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梳理明末广东和福建官府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之间的几次颇具戏剧性的接触,一方面看到明末沿海地方官事实上已经比较深入地同欧洲人接触,另一方面又看到,中国人如何在想象与务实之间应对“朝贡体系”有效范围之外的人群。这些事例足资考察和反思不同观念体系——欧洲国际秩序观念与中国朝贡观念——之间的碰撞。

  • 标签: 中西文化交流 明清 朝贡体系
  • 简介: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天国与捻军的平定,清政府开始裁遣湘、楚、淮军,营勇的遣散这一举措导致哥老会从军营向地方上蔓延。面对哥老会的全面蔓延,清政府屡出对策。同治六年清政府颁布对营勇加入哥老会“即行正法”的上谕之后,清政府内部又对“就地正法”权展开了多次讨论。与此同时,曾国藩也在地方上提出了“但问其有罪无罪,不问其是会非会”与“外宽内严。思威并济”等措施。同治时期,清政府也商讨过如何安置遣散营勇,但没有拿出一个具体政策与措施来贯彻执行。总之,清政府针对哥老会的种种应对之策没有遏制住哥老会全面蔓延的趋势,最终哥老会成为了对抗晚清政府的重要社会力量。

  • 标签: 同治朝 清政府 哥老会 曾国藩 营勇
  • 简介:1911年5月在墨西哥内乱期间,北部城市托雷翁(Torreon)发生了对墨西哥华侨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暴力事件,史称“菜苑惨案”。由于墨原政府被推翻,清政府与墨新政府进行了及时的交涉,最终双方签署了《赔偿华侨损失证明书》。而这一领事保护的成果,得到了民国外交部的认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菜苑惨案”的处理,是一次跨越政权的领事保护。

  • 标签: 清政府 领事保护 菜苑
  • 简介:太原地区周围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明清时期堡址,通过文物普查及查阅文献了解到,从其历史功能和用途来讲,明清堡址主要为当时居民用以战争和防匪患为主,随着局势的日趋平稳,民族融合和贸易快速发展,堡址又逐渐成为了集镇和商品的集散地。

  • 标签: 明清时期 堡址 防御 驿路
  • 简介:明清鼎革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社会大变动。以往研究,多探讨明清兴亡的过程及原因,忽视了一个重大问题:因应明清鼎革而引起社会观念即"华夷之辨"的传统民族观念的大变革。本文阐发"华夷之辨"的内涵及其由来与发展,至清入关前,清太宗首倡"满蒙汉一体"的新民族观,具有划时代意义,为清入关及创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思想与理论基础。正确解释新的民族观是正确评价明清兴亡与清朝历史地位的重要依据。

  • 标签: 明清鼎革 华夷观
  • 简介:明清两代,在官私书目中,"小说"是子部之下的二级类目。但是,在日常语境中,"小说"这个概念及其指称的实体正经历着转型与嬗变。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指称的实体来看,"小说"这个概念由指称子部之下的某类文言作品,进而转型涵括了文言、白话两种形态的小说文本。从知识要素之间的关联来看,"小说"与集部中的诗、文、赋等形成了同构、毗邻的关系,由"学说派别"转型成为文学文体。从"小说"与子部的关联来看,"小说"从子部中剥离出来,它与子部由从属的关系转变为平行的关系。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转型和演变,为近现代学术体系下小说统序的形成搭建了稳定的平台。

  • 标签: 小说观念 文言小说 白话小说 诗赋 子部
  • 简介:在汉民族语言文化中,谐音法渊源悠久.明清小说谐音法命名在小说地名、物名尤其是人物命名方面得以充分体现,体现强烈的讽世精神,与小说人物外貌、举止、身份、性格、情节关系密切,象征着人物及其家族的命运,对此进行探讨,有助于阐发古代小说作家丰富而多样的艺术构思,揭示古代小说高超的艺术成就.

  • 标签: 明清小说 谐音法 命名
  • 简介:作为传说中的婚姻爱情神,氤氲使频繁地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之中,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与另一位婚姻神月老在形象上虽有重合,但总体而言,二者是有差别的。氤氲使在其演变的过程中,与民间的另一俗神五瘟使之间也产生了某种联系。氤氲使除了以具体的形象出现在戏曲小说之中,也作为象征性的符号而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更被用来称呼现实世界中的媒人。随着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氤氲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 标签: 氤氲使 《彩舟记》 五瘟使 媒人
  • 简介:黄斌卿为南明弘光、隆武时期控制舟山的将领,以往史书、学界对其评价颇为负面,多认为其行为无异于割据一方的军阀。然而,黄斌卿在南明朝廷实际为诸朝廷中所谓"清流",如东林党、复社成员、阁员等重臣所仰赖的水师将领,而原因或许即出在其军籍的背景与交友关系。本文拟透过黄斌卿的生平事迹重新省视在明清鼎革之际这一位举足轻重的将领。

  • 标签: 南明 明清鼎革 复社 军籍
  • 简介:本文为田野考察报告。北京郊区怀柔芦庄的几通明清碑刻,其主人分别为明代的怀宁侯孙镗与清代范文程的次子范承谟、三子范承勋。文章通过考察这几通碑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探讨了明清易代在这块土地上的具体表现以及明清历史断裂与重塑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一些现象。

