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清代前期政府对税官进行考核的标准是正额.经过几次变化,不断提升.量化的考核标准要求各关税收数量逐年增加,致使税官造假制假,虚增瞒报.强调硬指标而忽视了考核的软指标,达不到考核目的,反使税官贪污,国税短缺.

  • 标签: 清代前期 税官 考核标准
  • 简介:<正>在传统社会中,砖瓦主要用于房屋建筑,而许多手工行业以及农业的生产过程中都离不开石灰。按照现代分类,砖瓦、石灰都属于生产资料,只不过在清代,建筑业尚未形成一个独立行业。有关清代以前砖瓦石灰业的记载比较少。明代后期江浙一些地区的民间砖瓦石灰业比较兴旺。入清以后记载渐多(不过也多过于简略),看来随着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砖瓦石灰业也得到一定发展,特别是在南方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到清后期,北方的砖瓦石灰业也发展起来,成为一重要行业。由于资料所限,关于清前期的砖瓦石灰业迄今尚无专门研究。本文仅就所接触到的资料,对此略作考察。

  • 标签: 砖瓦 石灰业 县志 物产 乾隆 窑业
  • 简介:<正>关于清代的粮食价格问题,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粮食价格问题,美国王业键、日本中山美绪以及国内陈春声等学者在近年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1987年王业键先生又发表了《十八世纪福建的粮食供需与粮价分析》一文,对1745—1756年福建的米粮价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王氏的米价数据来自福建巡抚和闽浙总督逐月向乾隆皇帝奏报的粮价单和其他清代档案资料,其可信程度是相当高的。然而,从粮食价格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我的这篇文章,试图从清代福建粮价的另一个侧面,即主要从非正常年景的粮食价格这个侧面,来探讨清代前期福建粮食供应和粮价的大体趋势,并由此就清代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作某些相关的分析。

  • 标签: 粮食价格 乾隆皇帝 社会经济 东南沿海 粮食供需 粮食供应
  • 简介:清代前期对商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既来自政府,也来自民间。政府与民间投资的目的不同,但共同的结果是建设并修筑了基础设施,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服务。本文通过描述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捐资的情况,分析其结果,论证投资的结果应该比其各自的目的更重要。意识形态并非仅仅起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它还有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 标签: 清代前期 商品流通 基础设施投资 政府支持 民间投资 中国
  • 简介:<正>一、清代前期广东、福建的粮食消费明代中叶以前,闽粤两省和国内其他省份一样,粮食消费的主要形式是自给自足。随着明代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萌芽状态的粮食市场。明末董应举论福建:“福建上府多山,而沿海郡邑多咸而少收,故上仰粟于上府,南仰粟于粤,北仰温台,从来如是。”明代广东的开发程度尚不如福建,经济以粮食生产为主,是福建的大粮仓。据屈大均《广东新语》、陈舜系《乱离见闻录》等书,广东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往福建,数量颇为可观。吴承朋先生估计:明代福建省自外输入的粮食约有上百万石,他的结论是:“福建省大约可以说是当时自然经济受到破坏最多的省份。”按照吴先生的观点,福建自然经济在明末就有分解的迹象。

  • 标签: 闽粤 麻纺织业 清代前期 鸦片战争前 道光 粮食
  • 简介:清代在奢靡之风的影响下,妆奁日趋华靡,中等以下家庭纷纷典卖土地等产业筹备嫁妆,宗族土地流失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士人提出与其“鬻产嫁女”不若直接用土地做嫁妆的对策,并通过奁田权属分割等办法将土地权利尽量保留在宗族之内.但是,由于奁田权属问题十分复杂,极易引发土地纠纷.

  • 标签: 奁田 “鬻产嫁女” 权属问题 土地纠纷
  • 简介:“民折官办”是清政府针对漕粮征派的一种政策变通。清代征漕“例不改折”,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具体问题,清政府在一些特殊地方实行“民间折征,官为采办”,并渐次推广;康熙时施行于河南,乾隆时推行到南方州县。然而清代政策变通具有守旧中求变、施变中仍旧的特点,因此“民折官办”的实行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不变旧制、朝廷利益至重的前提下,原额不可变,本色上纳不可废,故此变通所带来的解决问题的成效十分有限。又因变通的目的在于完额,中央和地方均寻求简单可行的办法,故难免出现脱离实际等状况。最终在漕粮征派需要彻底改革时,“民折官办”未能成为改革的有效借鉴。“民折官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清代政府政策制定、实施及变通的特点。

  • 标签: 清代 漕粮 民折官办 政策变通
  • 简介:<正>(一)虽然中国的宗族社会由来已久,甚至可以上溯到父系时代,但是清代的宗族制度,却是在宋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宋代具备了许多特殊的社会条件,使得由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宗族组织,不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世家大族为特色的宗族制度,或更远古的“宗法制度”的恢复,而是在新概念上的再建。它的社会基础已不是世家大族,而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基层群体。维持宗族制度的

  • 标签: 宗族法 平民 族产 宗族问题 宗族组织 宗族制度
  • 简介:祭祀具有“型民化俗”、整合社会秩序的功能,而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本文通过对清代州县祭祀经费的量化分析,发现州县祭祀的实际花销与经制性经费有很大的差距,其不足部分,由州县官凭借自身权威取自民间。清代后期,由于存留的缩减,再加上物价持续上涨的冲击、吏役的侵蚀,使得经制性祭祀经费益形拮据。此时,州县的财力也异常窘迫,无力再对祭祀注入更多的经费,祭祀制度逐渐废弛。

