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塑造着一座城的个性魅力。清康熙年间大规模、史无前例的“湖广填川”成为蜀地永久的移民记忆。移民的影响绵延不断,内化成基因深深融入到巴蜀之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时刻有着澎湃的活力。迁移前:“百里断炊烟”“城郭鞠为荒莽,庐舍荡若丘墟,百里断炊烟,第闻青磷叫月,四郊枯茂草,唯看白骨崇山。”

  • 标签: 移民 记忆 蜀地 个性魅力 生活方式 康熙年间
  • 简介: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碑帖菁华”栏目收藏有《山右会馆碑》一帧,该帧石刻资料反映出山右会馆与临襄会馆的关系,及明清会馆的发展、变迁与内部管理问题。另外,此碑还反映了清代议叙制度的重要信息,通过结合传世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可以认识清代议叙制度之加级、纪录的等次与核算方法,以及该制度作为清代官员重要荣誉或表彰的特性。

  • 标签: 山右会馆碑 会馆变迁 议叙制度
  • 简介:“赖有百年文气在,京城才觉重宣南”,正是聚集在宣南地区的几百家会馆,让宣南拥有了不同寻常的地位。

  • 标签: 会馆 北京 历史文化 中国
  • 简介:开封山陕甘会馆位于开封市(又称"汴梁"、"汴京"或"汴城")俆府街中段路北,是由清代山西、陕西、甘肃三省寓汴的商人集资兴修。始建于清乾隆时期,初为山陕商贾于汴兴建,故旧称山陕会馆,清光绪末年由于甘肃旅汴商人的加入改为山陕甘会馆,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开封山陕甘会馆及其戏楼以物质文化形态承载了传统戏曲在开封演剧的嬗变,全面考察山陕甘会馆有助于认识清代山陕甘商人的经营规模以及开封的演剧状况。

  • 标签: 山陕甘会馆 山陕会馆 平身科 面阔 额枋 柱头科
  • 简介:明清时期,山陕会馆的资金来源方式很多,最主要的是在山陕商人中抽厘,其次还有对同乡商人的摊派捐银、会馆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收益、"会底银两"的资本性收益、收取山陕商人会费及对同籍商人的违规罚款、山陕籍官员的支持等方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筹资,山陕商人始终都是山陕会馆的出资者。

  • 标签: 明清时期 山陕会馆 资金来源方式
  • 简介:陕西安康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是目前陕西省境内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建筑壁画,为了解其颜料组成,本工作采用X-射线荧光、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激光显微拉曼光谱及扫描电镜一能谱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颜料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五省会馆壁画除正殿发现一处红色染料外,其他均为无机颜料;红色颜料主要是铅丹、朱砂、铁红;绿色颜料为氯铜矿、石绿、斜氯铜矿;蓝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普鲁士蓝、smalt、石青;黄色颜料为雌黄、铁黄;褐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铁红及铅丹的变色产物二氧化铅;黑色为炭黑;白色颜料主要是铅白,且多使用铅白作为调色颜料。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清代民间壁画的制作工艺,丰富对陕西建筑壁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北五省会馆 壁画 颜料分析
  • 简介:创设于山东登州(今蓬莱市)的文会馆,是清末诞生的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关于这所大学的诸多重要史事,学界认定至今颇多歧异。究其成因,或囿于史料,或解读史料有误,不察西学大传播之际中西文化冲撞、交会造成的纪时方法及某些概念、称谓等的表述差异和历史性区别。明了、解读清末民初一些史料时易常犯的错误,清楚认知西学大传播、社会急剧转型期中西文化冲撞融会过程中的某些文化特征,审慎解读史料,严格历史名词的历史性,或可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

  • 标签: 文会馆名称 主管称谓 改名时间 创办原因 第一所现代大学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政府政策对民间经济的影响来思考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对民间自身的发展力量未引起相当重视。习惯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个体性和特殊性。《广西商业会馆研究》的论述表明,在重农抑商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中,民间力量对于推动地区商业经济活动发展,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民间力量的作用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广西商业会馆研究》一书有助于引导读者从新的视角认识历史发展的动力,以至重视与思考民间力量。另外,该书研究民间力量的依据与方法也能给读者较多启迪。

  • 标签: 民间力量 商业会馆 商业网络 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