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1 个结果
  • 简介:利用PV-阻塞高压指数,研究了欧亚大陆阻塞高压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出现连阴降水的影响。结果显示:1978-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连阴降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区域连阴降水持续日数有比较明显的年际变化,2008年连阴降水持续日数远远超过历史同期;合成分析的结果显示,连阴降水较强年份,500hPa位势高度场上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西部地区同时有阻塞高压存在,但阻塞高压所起的作用对于南方各省连阴降水所起的作用不完全一样,冬季1月10日至2月2日,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频繁发生有利于湖北大部和江西、安徽局部连阴降水的增多,而不利于贵州北部的连阴降水发生;贝加尔湖地区阻塞高压偏多有利于湖北南部和安徽西部一些地区连阴降水的发生;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偏多有利于贵州大部和湖北西部连阴降水的偏多。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这段时间7省1市冬季的异常降水中,关键区阻塞高压所起的作用很复杂。贵州、江西地区异于常年的降水,可能与阻塞高压和其它天气系统的异常配置有关。

  • 标签: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连阴降水 阻塞高压 PV-θ阻塞高压指数
  • 简介: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6年2400多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根据百分位法确定极端降水,对中国夏季持续(持续2d及以上)和非持续(持续1d)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以江淮流域为代表,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多,但华北、西南及西部部分地区趋于减少;除内蒙古中部、四川等地以外,中国大部极端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呈增多趋势。进一步对华北、江淮、华南、西南4个代表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华北、西南地区的持续和非持续极端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持续极端降水量的减少更突出,极端降水更多以非持续形式出现;江淮、华南一带,两类极端降水量都呈增多趋势,持续极端降水量的增加更明显,极端降水更多以持续形式出现。

  • 标签: 中国 持续性极端降水 非持续性极端降水 趋势 极端降水持续性结构
  • 简介:利用河西走廊地区风速气候资料和风塔精细资料,通过分析该区域风速演变,探讨风能资源的可持续。研究表明,河西走廊地区的环境风速比较稳定,在气候上没有明显的减小趋势,根据对未来风速变化的预测及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初步推断河西地区风能资源具有很好的持续

  • 标签: 河西走廊 风能 可持续性
  • 简介:利用新疆天山山区及其以北地区(北疆)45个气象站1961—2010年冬季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提出了45站低温日标准和区域持续低温事件的定义,并分析了持续低温事件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了低温事件的年代际变化环流差异特征、大尺度环流背景、冷空气影响路径及强度特征。结果表明:(1)低温日阈值呈东北向西南升高的分布趋势,低温日阈值最小值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和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阈值为-34--30℃,而西部伊犁地区和天山山区低温日阈值为-24--20℃;(2)1961—2010年出现35次大范围持续低温事件,1月和2月发生频次均为0.29次/年,12月为0.14次/年;低温事件持续时间为5-25d,其中超过10d有16次,5-9d有19次。持续低温事件发生频率呈年际和年代际显著减少趋势,但强度无显著变化趋势;(3)北半球大范围环流异常造成新疆持续低温事件,以经向环流异常为主,根据冷空气影响路径可分为4类:西西伯利亚横槽、中西伯利亚低槽东灌、北风带和西北风带、北脊南槽(涡),这4类冷空气影响路径表现为500hPa冷空气从极地或西伯利亚以超极地、西北和偏东路径进入新疆后,-32℃冷空气南压位于北疆地区,海平面气压场同时表现为蒙古高压盘踞欧亚大陆,高压中心达1045hPa以上且位于阿勒泰山地区,1035hPa冷高压控制北疆地区,这种环流配置造成新疆持续低温事件。

  • 标签: 北疆 持续性低温事件 时空分布 环流异常 冷空气路径
  • 简介:利用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地面气象站和探空站气象要素及PM_(2.5)质量浓度数据,对2013年12月上旬影响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持续雾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中,925hPa和850hPa西南气流维持时间较长,使得中低层逆温结构持续维持。强冷空气是驱散雾霾的主力军,弱冷空气造成贴地逆温维持,对连续雾霾没有清除作用,反而增加了雾霾的持续。冷空气影响前为上升气流,结束后转为下沉气流,垂直速度小及下沉气流造成逆温持续维持。持续逆温或等温是雾霾长时间维持的热力条件,小风速及弱垂直运动是动力条件。东南风为大范围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

