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这是他对实践范畴的一种科学规定。我们要正确理解实践这一规定,就必须具体分析'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具体表现。我认为,'主观见之于客观'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主体的主观性因素作用于客体;实践观念指导着实践过程;实

  • 标签: 实践观念 《论持久战》 实践手段 正确与错误 实践目标 文中
  • 简介: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测量一直是社会和文化心理学研究者关心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政府公布的客观数据为基础,采用Vandello和Cohen编制策略制作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量表,结果发现包括自我雇佣的百分比、离婚率、独居的百分比、65岁以上老人独居的百分比和三代同堂的百分比5个客观指标的集体主义量表可以描述中国人集体主义的地区差异,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未来可以用它来进行集体主义的地区差异和代际变迁的研究。

  • 标签: 集体主义量表 信度 效度
  • 简介:<正>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和《孔子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小小学术座谈会”。座谈的题目定为:“心性之学”,并且在通知单上写明:“这是一个古老的题目,但望能探得一点‘源头活水’出来”。我觉得会议召开得好,题目出得好,“探得一点源头活水来”的立意更好。“心性之学”,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我们民族的凝聚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正面作用固然很重大,负面作用也很不小。告子提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夫子批评说,这是不分人和禽兽:难道人和牛和犬是一样的吗?(见《孟子·告子上》)看来,告子讲的是人性的最低层次,孟子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性的第二层次;还有在人中再分出圣人和凡人的区别,这是人性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了。儒家特别强调“修身”、“养心”、“养性”。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树

  • 标签: 重要内容 人性 负面作用 孟子 正面作用 圣人
  • 简介:佛教来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部分改变自身的形态,以求发展。佛教中国化,其关键之一,即是如何处理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选择了《牟子理惑论》、庐山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禅宗三个典型,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佛教回应时代、处理同儒佛关系的三种不同模式。

  • 标签: 儒佛关系 儒家意识形态 《牟子理惑论》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禅宗
  • 简介:“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有其相应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环境;“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具有天下为公、厚德仁民、讲信修睦、经世致用、躬身实践、自强不息、勤勉睿智等丰富的精神表象和鲜明精神特质。

  • 标签: 齐鲁十二圣 自然基础 社会环境 文化条件 精神特质
  • 简介:鲍德里亚的objet概念是贯穿鲍德里亚一生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在其早期和晚期发生了极大变化,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中文词来翻译这个词。因此,在面对鲍德里亚的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仔细地辨析。可以看到,鲍德里亚的objet既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承袭而来的相对于主体(subjet)的对象一的概念,也是他自己提出的符号一的概念,更为基础的是,所有这些对objet的描述都是基于价值的架构,即价值一。而这种价值一会在不稳定、不对称的象征交换中走向临界点,最终变成纯粹的objets的体系。

  • 标签: 鲍德里亚 OBJET 辨析
  • 简介:60年来中国的伦理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广大伦理学工作者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研究成果非常丰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文明建设做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社会的变化也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关注这些资源,将为伦理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 标签: 中国人 客观条件 伦理关系 伦理学 研究成果 道德建设
  • 简介:波浪起伏的水面,无法映出任何相貌,但是静止的水,却犹如一面镜子,不但能映出周围的高山、树林,甚至连天空中飘动的浮云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 标签: 理性 心理素质 逆境 奋斗精神
  • 简介:世上万,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有巨细大小之分。人们对那些庞然大常怀敬畏之心,而对那些不起眼的小则易显不屑之态。实际上,大有大的长处,小有小的优势。我们的视野所及,以大胜小当然不乏其例,但诸多以小制大的现象尤其撼人心魄。