  • 标签: 怀宁侯 孙镗 范承谟 范承勋 康熙御书 芦庄碑刻
  • 简介:北宋时期,东江水系就有蜑民在此活跃,并被写入苏东坡的诗文。自明代始,蜑民开始被编入里甲体系进行管理。但由于受到里甲制度及蜑家里长的盘剥,导致大量的蜑民逃亡。其实从明中叶开始,蜑民的族群特征已经渐渐消亡,但仍然没有与编户齐民一同看待。在税收体制上,开始有专门交纳赋税的蜑户出现,这表明国家管理蜑民的方式在改变。

  • 标签: 明清 东江水域 惠州 蜑民
  • 简介:下场诗是明清传奇的重要部分,其中相当部分的下场诗是集句甚至是集唐之作。这一方面反映出部分剧作家求新求变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们试图救世的思想主张。这种文人化的追求也导致传奇被不断雅化,已经和传奇融为一体的下场诗在被带到场上之后,又复归于案头。因此,以分析明清传奇中下场诗部分出现集句现象的成因和影响为视角,可以反观中国文学史上雅俗文学之间的互动。

  • 标签: 明清传奇 下场诗 集句诗 原因和影响
  • 简介:“通经致用”或“经术致用”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普世价值取向。明清时期的徽州学者因艰难生活的磨砺,必须对生存之道所必备的“艺”和“术”做到最基本的掌握和运用。而这种先“术”后“学”的治学路径,使得他们必先通晓小学、历算和礼仪之学,甚至专力于此而成为经学家和科学家。他们以经术致用的态度与方法来应对人生问题,充满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 标签: 徽州学者 经术致用 小学与科学 人文关怀
  • 简介:宋代,妈祖信仰在莆田形成后不久,就流传到福州沿海一带,至明清时期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民间信仰。明清朝廷对妈祖的屡次赐封,官方推行的外交活动,如郑和七下西洋、册封琉球国,以及因福州商贸兴起而创建的会馆等,对福州妈祖信仰的发展与传播产生很大影响。至民国时,妈祖信仰随着福州商贸活动的兴盛,相继传至闽省外许多省市。

  • 标签: 福州 妈祖信仰 琉球 商贸活动 会馆
  • 简介:鼻烟是一种舶来品,传入中国以后在清代广泛流行并逐渐东方化,随之也带来了鼻烟壶的迅速发展,二者共同构成了绚烂的烟草文化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史料入手,试从多个角度对鼻烟和鼻烟壶所反映的鼻烟文化进行探讨和研究。

  • 标签: 鼻烟 鼻烟壶 鼻烟文化
  • 简介:历史上的临沂是南北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教育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明清时期临沂地区教育事业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包括府学、州学、县学、书院在内的众多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科举人才,也在地方社会教化、风气改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明清 临沂 沂州府 科举 教育机构
  • 简介:明清两代的官员都认为自己的俸禄很少,甚至认为:“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明史·食货志》)。实际上官员的合法收入足以维持其体面的生活,但他们仍声称俸禄太低,为官吏贪污受贿开脱。现实中的“不贪不滥,一年三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与贪污有何关系?提高他们的俸禄就能够养廉吗?历史似乎告诉后人,高薪不能够养廉,严惩不能够去贪,只有对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才能使廉贪观念深入人心,也才能有利于官员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能,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

  • 标签: 俸禄 陋规 公费银 养廉银
  • 简介:即墨县衙为山东省目前仅存的三堂老县衙遗址,自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迁城立衙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2011年9至11月,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在遗址内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了房址、路面、灰坑、水渠、过道、水井等各类遗迹,出土瓷器、陶器、石器、铁器等大量遗物,是青岛乃至山东地区近年来明清考古重要发现之一。其中,清理的一个灰坑出土了大量瓷器残片。经过拼对修复,可复原瓷器标本近300件,基本都是产自景德镇的民窑青花瓷碗,时代从明万历时期延续到清康熙时期。该灰坑对本次发掘划分地层及断代具有重要作用,灰坑内出土的瓷器对了解当时县衙起居生活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明末清初民窑青花瓷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 标签: 即墨县衙 明清时期 青花瓷器
  • 简介:明清时期晋商以祀神明联桑梓为号召,在全国建造了星罗棋布的会馆,会馆内附建有精美富丽的戏台。时至今日,全国现存的会馆戏台仍以晋商会馆戏台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这不仅是晋商五百年辉煌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古代剧场史和探寻地方戏曲流变的重要史实。人们不禁要问,勤劳节俭的山西商人,为何如此迷恋戏曲艺术,这些会馆戏曲演出活动有哪些形式,又是如何运作管理的,和商人的经营活动有哪些关系,以及由此对中

  • 标签: 明清晋商 戏曲演出 山西商人 地方戏曲 勤劳节俭 运作管理
  • 简介:对太极拳的工具理性进行了归纳分析,太极拳的工具理性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理性观念的产物。当今太极拳发展表现出强烈的工具理性,是太极拳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更是太极拳保持鲜活生命力的重要支撑。明清以来,太极拳由生活需要的乡间把式,到社会需要的政治工具,最后是工具理性的科学价值回归。这种思想流变的文化内因是太极拳浓厚的儒家入世思想表征:达则兼济天下的扬“礼”而立、君子无所争的天下情怀;历史动因是特定时期的国难当头:蛮夷之扰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转变、鸦片战争的国弱民疲、武以图存的政治选择、武术改良的导火索。

  • 标签: 民族传统体育 太极拳 思想流变 文化表征 工具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