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白光、超声、窄带成像结合放大(ME-NBI)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探讨术前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病理证实为早期贲门癌的135例患者的检查图像,将黏膜癌和黏膜下浅层(SM1)浸润癌归为黏膜-SM1癌,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与黏膜下深层浸润癌进行比较,评估白光、超声、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2为一致性差,0.2~0.4为一致性一般,>0.4~0.6为一致性中等,>0.6~0.8为一致性较高,>0.8~1.0为接近一致。结果73例早期贲门癌患者资料纳入研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47例为黏膜-SM1癌,26例为黏膜下深层浸润癌。术前白光、超声、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分别为79.5%(58/73)、72.6%(53/73)、65.7%(48/73)和87.7%(64/73)。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白光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40,P<0.01),超声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值=0.346,P=0.002),ME-NBI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差(Kappa值=0.175,P=0.108),而三者联合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24,P<0.01)。结论与单一检查方法相比,白光、超声和ME-NBI三者联合评估早期贲门癌的浸润深度更准确。

  • 标签: 早期贲门癌 浸润深度 白光内镜 超声内镜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
  • 简介:摘要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临床罕见,本文介绍1例以消化道不适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的患者,该患者既往有黑色素瘤病史,结合病理、、临床等检查,最终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

  • 标签: 胃肠内窥镜 胃肿瘤 黑色素瘤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色素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2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大肠黏膜病变患者65例,依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予以常规检查(不进行染色)及单纯病理活检;观察组33例采用0.4%靛胭脂和0.2%醋酸黏膜染色剂染色后进行内检查,对染色区域进行病理活检。比较两组病理活检率及诊断结果,并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标准,统计观察组染色前后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病理活检率为54.55%(18/33),低于对照组的100%(3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炎性或者增生性息肉、腺瘤以及癌或癌变的诊断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5、6.24、6.78,P<0.05)。观察组患者染色前大肠癌诊断符合率3.03%(1/33),低于染色后的诊断符合率24.24%(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P=0.01)。结论大肠黏膜病变采用色素检查有助于其病理类型的确诊,病理活检的成功率较高,能提高大肠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率。

  • 标签: 大肠癌 色素内镜 病理活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大联合高频超声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GML)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江苏省中医院初诊GML患者15例,对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Lugano分期、胃镜下表现、放大下表现、高频超声下表现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疗效及随访情况。结果15例GML患者临床表现以上腹不适为主,其次为消瘦、贫血等。下GML病灶多见于胃中1/3(10例),以弥漫型最常见(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9例;放大下观察病灶处树支状血管(TLA)阳性13例,治疗后复查TLA阳性2例。高频超声观察病灶可见胃壁1~3层的层次结构欠清,呈低回声改变;治疗后复查高频超声,1例患者可见胃壁1~5层结构消失,病理证实由GML转变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放大联合高频超声在GML的治疗效果评估及监测复发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高频超声可能在评估GML病情进展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标签: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放大内镜 超声内镜
  • 简介:摘要:翻转课堂也是颠倒课堂,注重对课堂内外时间的调整,让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逐渐转移到学生手中。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之下,课堂的时间宝贵,让学生更为专注自主学习部分,探究给出的具体问题,而信息传递部分,则可以利用课前课后网络学习和搜集。小学音乐是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怎样将翻转课堂较好的实践在小学音乐教学里逐渐成为了各个音乐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的就是翻转课堂在小学音乐教学里的实践应用策略。