  • 标签: 生活哲理 《小物不可小觑》 李隆汉 散文
  • 简介:文章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理解活动进行研究的标准、理解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认为,理解的客观性是作为理解活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做一个包涵各方面内容的“复杂事件”或“综合性问题”,分层次地为其设定评判标准,才有助于科学地解决其检验标准问题,才能有效克服把实践作为唯一标准所带来的各种困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解的客观性 检验标准 认识论 解释学
  • 简介:<正>为了回答曾簇林教授《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客观性再说》一文对我的批评,我最近撰写了《三论"美的规律"及其客观性问题》与其再商榷;但当时文章还未及发表,就看到了她又一篇批评我的长文《三说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客观性——并致朱立元同志》(以下简称《三说》)。仔细拜读了她的文章,觉得新意不多,基本上是对她前一篇文章《再说》的复述,只是论述更为繁琐、庞杂些,逻辑也似乎更为混乱些。本不拟另写文章回应,但考虑到:第一,来而不往非礼也,曾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我,我若置之不理,有拂她的苦心;第二,《三说》毕竟在论述

  • 标签: 本体论问题 曾先生 林教授 实践范畴 朱立元 存在和思维
  • 简介:<正>"夏去秋来,换季的时候是检验家中储功能的最佳时刻:席子、薄被放在哪里?夏季的衣物怎么保存?别慌,我们自有妙招。"每到换季,总有种"家中的物品杂乱无章,不用的时候碍手碍脚

  • 标签: 最佳时刻 床下 小件物品 从容自如 流行服饰 就这样
  • 简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制度并存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得出“两个必然”的历史结论。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扬弃私有制”为我们科学认识私有制的发展规律性提供了基本方法。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赋予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更好回答今天的现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资本论》 新时代经济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简介:<正>一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的规律"又发生了一些争鸣,与19世纪50~60年代和80年代一样,论争的焦点还是集中在:1.内在尺度是属于主体(人)的尺度还是属于客体的尺度?2.怎样理解"美的规律"的客观性?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以学界前辈陆梅林先生为代表,他承接蔡仪先生的美学观点,认为"即使某某人或某些人感知不到,美仍然客观地存

  • 标签: 哲学手稿 马克思文本 学界前辈 陆梅林 林教授 《手稿》
  • 简介:有关阳明学与禅学关系的研究,历来学者往往在“是禅”、“非禅”之间,非此即彼。本文则试图跳出此巢穴,从事功与学理两个层面,来分析阳明学与禅学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交融关系,认为阳明良知说既是陆王心学发展的最高峰,也是儒佛交融史上又一巅峰,并通过与禅宗这一中印文化交融的结晶及其深远影响作比较,凸显阳明良知说在此长期交融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 标签: 阳明良知学 禅学 儒佛交涉
  • 简介: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是整个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一问题随着历史哲学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长期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变革历史观和认识论两个方面为理解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提供了新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本体论层面,历史是存在的;在认识论层面,历史认识是可能的,结合历史认识自身的特点,主张历史认识是存在客观性的。但是当代中国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它否认历史认识存在客观性,给社会历史研究和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混乱,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应警惕并批判这一思潮。

  • 标签: 唯物史观 历史认识 客观性
  • 简介:一石激起千层浪,王长江的《党有自身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一文发表后,引起多人关注和热烈讨论,这是一件大好事。通过讨论,使我们在理论上进一步认识到学习毛泽东的党的利益观的迫切性,认识到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和没有自私自利性的、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和人民服务的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建立这样的党,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臆想出来的,而是由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是社会历史赋予的重任。

  • 标签: 毛泽东 共产党 利益 个人利益 特殊利益 人民利益
  • 简介:明代镇澄批判《不迁论》“宗似因非”引起了一场丛林论辩。镇澄认为《不迁论》以“性住”为因的论证方式不符合性空之义,又依据华严四法界理论构造了一套论证不迁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来回应对其批判的反驳意见。通过深入考察镇澄的批判,可知镇澄所理解的“性住”非《不迁论》的“性住”。《不迁论》以“缘之如如自在”而称“性住”,符合性空无常之义。

  • 标签: 僧肇 镇澄 物不迁论 性空 性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