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小分子RNA,经转录后调节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凋亡和免疫应答等。miRNAs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肌缺血后多种miRNA。异常表达,它们在介导心肌缺血灌注损伤和调控心肌缺血保护环节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诊断缺血灌注损伤的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

  • 标签: 循环miRNAs 心血管疾病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支持炎症反应参与了心肌缺血/灌注损伤的过程,但炎症本身及其对心肌缺血/灌注损伤的影响相当复杂。心肌缺血/灌注后,在缺血损伤区有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及炎细胞浸润,构成了缺血灌注损伤向炎症性损伤转变的基础。本文对几种炎症反应中的细胞因子、炎症细胞、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及环氧合酶等在心肌缺血灌注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缺血再灌注 细胞因子 炎症细胞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环氧合酶
  • 简介:及时灌注治疗,如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可以重建冠状动脉血运,使心肌得到灌注,从而减少心肌坏死面积,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关键。但近来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的骤然开通与血流恢复,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激活炎症因子等,反而加重缺血心肌损伤,导致灌注损伤.AMI的动物研究结果表明,40%~50%的坏死心肌灌注损伤引起,这种损伤的存在减弱了积极灌注治疗所得到的益处,因此,减少灌注损伤成为AMI防治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再灌注治疗 心肌坏死面积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灌注损伤(MIRI)是心肌缺血灌注后所致的心脏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的现象,是心脏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其确切机制仍未完全明了。近年研究表明,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钙超载、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凋亡、中性粒细胞激活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可能共同参与了MIRI的发病过程。

  • 标签: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能量代谢障碍 氧自由基 钙超载
  •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是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手术中常见的病理过程,缺血/灌注过程中线粒体损伤和功能障碍是MI/RI的重要原因。目前发现将功能完整的线粒体移植到病变组织后,通过其内化、与内源性线粒体融合等途径来替代或修复受损的线粒体,从而增强组织能量代谢,挽救心肌细胞,恢复组织功能。文章介绍了外源性线粒体的分离技术、输注方法、线粒体内化和融合的相关机制,就线粒体移植对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心脏移植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线粒体移植为保护MI/RI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 标签: 线粒体移植 心肌保护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心肌细胞凋亡、钙超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粒细胞浸润、能量代谢障碍以及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均是心肌缺血灌注损伤(MIRI)机制,本笔者针对以上内容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MIR 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期急性高血糖对大鼠心肌缺血/灌注(MI/R)后心肌损伤的影响,并分析血糖水平与心肌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制备急性大鼠MI/R(缺血30min,灌注6h)模型的基础上,静脉输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造成2个不同浓度的缺血期急性高血糖动物模型。将32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配为4组:(1)假手术组(SHAM),(2)生理盐水对照组(CON),(3)高糖1组(HG1)和(4)高糖2组(HG2)。术中监测血糖水平,灌注结束后检测心肌酶谱水平和心肌梗死面积(IS)。结果(1)与CON组相比较,HG1组和HG2组缺血期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10.5±1.0)、(18.0±1.2)mmol/Lvs(4.7±0.7)mmol/L(P〈0.05)。(2)HG1组和HG2组的血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且心肌酶谱与血糖水平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80和0.73,P〈0.01)。(3)HG1组的IS较CON组有扩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8±5.2)%vs(37.6±5.8)%,P〉0.05〕;HG2组的IS明显扩大〔(45.6±8.5)%vs(37.6±5.8)%,P〈0.05〕,且IS与血糖水平存在正相关(r=0.57,P〈0.01)。结论缺血期急性高血糖加重大鼠MI/R损伤,且血糖水平与心肌酶谱和IS之间存在正相关。

  • 标签: 高血糖症 心肌缺血 心肌再灌注损伤 大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在心肌缺血灌注损伤心肌保护效应的作用。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200~250g)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缺血灌注(I/R)组,I/R+舒芬太尼组,Sham+舒芬太尼组。Sham组只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I/R组开胸造MIRI模型(缺血30min,灌注120min)注射等量生理盐水;I/R+S组缺血前泵注舒芬太尼1μg/kg,泵注5min,停止5min,重复3次,总量共3μg/kg的预处理方式;Sham+S组不结扎冠状动脉,相同方式注射舒芬太尼3μg/kg;灌注120min后于腹主动脉抽取血液2ml,然后取心肌标本。血液标本检测CK-MB、LDH心肌酶。结果四组雄性大鼠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组与I/R+S组相比心肌酶(CK-MB值)从2538.9U/L下降到1577.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在心肌缺血灌注损伤中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 标签: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预处理 舒芬太尼
  • 简介: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能否减轻老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灌注损伤,比较缺血后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在成年和老龄大鼠之间有无差别。方法32只雄性F344大鼠分为成年(6~8月龄)和老龄(20~22月龄)组,每组再分为缺血灌注(I/R)组(缺血30min,灌注2h,8只)和缺血后适应(IPost)组(缺血30min,给予4轮10s通/10s缺血灌注2h,8只),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电图,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灌注2h后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结果灌注2h时,成年IPost组MAP和RPP均高于I/R组(P<0.05),而老龄IPost组与I/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初30min内,成年IPost组和I/R组心律失常评分分别为1分和3.5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龄IPost组和I/R组心律失常评分分别为2分和3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和老龄IPost组心肌梗死面积较I/R组分别减少52%和44%(均P<0.05)。成年和老龄IPost组CK和LDH浓度较I/R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能缩小老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肌酶释放,且其程度与成年大鼠相似;同时缺血后适应能改善成年大鼠心肌顿抑、减少灌注心律失常,但此作用在老龄大鼠未观察到。