  • 标签: 持续性 雾霾 边界层 逆温 冷空气
  • 简介:1引言从2005年6月17日傍晚起到22日闽北地区(本文闽北地区包括南平市及三明北部三县,下同)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连续五天的区域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有17个站次出现大暴雨、1个站出现特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达到460毫米,强降水中心在建宁(雨情详见表1);南平下里庵站最大三天洪水流量为历年洪水总量第一,超过“98.6”洪水。由于这次暴雨天气过程降水范围大、强度强、

  • 标签: 闽北地区 演变分析 暴雨过程 持续性 “98.6”洪水 暴雨天气过程
  • 简介:利用中国站点日降水资料对1981~2011年我国南方地区区域持续暴雨(PHREs)进行了分类研究。按照区域内至少连续5d或5d以上有不小于10个格点[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出现大于等于50mm降水且相邻两日雨带重合率不小于20%的标准,采用客观分析的方法分别挑选出我国江淮区域和华南区域PHREs。江淮区域非台风影响的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持续8.29d,华南非台风影响的PHREs34例,集中发生在6~7月,平均持续6.24d,这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均呈年代际增长。江淮区域受台风影响的PHREs4例,集中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初。华南受台风系统影响的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7~9月,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系统强度在2000年以后均明显上升。采用场相关的客观分类方法对非台风影响的PHREs进行较为细致的分类,将江淮区域持续暴雨事件分为A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南)、B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北)和C型(主雨带在长江沿江地区),将华南区域持续暴雨事件分为E型(主雨带在云贵高原以东)和F型(主雨带位于云贵高原和广西),该分类将为下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持续性暴雨 客观方法 江淮 华南
  • 简介: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和实况资料,诊断分析了2008年1月16—26日克州地区出现的罕见的持续连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造成冷空气频繁,是此次降雪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降雪量大的直接原因,而数值预报产品中的物理量的配置有利于降雪的形成和维持。

  • 标签: 环流形势 数值预报 物理诊断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6h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1°),对2013年1月12-16日发生在山东中西部地区的一次持续大雾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层结条件、动力和热力学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高层偏西气流、对流层低层温度脊和地面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这次持续大雾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大雾过程经历了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平流雾的复杂演变阶段,不同阶段的大雾湿层厚度及逆温强度有所不同;适当的风速和低层弱的水汽辐合有利于大雾稳定维持和发展;近地层辐合上升、中高层辐散下沉,易在界面形成逆温层,有利于大雾的出现,而整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往往容易形成中高云,不利于近地层水汽的聚集,难以形成大雾。

  • 标签: 持续性大雾 垂直结构 动力结构 机制
  • 简介:利用2013年12月1—9日淮安市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13年12月初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次大范围持续重度雾霾过程的气象要素、PM2.5浓度和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淮安地区持续雾霾过程高空为偏西气流,冷空气弱且850hPa有暖平流输送,为雾霾持续的背景条件。在此次持续雾霾过程中,PM2.5日平均浓度均大于0.075mg·m^-3,与能见度呈反相关关系;高质量浓度的PM2.5长时间堆积使低能见度维持,随着湿度的增大或减小,雾霾交替出现。边界层中低层维持的逆温层结不利于大气湍流、水汽垂直交换及污染物垂直扩散,为雾霾长时间维持提供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混合层高度低且上升运动弱,为此次持续雾霾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 标签: 雾霾 PM2.5 逆温 混合层高度
  • 简介:应用常规与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PM2.5浓度监测资料,对2013年1月20~24日山西区域一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本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013年1月20日14时至23日11时,由于相对湿度的变化导致了3次轻雾转大雾过程;23日14~20时,由于PM2.5浓度的增大经历了1次轻雾转霾的天气过程。(2)地面弱的气压场和较小的风速以及PM2.5浓度的上升和相对湿度的增大为本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边界层逆温的存在是雾霾低能见度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边界层有逆温层而不出现雾霾天气的条件是:相对湿度〈50%,PM2.5日均值浓度〈75μg·m-3;逆温层下相对湿度的大小是区别雾和霾天气的指标。(4)相对湿度和PM2.5是决定能见度大小的关键因子,其对能见度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当相对湿度〈90%时,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作用强于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子,但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其对能见度的影响相对增强,当能见度降至1km以下时,相对湿度成为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 标签: 持续性雾霾 阶段性特征 关键因子
  • 简介:利用山西省太原观象台的大气污染资料和小店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3年1月19—23日太原地区一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的大气电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雾霾过程中大气电场发生剧烈变化,不仅极值有较大变化,出现陡升陡降,且电场极性出现多次转变,电场强度的绝对值比晴天大气电场减少30%;(2)雾霾天气下大气电场与相对湿度有较高的负相关,相对湿度较高是雾霾过程中大气电场值变为负值的主要原因;(3)相对湿度降低导致气溶胶脱水形成干气溶胶是雾霾过程中大气电场转为正值的主要原因,大气电场形成机制的影响使得部分时段在相对湿度降低时大气电场仍为负值。

