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清代前期,佃农一般都是在农作物生产过程完成之后,向封建地主交纳地租。但是,在某些地区存在着佃农在农作物生产过程没有完成,或者还没有开始的时侯,就要向地主交纳地租的现象,即文献资料中记载的:佃农“先期纳租”、“头年交租,次年种地”、“先交租银,后种田亩”、农民纳租,“或在当年,或在上年”等等。以作者有限的见闻,在清代前期,尚未见到有把这种交租方式概括做预租的。迨到民国年间,或在清代末叶,才出现把这种交租方式叫做预租等多种多样的名称。根据李文治、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提供的资料,在湖南汉寿县叫做倒租。在河南叫做支租。在河北霸县叫做现租。在广东东江一带叫做上期制。在辽宁绥中县一带叫做上期租。江苏浙江沿海一带叫做预租。有“照旧习缴纳预租”、“预租陋习,相沿已久”、“预租风亦盛”等记载。但这里的预租有两种

  • 标签: 清代前期 农作物 旗地 乾隆 文献资料 年地租
  • 简介:前期山东塾师主要来源于三类人:低级生员和终生老于场屋的童生、贫困或不得志的举人和贡生及退职官员。与其他职业相比,一般塾师束脩并不高,日常生活也比较清苦,但他们不计所得,以教化世人为己任,体现了传统士人的追求。

  • 标签: 清代 山东 私塾 塾师
  • 简介:清代前期政府对税官进行考核的标准是正额.经过几次变化,不断提升.量化的考核标准要求各关税收数量逐年增加,致使税官造假制假,虚增瞒报.强调硬指标而忽视了考核的软指标,达不到考核目的,反使税官贪污,国税短缺.

  • 标签: 清代前期 税官 考核标准
  • 简介:<正>在传统社会中,砖瓦主要用于房屋建筑,而许多手工行业以及农业的生产过程中都离不开石灰。按照现代分类,砖瓦、石灰都属于生产资料,只不过在清代,建筑业尚未形成一个独立行业。有关清代以前砖瓦石灰业的记载比较少。明代后期江浙一些地区的民间砖瓦石灰业比较兴旺。入清以后记载渐多(不过也多过于简略),看来随着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砖瓦石灰业也得到一定发展,特别是在南方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到清后期,北方的砖瓦石灰业也发展起来,成为一重要行业。由于资料所限,关于清前期的砖瓦石灰业迄今尚无专门研究。本文仅就所接触到的资料,对此略作考察。

  • 标签: 砖瓦 石灰业 县志 物产 乾隆 窑业
  • 简介:<正>关于清代的粮食价格问题,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粮食价格问题,美国王业键、日本中山美绪以及国内陈春声等学者在近年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1987年王业键先生又发表了《十八世纪福建的粮食供需与粮价分析》一文,对1745—1756年福建的米粮价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王氏的米价数据来自福建巡抚和闽浙总督逐月向乾隆皇帝奏报的粮价单和其他清代档案资料,其可信程度是相当高的。然而,从粮食价格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我的这篇文章,试图从清代福建粮价的另一个侧面,即主要从非正常年景的粮食价格这个侧面,来探讨清代前期福建粮食供应和粮价的大体趋势,并由此就清代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作某些相关的分析。

  • 标签: 粮食价格 乾隆皇帝 社会经济 东南沿海 粮食供需 粮食供应
  • 简介:一、绪言中国的明代和清代都存在被称为“热审”的刑罚减免制度。到了夏季,原本就恶劣的监狱环境更加恶化,罪囚有衰弱致死之虞。而所谓热审,是指皇帝出于慈悲,免除或者减轻罪囚的刑罚,使他们离开监狱,以拯救他们于危险之中。

  • 标签: 清代前期 制度 监狱环境 刑罚 皇帝 轻罪
  • 简介:关于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目前学界大都根据光绪朝《大清会典》所载清后期的情况作静态的概述,鲜有对制度在前期的演变过程作动态的考察。按照选任方式的不同,清代文官可分为两大群体:中央京堂以上、地方布按以上高级官员和京官司员以下、外官道府以下中下级官员,二者在选任制度上的变化明显不同。高级官员选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会推和论俸推升制度改为开列具题,结合特简授官,皇帝牢牢控制这部分官员的选任。中下级官员选任制度的演变,集中体现在从月选中分出以题缺为主要内容的留选制度,使中下级官员中的要缺,转由各部院长官和地方督抚于属员中拣选有才能者就近补授,具有一定的行政合理性。这两方面的改变都分割了吏部的选官权力,并对清代政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 标签: 清代 文官 任官制度 开列 留选
  • 简介:清代前期继承自明代的漕运制度,解决了刚进京的政府官员和八旗官兵的口粮问题。漕运是政府制定的一项经济制度,是政府集中行政力量进行的资源配置,也是京师粮食供给制度。实际上,清代前期以皇帝为首的各时期政府并非固守制度不变,而是针对实际情况,欲对制度做一些变更,他们坚持的原则是因时制宜。只是改革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政府欲对漕运制度变革但没能成功。

  • 标签: 清代前期 北京 粮食供给制度
  • 简介:清朝戡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后,统治高层总结历代经验和教训,立足新疆南北自身特征,根据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外部环境因素的催化作用下,顺应形势,不仅将治疆重心放在了天山以北,伊犁更是成为控御全疆的中心,从而改变了以往各朝重视天山南部的政策,对新疆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清代 新疆 重心 转移 原因
  • 简介: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沿海各省的海禁令逐一解除;康熙二十三年,开厦门港与鹿耳门港对渡。关于厦门与鹿耳门之间的对渡,虽然清朝政府制订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十分严厉和苛刻,但是效果不佳,闽台之间偷渡愈演愈烈。闽台对渡贸易日益发展的现实,使得清朝政府逐渐认识到海洋社会百姓的生计利益,从而调整和修正相关政策。最终,清朝政府取消禁止赴台民人携眷的政策,从这个层面上讲,这也是清朝政府顺应地方民意执政理念的贯彻。

  • 标签: 清朝政府 闽台对渡 政策调整
  • 简介:明清更替对传统的中缅宗藩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缅甸东吁王朝拒绝向清王朝臣服。直到乾隆时期,因内忧外患的加剧,才重新向清王朝入贡,其媒介就是边境地区矿丁吴尚贤的劝说。然而,1752年东吁王朝的猝死令新建立的中缅宗藩关系流产。中缅关系的发展演变,揭示了清代前期双方国力对比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双方的对外政策和宗藩关系。

  • 标签: 政策 入贡 流产
  • 简介:清代历朝《大清会典》和《清文献通考》等典章志书中的田土统计数据存在统计口径错误。乾隆以前历次官方统计数据中,仅康熙《大清会典》所载康熙二十四年数据较为准确,其中"田土总数"包括民田与当时已归并州县各卫所的屯田,"屯田数"为当时尚未归并州县各卫所的屯田数。雍正、乾隆两朝《大清会典》与《清文献通考》中雍正二年、乾隆十八年、乾隆三十一年的"田土总数"和"屯田数"各省统计口径不一,某些省份的两个数据均未计入已归并州县的屯田,另一些省份的两个数据则重复计算了屯田。利用各省省志中的数据修正统计口径问题,可知清代前期登记土地总数的增长速度比前人估计得更为平稳。

  • 标签: 清代 土地面积 统计口径 屯田 卫所归并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