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高校与学生之间诉讼案例的分析,从法律规定、法律原理、司法实践等方面,阐述了高校在行使管理权过程中,应当树立法治观念,依法管理,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 标签: 高校管理 学生诉讼 法律问题
  • 简介: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二审法院裁定准予上诉人同时撤回一审起诉和二审上诉的判例。类似判例的法律依据为新《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73条、第174条,法理依据为,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上诉案件可以不受限制地适用第一审民事诉讼普通程序,此即错误司法裁判通论。事实上,新《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73条、第174条并没有授权二审法院可以做出上述二审民事裁定。该错误的二审民事裁定本质上是能动司法理念在司法实践中的异化,浪费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效率,增加诉讼当事人双方的诉讼风险与诉累,消极影响了基层法院的同案审判。

  • 标签: 民事诉讼当事人 撤诉权 错误司法裁判通论
  • 简介: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严到宽的过程,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新近司法解释提出的"法律上利害关系"标准,为学界所称道,但这个标准本身也是相当原则、概括的,不便于司法实践中的操作,这就引发笔者关于"利害关系"基础的追问,以及对该标准的检讨、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重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为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提出些许管窥之见.

  • 标签: 行政诉讼 原告 资格 利益
  • 简介:行政诉讼是在民事诉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固然有很多相同点,然而行政诉讼也有其独到之处。本文就证据制度而言,从证明对象,证明标准和举证责任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以揭示两者的异同。

  • 标签: 证据制度 诉讼 举证责任
  • 简介:环境公益诉讼不是一种单独的诉讼形式,而是一种以诉讼目的为基准界定的概念,是为了维护国家及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为表述检察机关、公益性团体或个人所进行的具有公益性质的诉讼活动。与维护个人和组织自身的合法权益的私益诉讼相比较,环境公益诉讼诉讼目的是为了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原告资格 理论基础
  • 简介:诉讼上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向法庭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构成诉讼上的自认,须具备时间要件、实质要件、形式要件.诉讼上的自认一般说来具有两方面的效力:其一,对当事人的效力;诉讼上自认的构成,免除了他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其二,对法院的效力;诉讼上的自认对法院有拘束力,即无论法官本身如何看待案件事实,都应当把当事人的自认当作真实对待,并以自认的事实为基础进行裁判,不得对自认的事实作出相反的认定.实践中,如果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全部承认的,可以免除对方当事人的全部举证责任;如果仅为部分承认的,只能免除对方当事人对自认部分事实的举证责任.

  • 标签: 诉讼 自认 代理人自认 本人自认 辩论原则 证据制度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再审程序对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提高办案质量和法官业务素质,都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并分析了其有一些也不尽完善的地方,对该程序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民事诉讼再审程序诉讼权益修改建议
  • 简介:本文以完善刑事诉讼审判制度为出发点,以保证刑事审判质量为目的,就质证的必要性、质证的对象、质证的标准等刑事诉讼案件中证据质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对质证的对象、质证的程序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析。

  • 标签: 刑事诉讼证据 质证 质证对象 质证程序
  • 简介:唐代法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基本核心内容,不仅是封建法制的代表,而且对于现代的立法仍有许多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本文拟从唐代的刑事诉讼制度入手,从现代法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制度。

  • 标签: 唐律疏议 三司会审 死刑三复奏
  • 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婚姻法》有关离婚诉讼的规定已日益不适应新形势下需要,本文针对现实中存在问题,从离婚法定条件、夫妻财产分割、赡养费给付制度及损害赔偿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立法建议,以期完善我国《婚姻家庭法》的诉讼离婚制度。

  • 标签: 离婚诉讼 离婚条件 财产分割 赡养给付
  • 简介:我国《行政诉讼法》没有对原告的举证问题作出规定,只是在后来的司法解释中设定了原告举证的规则。本文认为,行政诉讼中的原告举证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权利,在某些法定情况下它属于一种推进义务。文章还结合现行法律规定与行政诉讼理论讨论了应由原告举证的具体事项。