  • 标签: 大气电场 颗粒物 污染气体 雾霾
  • 简介:通过对四川盆地西部一次持续暴雨过程的半理想数值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四川盆地持续暴雨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原的热力作用对于下游地区有着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关闭高原地面感热和潜热后,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西部的降水明显减弱,而盆地中东部降水却有所加强,且四川盆地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稍有减弱;(2)500hPa青藏高原上的短波槽减弱,位于四川盆地中西部的背风槽强度、范围有所减弱,但低层盆地东部的气旋涡旋加强;(3)涡度收支的定量分析发现,关闭高原热力作用后,盆地东部对流层低层垂直风切变的增强使得夜间倾斜项的正贡献增强,从而使该区域涡旋发展加强,盆地东部降水增强。

  • 标签: 四川盆地 持续性暴雨 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
  • 简介:前言发展是人类一直热切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新世纪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共识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日益强烈。人类在无止境地向自然攫取资源、追求满足自身奢侈需求的同时,使自然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特征发生变化(如气候变化)、结构和功能受损日甚,

  • 标签: 可持续发展 自然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 社会生产力 国际社会 人类活动
  • 简介:资料同化系统:在区域三维变分同化系统中增加了SYNOP,SHIP,AIRERSATOB,雷达径向风等观测算子、非线性平衡约束,用NMC方法重新估算了背景误差协方差;建立了区域/全球一体化的三维变分同化框架;开展了EnKF的前沿研究;研究开发4DVAR系统,完成切线性模式和伴随模式设计、编程,进行了初步调试。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全球闭合网格点构造与算法设计;②预调水平变换的谱滤波表示;③用NMC方法估计背景误差协方差参数;

  • 标签: 研究开发 误差协方差 全球一体化 AR系统 变分同化 MC方法
  • 简介:中国农业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农民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有许多宝贵的遗产.如强调。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协调作用。可以获得好收成.“橘逾淮而北为枳”形象地描述了气候对柑桔生产的影响.然而要系统地了解气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50年代提出的“水肥土种密保工管”这一农业八字宪法,就未曾把气象纳入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范畴.随着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不断出现和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经过农业气象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探索、分析和研究,水稻“三寒”.果树冻害等一大批农业气象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 标签: 气候资源 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 农业历史 气象事业 农业气象
  • 简介:2006年10月14日是第37个“世界标准日”。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是:“标准为小企业创造大效益”,旨在更好地发挥标准在帮助和支持小企业应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挑战和国际经济激烈竞争中的作用,创造更大经济社会效益。

  • 标签: 世界标准日 持续发展 气象事业 经济社会效益 健康 经济全球化
  • 简介:使用延安市1986-1990年自记风资料,统计了延安市静风各级持续时间及其频率.用Weibull分布拟合了各月静风持续时间频率,并导出其分布函数.

  • 标签: 静风 持续时间 频率 WEIBULL分布
  • 简介:分析了河西走廊1980~2010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一日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风日数基本一致,总体上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增多,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多。全区年大风平均持续时间在7~207min之间,平均为65min。大风一日最长持续时间是1390min。酒泉市大部、永昌、民勤和乌鞘岭年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偏长,其余地方偏短。各季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春季最长、冬季次长、夏季最短、秋季次短。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的频率为偏态分布,在0~2h的累积频率为0.67。风速偏小站大风的持续时间基本为0~12h,风速偏大站大风的持续时间在12~24h,这说明风速越大,大风的持续时间越长。

  • 标签: 河西走廊 大风日 持续时间 气候特征
  • 简介:为了观察气候因素对脑梗塞的影响,分析了遵化地区一年四季气温、气压与脑梗塞血流变的关系,并进行相关分析,推导出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气温、气压与脑梗塞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相关。随着气温、气压的变化,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红细胞电泳呈现明显波动,为不同季节脑梗塞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气温 气压 脑梗塞 血流变 多元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