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湖广会馆是重庆明清时期至今,保存以及修缮较为完整的一个建筑群落。其形态和空间在建筑美学上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独特的美学特征。山城的独特地理空间、会馆的独特建筑空间以及对民俗文化的体现交织出了不一样的建筑美学特点,成为它别具一格的精髓。

  • 标签: 湖广会馆 建筑美学 空间 意境 审美
  • 简介:明清两朝是我国历史上科举最兴盛的时期,各地纷纷在京城设立会馆,为来京参加会试的本地举人和官员提供栖居之地.不少府县也在省城为参加乡试的士子设立了会馆.本文援引文献史料,阐述会馆的功能,探究台湾士子赴乡试、会试的足迹,以及京城和福州创建的台湾会馆及其历史变迁.

  • 标签: 科举 台湾士子 台湾会馆
  • 简介:会馆,是明清时期由同省、同府、同县或者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为了扩大各自知名度,联络人才,会馆一般都邀请名人撰写楹联以壮声势。下面赏析几副湖南名人撰写的会馆联。左宗棠(一八一二——一八八五),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首领。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他题北京湖广会馆

  • 标签: 湖广会馆 湖南名人 明清时期 知名度 左宗棠 军事家
  • 简介:荣昌陶这一传统手工艺世代相传。历史悠久,整个陶业三起三落而不灭。在荣昌陶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明未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在明末清初拯救了即将衰败的荣昌陶.可以说移民文化是构成荣昌陶文化的重要因子,对其研究有着重要历史意义。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探究社会变迁对工艺变迁的影响,试图通过移民文化与本土陶文化碰撞融合的研究,探究社会变迁情境下的荣昌陶工艺变迁。

  • 标签: 湖广填四川 移民文化 荣昌 传统手工艺 社会变迁 历史意义
  • 简介:孙中山一生曾三莅北京.在京城留下了28处人文印迹.而其中有5处是在北京的会馆。清末民初在北京的各地会馆多达三百七十多所,会馆是当时以各省、府、县名义,为在旅居地同乡聚会居住所设的场所。有的会馆规模很大,可容纳上千人以至几千人聚会,这也是中山先生当时将许多重要活动和讲话都选在会馆进行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孙中山 会馆 北京 清末民初 聚会
  • 简介: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居住在绍兴会馆时期(1912年5月6日至1919年11月20日),基本处于一种书写或言说缺失的状态,直到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才打破了这种沉寂。因此这个时期的鲁迅往往被研究者称为“沉默的鲁迅”①,或者“隐默的鲁迅”②。为了填补这一缺失,研究者往往从《狂人日记》《呐喊·自序》等文本中去推测他的思想或心路历程。

  • 标签: 鲁迅 会馆 《狂人日记》 生活 心路历程 研究者
  • 简介: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至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成为中国重要通商口岸,产生"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外贸体制和商会组织,即学术界和社会民众普遍称谓的"十三行"。这一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贸制度和商会组织有无印章?学术界尚无证据和研究成果。201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找到的"外洋会馆图记"印迹,当即出于消失已久的"十三行印章"。依据这些档案并与其他文献参酌分析,"外洋行"是"十三行"的正名,而"十三行"其实是一个地理概念,作为制度和组织的"十三行"当开始于1760年。

  • 标签: 外洋行 十三行 公行 公所
  • 简介:清代汉口山陕会馆由于汉口特殊的商业地理位置体现了一些地域特色:依托票号实现了货物和资金的融通,依托会馆实现了晋商在汉口的城市聚集.商人以规约的形式,维护会馆内部的有序运行,同时在会馆进行商务、祭祀、戏曲和公益活动.汉口的晋商有着高度的默契和极强的群体凝聚力:太平天国时期会馆曾遇焚毁,同治九年,在山西票号领导下,商人一致同意“抽厘”,使新会馆成功落成.其间历经25年,体现了汉口晋商群体的协作精神,晋商在汉口山陕会馆的活动放大和突出了他们的商人品质,这也是晋商能在明清两代称雄国内数百年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汉口 晋商 山陕会馆 清代
  • 简介:社旗山陕会馆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琉璃照壁是会馆中的精品,对其照壁装饰文化意涵的研究有着深入认识照壁文化价值与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往对琉璃照壁装饰的解读与介绍,大多停留在建筑艺术层面,对其文化意涵认识浅显,甚或有所误释。本文根据古代文献与民俗文化对照壁图案文化意涵作了重新解读,并进一步归纳分析了照壁图案的意涵类属,及其与会馆功用的逻辑关系,认为照壁装饰具有关公崇拜、商务诉求和民人理想三重文化意涵,三重文化意涵都表现出社旗山陕商人的商业意识与经商美德。社旗山陕会馆琉璃照壁不仅具有建筑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德育文化价值。

  • 标签: 社旗县 山陕会馆 琉璃照壁 文化意涵
  • 简介:本文以洪雅方言声调演变为例,讨论四川方言南路话与湖广话的历史关系。首先,通过实验语音学方法,分析了洪雅方言单字音声调格局及两字组连读变调。由此,比较近八十年来洪雅方言与成都方言声调的演变情况,并结合方言史和移民史,发现在四川方言中,南路话与湖广话来源不同但接触深刻,湖广话引领南路话演变。

  • 标签: 四川方言 南路话 湖广话 语言接触 洪雅方言 连读变调
  • 简介:清代湖广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土兵被裁撇,来自省内外的绿营兵进驻到湖广土家族地区,先后成立永顺协、施南协和永绥协,并在基层社会中设置汛塘.绿营兵的进驻,巩固了湖广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成果,有利于民族经贸往来;推动了汉、土文化的互动与交融;维护了社会稳定.到19世纪初,绿营兵的战斗力衰退,土家族地区组织乡勇,维护地方社会稳定.从土司时期的土兵,到改土归流后的绿营兵,再到团练乡勇,反映了清代湖广土家族地区基层社会防务的变迁.

  • 标签: 改土归流 绿营兵 民族经贸 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