  • 标签: 清代州县 祭祀经费 隐性独立财政
  • 简介:<正>所谓“帑银”,是内务府贷放给商人(主要是盐商)的一种款项。其贷放额以长芦和两淮两大盐区为最多。人们历来认为,帑银是清朝皇帝通过内务府对盐商进行的一种高利盘剥,是束缚盐商的一种桎梏,是导致盐商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翻阅了大量的内务府档案,认为以上的评论过于武断,我们对帑银作些具体分析之后再对其作出令人信服的评价。

  • 标签: 盐商 内务府 乾隆 两淮 高利贷 贷放
  • 简介:<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清代刑科题本中,记录了不少有关土地、租佃和雇佣关系的资料。就在这些资料里,常常出现有“伙种”这样的名称。所谓“伙种”,顾名思义,也就是合伙耕种土地。但是由于它的流行面颇广,又牵涉到生产、分配以及“伙种”人身分地位等各方面问题,所以很值得进行探讨。鉴于史学界至今尚先人注意及此,故谨就所见资料,稍作考索,以提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 标签: 乾隆 田主 档案 刑部 尚书 刘统勋
  • 简介:明清时期,随着漕运、盐运和海运业的兴盛,苏北地区的集市镇大量兴起,并不断得到发展.这些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集市镇构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网络体系,成为全国统一市场的一部分,而规模较大的集镇大多分布在漕运、盐运河道周围和东部沿海地区.苏北地区集市镇的兴盛和发展促进了苏北地区的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有利于维系小农经济的再生产.但与江南地区的市镇相比,苏北地区的集市镇大多是流通型集镇,发挥着商品流通职能,在其周围并没有形成自己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因而其发展水平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都要远远落后于江南地区.

  • 标签: 清代 集市镇 发展 苏北地区
  • 简介:<正>中国的商业活动由来已久,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商业素称发达。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商业的研究,多侧重于商业资本和商人集团方面,对于商业的会计记帐等内部运作形式,则涉及较少。本文试图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民间商业会计的复式记帐情景作一简要的概述,以期引起同好的注意。

  • 标签: 民间会计 龙门 复式记帐 草帐 已销商品 总清
  • 简介:<正>1、绪言明末清初在中国从事布教活动的葡萄牙人、耶苏会士AlvanoSemmedo,于1647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刊行的《支那帝国志》中,记述了福建多山、居民违法出国的状况。关于其出国去向,接着又有如下的记载:其地靠海,作为货物输出港与广东同样有名。本地居民自己从事这一工作。他们把货物运往马尼拉、日本,尤其是运往台湾岛。他们在那里如数输给荷兰人丝织品、麝香、陶器、砂糖以及织袜等本国名产。贷物的数量是相当多的,因此,我们葡萄牙人吃亏而荷兰人获利。

  • 标签: 海外贸易 福建商人 长崎 福建海商 建船 华夷
  • 简介:<正>史界对唐前期赋税的研究多集中于租庸户税、地税等主要税收上,而对于在岭南及蕃胡内附州实行的轻税制则极少注意,甚至多有误解。轻税是唐前期赋税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理解轻税,就不可能全面了解租庸调制,也不可能正确理解唐前期的赋税体系。有鉴于此,笔者草就此篇小文,力图对唐前期轻税的性质、内容做一较为详细的探讨。唐前期有两种轻税,其一为客户之税,二为内附者之税。客户之轻税始于开元中,持续时间很短。《旧唐书》卷一〇五《宇文融传》云:其新附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这种轻税的数量及用途,《唐会要》卷八五“逃户”门记载云:岁终,得客户钱百万,一时进入宫中。“客户钱”即客户的轻税钱,它作为羡余被纳入宫中支用,后来又被用来补充常平仓本钱。这种轻税是宇文融括户后对客户的暂行税法,在财政上的意义不大。本文所讨论的是第二种轻税,即蕃胡夷獠内附者的轻税。

  • 标签: 轻税 岭南 唐前期 内附 下户 九姓
  • 简介:福建泉州地区,自唐宋以来,素以盛出“海商”著名。关于泉州海商的发展历史及其经营方式,已有众多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由于本人的工作之便,搜集到一些地方碑刻及其它民间文书。顾这些碑刻资料较少为学界所引述,今特稍加辑录,或许对于深化泉州海商的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泉州地区 碑刻资料 海商 清代 经营方式 发展历史
  • 简介:<正>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和农业条件的优越,自西汉建郡县以来,差不多历代都在这里实行过屯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又一度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本文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始档案材料及其他有关记载,对清代河西屯田的背景、规模、方法、特点等作些探讨,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指正。

  • 标签: 屯田 雍正十一年 述论 胶片 兵丁 军需
  • 简介:<正>1、官庄的由来和区别清代东北官庄的由来,据史载东北官庄设立最早的是盛京内务府官庄,而对盛京内务府官庄的产生,至今中、外人士称:是“顺治元年”(1644年)、或说“始设于顺治初”、“从顺治初年起”。但据我接触的文献史料看,早在努尔哈赤的天命朝就建立了官庄。如天命十年(1625年)十月,有这样的记载:“男丁十三人、牛七头编成一庄。把庄头兄弟要算入那十三男子数中,庄头自己来沈阳住在牛录额真家的附近,要使二庄头住在一个地方。如果有什么役使,那二位庄头可以轮流前往督催。”并且规定一庄“田百日(一日六亩),

  • 标签: 官庄 盛京 内务府 工部 《大清会典事例》 光绪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