  • 标签: 大鼠 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适应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小鼠心肌缺血/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时心肌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S组)、缺血/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组(I/R组)、阿司匹林+I/R组(A+I/R组)。小鼠心肌I/R模型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LAD)30 min后恢复血液灌注24 h建立。阿司匹林按100 mg/kg于术前2 h及灌注结束前2 h通过腹腔注射分别给药。伊文蓝及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 3, 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双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检测心肌组织中TNF-α、IL-1β、IL-6 mRNA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阿司匹林诱生型脂氧素A4(15-epi-lipoxin A4, 15-epi-LXA4)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甲酰肽受体2(formyl peptide receptor 2, FPR2)蛋白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A+I/R组心肌缺血面积及心肌梗死面积增加,TNF-α、IL-1β、IL-6 mRNA水平升高,血清15-epi-LXA4水平升高(P<0.05);I/R组心肌损伤加重,炎症细胞浸润明显;A+I/R组FPR2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I/R组比较,A+I/R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心肌损伤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TNF-α、IL-1β、IL-6 mRNA水平降低,血清15-epi-LXA4水平升高,FPR2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阿司匹林可减轻小鼠MI/RI,其机制可能与阿司匹林促进15-epi-LXA4合成以及激活FPR2受体发挥抗炎作用有关。

  • 标签: 阿司匹林 心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脂氧素类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是临床中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尽管目前预防心肌IRI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有多种药物已经表现出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吗啡作为经典的阿片类药物,不仅可以减轻正常心肌的IRI,还可以缓解某些病理状态下的心肌缺血损伤。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吗啡在心肌保护方面的应用途径及其作用机制,为吗啡在减轻心肌IRI中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吗啡 心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阿片类药物
  • 简介:目的用结扎法建立小型猪心肌缺血灌注损伤模型,为研究干细胞移植对小型猪心肌缺血灌注损伤后的治疗作用提供基础.方法选用中国小型猪25头,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远1/3处,90min后松开.在结扎前后及松开时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描记心电图,4周后处死,进行心肌TTC染色、HE染色和PTAH染色.结果造模成功率为92%(23/25),结扎法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及重新开放血流血管通的成功率均为100%.模型猪心肌经病理显微镜检查有坏死心肌.结论结扎法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及血管通的成功率均为100%,此法是建立小型猪心肌缺血灌注损伤模型的较好方法.

  • 标签: 结扎 再灌注损伤 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对于心肌缺血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80例需进行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治疗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均分为两组,除了进行常规手术治疗方法之外,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进行全身麻醉,治疗组患者采用七氟醚进行吸入麻醉,观察记录治疗各阶段患者的治疗指标数据。结果经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见,两组患者的HR、MAP、CVP等数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心脏自主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气管插管移除时间、心肌收缩力评价、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可明显降低心肌缺血灌注损伤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杜仲多糖对兔心肌缺血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即假手术组、缺血灌注组、丹参片预处理组、杜仲多糖预处理组。监测各组兔血清心肌酶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水平的变化。结果杜仲多糖预处理组心肌酶、SOD、MDA含量与缺血灌注组、丹参预处理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杜仲多糖对兔心肌缺血灌注损伤能够产生较好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心肌缺血 缺血再灌注损伤 杜仲多糖 杜仲
  • 简介:目的观察硫化氢(H2S)对心肌缺血/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8只,构建Langendorff离体大鼠心脏灌注模型,分别予以KH液、KH液+NaHS(由HCl和Na2S临用前配制,浓度为1μM)和STH液进行灌注。在T0(手术开始前30min)、T1(心脏停搏后15min)、T2(心脏停搏后30min)、T3(心脏复跳后15min)、T4(心脏复跳后30min)时,采用ELISA法测定灌流液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情况。H9C2心肌细胞分为组1、组2和组3,分别予KH液、KH液+NaHS、STH液保存6h后恢复室温,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HIF-1α、IL-6、IL-10和TNF-α表达。结果与术前比较,停搏后各组心肌HIF-1α表达均有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和C组比较,B组HIF-1α的表达在T2、T3和T4各时间点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各组大鼠心脏停搏后IL-6、IL-10以及TNF-α的表达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IL-6、IL-10以及TNF-α的表达在T2、T3和T4各时间点均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组1、组3相比,组2细胞上清的HIF-1α表达明显升高,IL-6、IL-10、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硫化氢降低心肌缺血/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水平,增加HIF-1α的表达,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 标签: 硫化氢 缺血/再灌注 炎症因子 心肌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