  • 标签: 行政诉讼 举证责任 原告举证
  • 简介:虚假诉讼行为严重妨害司法秩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虚假诉讼罪。在虚假诉讼行为入罪之前,对于虚假诉讼行为应当认定为何罪,在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但都有失偏颇,而虚假诉讼罪的新设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本罪的构成问题上,依据本罪条文的规定并结合立法目的来分析,本罪所规定的“捏造的事实”必须是凭空捏造并不存在的法律事实。本罪的客体是单一客体,即正常的司法秩序。在本罪的实践适用中,要严格依照罪刑法定原则,正确鉴别虚假诉讼行为是否可以入罪。

  • 标签: 虚假诉讼罪 捏造的事实 民事诉权 单一客体
  • 简介:虚假诉讼行为妨害司法秩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法修正案(九)》增设的虚假诉讼罪为民事诉讼中的虚假诉讼之可罚性提供了法律依据。虽然该罪有效解决虚假诉讼纠纷,但在实践认定中产生较多分歧。深入解读该罪的概念、罪状、犯罪停止形态等内容能为准确适用该罪提供理论支持,同时,立法、司法机关应出台相应司法解释来完善罪名解释与司法审判制度。

  • 标签: 虚假诉讼 构成要件 犯罪形态
  • 简介:有影响的个案展现了美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历程,美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良性运转不仅因为美国环境保护法律有相应的公益诉讼条款赋予原告的起诉资格,而是美国环境法律的其他规定与美国其他法律一起构成了美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石,保障原告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规定来获得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所必需的相关信息、相应的诉讼经费与社会支持。

  • 标签: 环境保护 公益诉讼 辅助法律制度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探索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已经刻不容缓。“诊所式”法律教育以其实践性和职业教育为主要特性,能够适应当今院校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应将这一模式引入到高校法学教育中,并在重新定位中国法学教育目的、健全法律系学生实用技能训练机制、健全法律系学生技能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完善法律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深入研究和建设切合中国特色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

  • 标签: &ldquo 诊所式&rdquo 法律教育职业教育中国法律教育改革
  • 简介:法律解释的有权解释主体,在我国既包括立法机关,又包括司法机关。但是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法律解释应归属于法律适用的阶段,立法机关拥有法律解释权不妥。《立法法》的颁行使得该问题更加彰显。

  • 标签: 法律解释 立法解释 司法解释
  • 简介:消费者相对弱势的地位及消费纠纷的特殊性决定了私益诉讼无法全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而行政手段的处置也未能有效救济.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55条对公益诉讼制度做出了规定,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将消费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赋予“省级以上消费者协会”使得消费公益诉讼难以产生预期效果.在探讨消费公益诉讼原告的种类、范围及关系基础上,提出消费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应按照“扩大有起诉权消费者协会范围到赋予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消费者社会团体再到赋予消费者个人以起诉权”的思路逐步推进,行政机关配合法院进行消费公益诉讼的审理和判决执行,检察机关督促怠于行使消费公益诉讼诉权的特定主体行使诉权,必要时提起诉讼,以期更为妥当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标签: 原告资格 消费公益诉讼 消费者协会 消费者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界便出现对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的存废之争。在我国诉讼实践中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与强制执行制度存在矛盾,和国外最典型的德国和日本的诉讼(不)停止执行模式相比,我国目前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还存在很多缺陷。我们应确立以诉讼停止执行为原则,不停止执行为例外的立法体例。

  • 标签: 行政诉讼停止执行 公定力 公共利益
  • 简介:公平是法的价值取向之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中国,法应该是能更好地实现正义价值的,但我国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社会不公现象却是客观存在。本文从正义与法的联系,社会不公的法律原因,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正义,并探讨了法律维护社会的正义的途径。

  • 标签: 社会正义 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