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传统SPECT受限于设备性能及重建算法,不能进行定量分析。随着SPECT设备的进步、SPECT/CT的出现及重建算法的进步,SPECT可以像PET一样进行定量研究。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为运用定量SPECT技术进行临床诊断以及指导和评估放射性核素治疗。该文主要综述了SPECT定量技术的发展、SPECT定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核素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及目前该技术的局限性和优势。

  • 标签: 核医学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指导冠心病血运重建方面十分重要。近年来,基于功能学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对于远端心肌的影响正改变着传统血运重建的理念。血流储备分数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势已被临床验证,但因其操作有创、费用较高、检查中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副作用较大等原因,在我国应用相对受限。定量血流分数作为一种新型、无创、快速评估冠状动脉功能学狭窄程度的工具,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本文综述定量血流分数的临床研究进展,并展望其未来临床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人和儿童肥胖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肥胖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通过特征性高表达的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使线粒体内发生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近些年研究发现BAT与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存在密切关系,可能为治疗肥胖症提供新的思路及途径。目前MRI定量BAT尚处于探索阶段,笔者在介绍BAT的基础上,对定量分析BAT的MRI检测技术及BAT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棕色脂肪组织 白色脂肪组织 磁共振成像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鹅肝脂肪含量的准确性,并评估管电压变化对QCT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2017年1至3月选取22只朗德鹅,采用过量饲喂的方法建立脂肪肝模型。对实验动物进行两次QCT扫描,管电压分别为80和120 kV,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分别在肝脏左叶、右上叶、右下叶的中心区域放置1个ROI,测量并计算肝脏脂肪含量体积百分比(Fat%QCT)。扫描后即刻处死实验动物,完整取出鹅肝,分别在ROI对应区域取样,采用生化萃取法测量样本的脂肪(甘油三酯)含量,并计算得出脂肪体积百分比。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别计算80 kV和120 kV组QCT测得的Fat%QCT与生化萃取法测量结果的相关性。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80 kV和120 kV组Fat%QCT的差异,并采用Bland-Altman分析法观察两组Fat%QCT的一致性。结果80 kV组和120 kV组QCT测得的Fat%QCT均与生化萃取法测量结果呈正相关,rs分别为0.936(P<0.001)和0.927(P<0.001)。80 kV和120 kV两组Fat%Q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1,P=0.888)。Bland-Altman分析显示80 kV和120 kV组QCT测量的Fat%QCT差值均数为0.20%。结论以生化萃取法为参考标准,低剂量80 kV和标准120 kV两种管电压条件下,QCT测量鹅肝脏脂肪含量均准确可靠。

  • 标签: 脂肪肝 定量CT 管电压 动物实验
  • 作者: 何品 胡尔曼•巴合提别克 张妙如 刘周 王士旭 梁龙飞 龙莉 邓文明 魏明辉 罗德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07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射诊断科,深圳518000,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头颈外科,深圳 518000,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射诊断科,深圳518000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的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45例,术前均行颈部DCE-MRI增强检查,获取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和非定量参数:增强曲线下初始面积(initial area under the gadolinium curve,IAUGC)、最大增强斜率(maximum slope of increase,Max Slope)、对比增强比率(contrast enhancement rate,CER)以及时间-信号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s,TIC);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Fisher检验分析两组间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来评价DCE-MRI中的各参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的诊断效能。结果在4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良性结节12个(良性组),恶性结节34个(恶性组),良性结节:平均Kep、Ktrans、Ve值分别为(3.63±2.83) min-1、(1.41±1.01) min-1、(0.48±0.19) min-1;恶性结节分别为(2.70±2.42) min-1、(1.23±1.23) min-1、(0.51±0.22) min-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良性结节:Max Slope、CER、IAUGC值分别为(0.10±0.10) s、(2.04±0.67) s、(0.78±0.38) s,恶性结节分别为(0.07±0.10) s、(1.55±0.67) s、(0.94±0.67) s,且两组间CER值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对于区分良恶性结节的最佳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0.75、0.62,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TIC曲线显示甲状腺恶性结节多表现为Ⅱ型曲线,良性结节多表现为Ⅲ型曲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DCE-MRI中的半定量参数(CER)及TIC曲线类型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初步数据显示基于DCE-MRI的定量参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价值有限,尚需要更大样本研究证实。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定量分析 半定量分析 时间信号曲线
  • 简介:摘要炎症、结核、肿瘤及转移等因素均可导致颈部淋巴结的肿大,准确鉴别其良恶性对临床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恶性淋巴结新生血管的生成是恶性淋巴结的发生及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是一种利用小分子钆对比剂来评价微血管通透性的功能成像方法,能够通过半定量定量参数准确地反映良恶性淋巴结通透性的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全面的诊疗信息。作者就国内外近五年,DCE-MRI半定量定量分析在鉴别颈部淋巴结良恶性中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 标签: 颈部淋巴结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半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 鉴别
  • 简介:摘要原发性震颤(ET)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之一,6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可达4.6%。双上肢4~12 Hz的动作性震颤是ET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既往认为ET是一种良性的孤立症状性疾病,但近年来研究发现,ET是一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疾病,除震颤外还可伴神经系统软体征和各种非运动症状,可以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受损。对ET患者进行早期全面评估和长期随访至关重要。标准化评定量表是ET评估最重要的工具,本文就各种震颤评定量表予以综述。