  • 标签: 翻转课堂 小学音乐 实践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成人眼球葡萄膜黑色素瘤与非黑色素瘤性肿块的MRI征象,寻找最佳联合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05年3月至2015年12月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的254例成人眼球肿块患者的MRI资料,包括12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和126例非黑色素瘤性肿块。采用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肿块的MRI征象,包括部位、形态、边缘、T1WI和T2WI信号(分别与脑灰质和玻璃体相比)特征及均匀度、高度、基底径、基底径与高度比值、强化程度、强化方式、有无伴发视网膜脱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具有鉴别诊断价值的MRI征象,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黑色素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联合参数,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黑色素瘤与非黑色素瘤间肿块部位、形态、边缘、T1WI和T2WI信号(分别与脑灰质和玻璃体相比)、信号均匀度、强化程度、伴发视网膜脱离,肿瘤高度、基底径与高度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块的T1WI和T2WI信号(与脑灰质相比)、高度、形态、部位、强化程度及伴发视网膜脱离是诊断黑色素瘤的有效指标,其中肿块的T2WI信号(与脑灰质相比)优势比(12.237)最大,准确率为86.2%。与脑灰质相比T2WI呈低信号和T1WI呈高信号的诊断准确率高于与玻璃体相比(Delong检验,P<0.001)。肿块的高度、强化程度、T1WI和T2WI信号(与脑灰质相比)联合诊断黑色素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0.6%、92.1%和96.1%,高于任何单一指标(P<0.001)。结论综合分析肿块的T1WI和T2WI信号(与脑灰质相比)、高度、形态、部位、强化程度和伴发视网膜脱离情况可提高鉴别诊断葡萄膜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性肿块的准确率,以脑灰质为参照物评估肿块的T1WI和T2WI信号优于玻璃体。

  • 标签: 黑色素瘤 眼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我国消化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医师培训发展相对缓慢,未形成与人民诊疗需求相适应的医师培训体系。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均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医师培训体系,对我国内医师培训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学习国际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实现医师培训统一报名准入、管理部署、课程学习、考核认证、监督质控,系统性地培养一大批合格、优秀的消化医师,是提升我国新时代消化诊疗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医师成长轨迹,合格、优秀医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国内外消化医师培训进展作一述评。

  • 标签: 内窥镜 在职培训 消化内镜医师 培训模式 培训体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前,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适用范围越来越大,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感染问题,主要是因为消毒不当或者管理不到位所致。为此,各医疗机构需要做好的消毒与监测,提高使用安全性。为此,本文对内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分析了的消毒与监测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相关医务人员。

  • 标签: 内镜 消毒 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前,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适用范围越来越大,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感染问题,主要是因为消毒不当或者管理不到位所致。为此,各医疗机构需要做好的消毒与监测,提高使用安全性。为此,本文对内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分析了的消毒与监测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相关医务人员。

  • 标签: 内镜 消毒 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复合分光染色技术(compound band imaging, CBI)与普通检查对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2019年1月—2019年7月行结肠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CBI组(在CBI模式下进行结肠检查)和白光组(进行常规结肠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息肉检出率。结果最终入组307例患者。CBI组患者结肠息肉总体检出率为44.2%(69/156),高于白光组的30.5%(46/151)(χ2=6.208,P=0.013)。CBI组共检出息肉191枚,白光组共检出98枚,其中平坦型息肉(101枚比42枚)、非肿瘤性息肉(116枚比50枚)、直径≤5 mm息肉(99枚比41枚)、隆起型息肉(90枚比56枚)检出数量CBI组多于白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性息肉(75枚比48枚)、直径>5 mm息肉(92枚比57枚)检出数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I可提高结肠息肉检出率,尤其是微小息肉和平坦型息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结肠息肉 复合分光染色内镜 息肉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表现及下治疗效果。方法纳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下治疗的27例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超声表现、病理特征及下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的病变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检查示病变长径(0.69±0.44)cm(0.32~2.00 cm),来源于黏膜下层14例(51.9%)、黏膜肌层8例(29.6%)、黏膜层5例(18.5%),诊断准确率92.0%。行内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6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1例,ESD术后出血发生率4.8%。术后病理为G1级20例(74.1%),G2级6例(22.2%),G3级伴淋巴管癌栓1例(3.7%)。术后随访3~36个月总生存率96.3%,对于局限于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神经内分泌瘤患者,EMR术后复发率较ESD高(33.3%比0,P=0.042);EMR与ESD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及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可用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术前诊断,对2 cm以内、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胃肠神经内分泌瘤ESD治疗复发率低于EMR。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腔内超声检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胃壁副脾病例临床罕见,本文回顾了一例胃壁副脾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胃镜、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顺利行内黏膜下挖除术(ESE),根据术中标本所见以及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副脾。本例提醒临床医生,对于既往有脾脏手术或创伤史的患者,如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下表现与脾脏相似,则需考虑副脾可能,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 标签: 肿瘤 副脾 内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