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女真进士题名》是国内现存重要的女真文字碑刻之一,对于研究金代科举制度和女真文字都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自清道光年间发现以来,越来越引起中外专家学者的注视,许多学者对此都有专门的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专著。本文拟就此发现以来学者的研究情况加以粗略论述,冀以引起人们对该研究的重视,促进女真文字研究工作的发展。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专家学者指教。一、《女真进士题名》的发现与现状《女真进士题名》又称《宴台金源国书》,原在开封宋门外宴台河村之宣德庙

  • 标签: 女真文字 科举制度 碑刻 碑文 金代 道光
  • 简介:<正>吴郡登科题名牌系宋代苏州进士题名.长1.80米,宽0.90米,厚0.22米,青石质地.碑额字体为篆字,碑文字体为正楷.阳系宋人题刻,共刻有从北宋端拱元年(988)至南宋绍兴十五年(1146)244个苏州登科进士姓名(见拓片).碑阴为元人所刻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府书《平江路重修苏州儒学记》.此现藏苏州碑刻博物馆.一、疑难考该阳、碑阴双面刻.如刻于同一时代,这并不奇怪,因为“双面刻”古来就有之.但为什么阳为宋刻,而碑阴为元刻?这是本节试图说明

  • 标签: 苏州碑刻 博物馆 文字体 儒学 北宋 绍兴
  • 简介:喜洲,自古以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才辈出,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明清两代的五百年间[乡试始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喜洲共出过进士31位(明代14人,清代17人),这是笔者根据《滇志》、《新篡云南通志》、《大理县志稿》(大理白族研究载有张福孙编写的《大理进士知多少》)和喜洲镇出版的相关史料以及家谱的记载,并对照大理市文化局编印《大理古存文》的明、清和民国时期保存在喜洲宏圭山的政事、兴造、皇帝敕曰、墓碑等上整理出来。在整理过程中,是以志书为依据,墓碑和家谱为参考。喜洲在明清两代出过的进士如下。

  • 标签: 大理文化 进士 明清 民国时期 发祥地 文化局
  • 简介:在由余振贵、雷晓静主编的《中国回族金石》(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中,河北省民族宗教厅的马祥学同志校点的定州清真寺的元明清三幢古错误甚多,抄错词句、遗漏重要内容、点破句子、漏点标点等问题比比皆是,使人不能了解古的真正涵义和重要性,尤其使人难以原谅的是马样学在《中国回族金石》第14页中对定州清真寺元代……

  • 标签: 清真寺 古碑 回族 元代 明代 清代
  • 简介:进士甲第,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举录取进士根据成绩高低,分成若干甲,二是朝廷按照分甲高低,分别赐与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资格,以此作为授官大小的依据。“甲”,有时又称“科”或“等”,因此分甲与分等、分科为同一涵义。

  • 标签: 宋代 进士甲第 中国 科举制度
  • 简介:"师道"说赵王河在哪里?俗人克敬在一张放大了的中国地图上找了老半天,终是没能找见,作者薛子峰在他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文章中也没能交待清楚,克敬就只有瞎揣摩了,那条河好像就在距离上海不远的哪个方位。薛子峰说他前年,回到家乡的赵王河边,拜谒了他的老师胡在的坟墓。薛子峰发现胡

  • 标签: 师道 《新民晚报》 口号 回到家乡 中国地图 里?
  • 简介: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文人学士入仕的唯一进身之阶,因此,它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科举考试共分四级:一是县试。即考秀才,经县试合格者,可到县、州、府学里读书,通常称为秀才,也称黉门秀士或生员。二是乡试。又叫省试,是考举人,每三年一届,一般在省会对秀才进行考试,考取者称为举人,别称孝廉。

  • 标签: 科举考试 琐谈 进身之阶 进士出身 进行考试 文人学士
  • 简介:<正>郭英德教授曾于2003年和2004年分别在郑州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研究生讲授"明清文学史研究"课程。我有幸在2004年聆听了郭先生在北师大讲课的全过程。郭先生讲课时总是面带微笑,语速不急不缓,侃侃而谈;我们则时而凝神静听,时而突然"奋笔疾书",每堂课下来,总有沉甸甸的收获的愉悦。能够亲受名师的教诲,是一种福气,因为在课堂的

  • 标签: 明清文学 郭英德 讲演录 文学史研究 古典文学研究 郭先生
  • 简介:本文考证唐代新进士宴集中的闻喜宴.放榜之后,朝廷下诏令新进士于曲江举行闻喜宴,该宴带有浓重的官方色彩,不同于在关试后举行的由新进士醵资、委托进士团承办的关宴,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属私人和民间性质.至迟在唐末,闻喜宴已改由官方赐钱主办.

  • 标签: 进士 官方 集中 诏令 关试 唐末
  • 简介:绩溪瀛洲坑口,又名龙川,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称誉卓著的“进士村”.据统计,绩溪县历史上共有进士100余名,坑口村有典籍记载的独占11名,为十有其一,而称雄绩溪,誉满徽州.绩溪历史上有记载的牌坊共182座,其中仕科坊40座,坑口村独占10座,占四分之一,可谓科第名门.始祖胡炎,于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奉旨敕散骑中领军,提兵镇守歙州,咸康3年(337年),国赐田宅数百顷,由山东青州濮阳举家来坑口定居,古称华阳荆林里.龙川坑口宗谱序:吾徽固多世家,而华阳则以胡氏为首,胡氏又以龙川为首,龙川之胡氏即吾徽郡亦无能出其右者.元代,县衙曾在此设“坑口务”(税收机构),是历史上登源区域重地,距今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绩溪著名的古村.现240户,近1000人.

  • 标签: 民间建筑 奕世尚书坊 建筑艺术 龙川 兵部尚书 户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