  • 标签: 震颤 量表
  • 简介:摘要作为大脑内的"废物"清除途径,类淋巴系统是维系脑细胞微环境稳态的保证。研究发现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存在类淋巴系统的改变。MRI是目前唯一能实现人体类淋巴系统成像的技术,且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对示踪剂敏感等优势。定量MRI更是能够客观评价类淋巴系统的流入与流出功能的改变。因此,本文围绕定量MRI技术在类淋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在为类淋巴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帮助。

  • 标签: 类淋巴系统 磁共振成像 定量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液示踪剂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的倡导,跑步越来越成为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之一,尤其是马拉松运动。同时人们对跑步运动损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膝关节及踝关节。关节软骨作为关节组成部分,一旦发生损伤,会导致关节退变及一系列的关节病变。MRI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能够反映软骨在形态学改变出现前的早期生化成分改变,对早期诊断软骨病变有着重要价值。目前软骨的定量MRI技术主要包括T1ρ、T2 mapping、T2* mapping等。笔者就跑步引起关节软骨改变的MRI定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关节软骨 跑步
  • 简介:摘要脑小血管病(CSVD)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及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CSVD早期的影像学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SVD早期的影像学评估逐渐从视觉分级评估发展到体积定量评估,从而更合理高效地评估CSVD的严重程度。本文现重点阐述一些影像学定量评估方法在CSVD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CSVD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新的评估方法和思路。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体积定量评估 机器学习 视觉分级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ZNA (ZIP Nucleic Acid)探针的PCR性能及其在沙眼衣原体(CT)核酸定量检测中的研究。方法使用CT阳性质粒,比较偶联不同ZIP数量的ZNA探针的PCR扩增曲线差异;比较ZNA探针与29mer普通Taqman探针(DNA长探针)、20mer普通Taqman探针(DNA短探针)、MGB探针在PCR扩增曲线、反复冻融稳定性及低浓度质粒检出率的差异;使用CT阳性临床样本,比较ZNA探针与DNA长探针、DNA短探针、MGB探针扩增曲线差异及低浓度样本检出率的差异。结果(1)偶联5个ZIP单位的ZNA探针Ct值和荧光值最优,与偶联1个ZIP的探针相比:Ct值提升1.34 (灵敏度提升2.37倍),荧光值提升30%。(2)偶联5个ZIP的ZNA探针的扩增效率是优选的普通Taqman探针和MGB探针的2.14~2.64倍,荧光值高17%~90%。(3)四组探针冻融稳定性结果显示,ZNA探针的稳定性最佳,低浓度(1×104拷贝/mL)的Ct值偏离最小(CV%= 1.4),优于DNA长探针、DNA短探针、MGB探针(CV%= 1.7~3.7)。(4)用35例CT临床样本比较四组探针(DNA长探针、DNA短探针、MGB探针、ZNA探针)的PCR扩增性能,相对于其他三组探针,ZNA探针的扩增灵敏度分别提升1.60倍、0.99倍和1.06倍,且Ct值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ZNA探针对临床样本的检出性能提升更优。(5)使用低浓度质粒模板(分别为200、100、50和10拷贝/mL)比较四组探针的扩增灵敏度,ZNA探针的检出率均优于DNA长探针、DNA短探针、MGB探针;在最低浓度10拷贝/mL时,其他三组探针的检出率只有15%~20%,ZNA探针仍有30%。(6)在20例不同低浓度(分别为200、150、100和50拷贝/mL)临床样本中ZNA探针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0%、95%、90%和70%。结论偶联5个ZIP的ZNA探针的扩增效率、荧光值、冻融稳定性、临床样本的扩增性能及低浓度样本检出灵敏度都优于普通Taqman探针和MGB探针,ZNA探针可作为一种设计灵活和合成易得的新探针技术,在基因表达领域可进一步提升检测的灵敏度及低浓度样本的检出率。

