨ)孵育0.5 h后,再加入1 mg/L的LPS孵育。各组加入LPS孵育48 h后取细胞上清液,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HO-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及线粒体自噬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活性氧(ROS)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模型组细胞发生了一定的应激反应,出现线粒体自噬,但部分炎症因子表达受限,与细胞功能受损有关,表现为HO-1、IL-1β、LC-3B、ROS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而TNF-α、TXNIP、NLRP3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说明LPS攻击后细胞受损严重,模型制备成功。与LPS模型组比较,HO-1诱导组HO-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HO-1/GAPDH:0.31±0.03比0.22±0.03,P<0.05),TNF-α、IL-1β、TXNIP、NLRP3、LC-3B、ROS蛋白表达均被明显抑制〔TNF-α蛋白(TNF-α/GAPDH):0.08±0.01比0.45±0.05,IL-1β蛋白(IL-1β/GAPDH):0.50±0.01比0.82±0.03,TXNIP蛋白(TXNIP/GAPDH):0.21±0.02比0.28±0.02,NLRP3蛋白(NLRP3/GAPDH):0.11±0.01比0.17±0.02,LC-3B蛋白(LC-3B/GAPDH):0.67±0.04比0.92±0.12,ROS(荧光强度):80.9±12.5比94.1±19.5,均P<0.05〕,说明诱导HO-1表达可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少线粒体自噬;而拮抗HO-1可促进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线粒体自噬,表现为TNF-α、IL-1β蛋白表达被抑制程度较HO-1诱导组明显减轻〔TNF-α蛋白(TNF-α/GAPDH):0.26±0.02比0.08±0.01,IL-1β蛋白(IL-1β/GAPDH):0.76±0.01比0.50±0.01,均P<0.05〕,且TXNIP、NLRP3、LC-3B、ROS蛋白表达均较LPS模型组明显增加〔TXNIP蛋白(TXNIP/GAPDH):0.43±0.02比0.28±0.02,NLRP3蛋白(NLRP3/GAPDH):0.24±0.02比0.17±0.02,LC-3B蛋白(LC-3B/GAPDH):1.12±0.07比0.92±0.12,ROS(荧光强度):112.0±17.0比94.1±19.5,均P<0.05〕。结论HO-1可通过抑制TXNIP/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降低炎症反应。

  • 标签: 血红素加氧酶-1 炎症小体 炎症反应 活性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