  • 标签: 拉链核酸 聚合酶链式反应 沙眼衣原体 核酸探针
  • 简介:摘要靶场测量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是试验任务准备质量评审的核心。现有测控系统中,系统可靠性评估是通过判断主要技术指标是否达标以及历史经验来定性判定,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分析了靶场测量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内容,建立了可靠度评估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可靠度数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人健康成人颈椎和腰椎体积骨密度值(vBMD)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招募770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329名,女441名,年龄21~59岁。志愿者按年龄分为4组:A组(21~30岁)142人,B组(31~40岁)262人,C组(41~50岁)263人,D组(51~60岁)103人。采用日本TOSHIBA 128排CT机对志愿者行颈椎和腰椎定量CT扫描,并使用Mindways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C2~C7、L2~L4椎体的vBMD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颈、腰椎中vBMD在不同性别、年龄组、节段的分布情况,男性、女性颈腰椎间各椎体vBM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男性志愿者C2~C7和L2~L4椎体vBMD分别为(288.40±60.63)、(275.71±56.33)、(283.91±59.62)、(278.95±53.76)、(253.38±49.99)、(217.94±44.96)和(151.64±31.74)、(145.22±31.77)、(147.16±35.81)mg/cm3,女性志愿者分别为(329.24±74.34)、(313.88±67.86)、(328.54±73.40)、(323.22±72.53)、(286.44±66.36)、(251.53±58.63)和(168.50±37.10)、(160.78±37.00)、(162.81±37.10)mg/cm3。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颈椎及腰椎的体积骨密度值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志愿者同一年龄组内比较:C2~C7不同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L2~L4不同椎体的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志愿者同一年龄组内比较:C2~C7不同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组L2~L4各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组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志愿者,在任何年龄组,颈椎vBMD均>200 mg/cm3,腰椎vBMD值均<200 mg/cm3,颈椎vBMD值均高于腰椎(P值均<0.01)。男性、女性颈腰椎不同椎体间vBMD值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男性=0.509~0.968, r女性=0.658~0.976, P值均<0.01);男性中,r颈椎间=0.667~0.928,r腰椎间=0.850~0.968,r颈椎与腰椎间=0.509~0.675;女性中,r颈椎间=0.754~0.933,r腰椎间=0.956~0.973,r颈椎与腰椎间=0.658~0.752;颈椎间或腰椎间vBMD相关系数均高于颈腰椎之间相关系数。结论颈椎和腰椎vBMD在不同性别、年龄、节段分布存在差异,但各椎体vBMD均存在中-强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监测骨质疏松、评估骨折风险提供参考数据。

  • 标签: 骨密度 体积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定量CT 颈椎 腰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医学伦理教育中,采用案例分析法与定量评估法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医学研究生对伦理问题的识别和分析论证能力现状。方法基于一项干细胞治疗引发的伦理问题,采用自主设计的评分表,对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级176名研究生的案例分析答卷进行定量评分,并分析影响评分的因素。结果对研究生案例分析答卷的总体评价为良好。89.8% (158/176)的研究生能够识别案例中存在的不充分知情、不可接受的风险-受益比、缺乏责任担当等伦理问题,但仍然有50.1%(90/176)的研究生未能充分展开分析论证,其中仅有35.2%(62/176)的研究生能够充分论述患者知情同意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生充分论述患者知情同意状态的可能性是男生的3.36倍(OR=3.36,95% CI=1.27~8.88)。结论绝大部分研究生具备识别伦理问题的能力,但伦理分析论证能力仍然有待提高,男性研究生应当更多关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采用案例分析法与定量评估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客观评价医学研究生伦理问题的识别和分析论证能力,进而为提高医学研究生伦理教育质量提供科学的证据。

  • 标签: 伦理教育 定量评估 知情同意 风险-受益分析 干细胞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表达方法,探讨NETs在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AC)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50例非脓毒症者和21例脓毒症患者抗凝血。脓毒症患者符合3.0定义的诊断标准,血培养鉴定出革兰氏阴性菌,D二聚体含量>0.5 mg/L,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血栓形成,即时收集外周血样。采用别藻蓝蛋白(APC)标记的白细胞分化抗原66b(CD66b)识别多型分叶核细胞(PMNs),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耦联PMNs膜表面MPO,Sytox orange(SO)核酸染料标记脱氧核糖核酸(DNA),建立FCM检测全血NETosis相关标志物方法。7-氨基放线菌素D(7-AAD)染料观察溶血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进行NETosis相关标志物(SO/MPO)的特异性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ETosis相关标志物和白细胞总数(WBC)在SAC患者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用Mann-Witney统计量的非参数法估计ROC曲线下面积(AUC),AUC的比较采用配对设计的两相关诊断试验差异假设检验。结果全血分离的PMNs与FACS试剂溶血后的PMNs对7-AAD的阴性表达率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1±6.6)%比(93.5±5.7)%,t=1.984,P>0.05]。NETosis相关标记物SO/MPO不能识别Etoposide药物诱导的PMNs凋亡(Apoptosis)。ROC曲线分析SAC患者的AUC,NETosis相关标记物取2.5%时的AUC高于WBC取8.0×109/L时的AUC(0.97比0.72,Z=2.0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CM检测外周全血PMNs上NETosis相关标志物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在SAC诊断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简介:摘要心肌病是以心肌病变为主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由于其常伴有心功能障碍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随着心脏磁共振定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且由于其无电离辐射、分辨率较高等特点在评估心肌疾病中有较大的优势。其中,心脏磁共振定量成像技术如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横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2 mapping)、T2*成像定量成像(T2* mapping)、特征追踪(feature tracking,FT)和心肌延迟增强(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等可无创、定量地对心肌组织进行分析,反映心肌组织的变化,为不同类型心肌病中心功能的改变提供重要定量信息。作者就磁共振定量成像技术评估心肌组织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心肌组织 磁共振成像 定量评估 无创 心功能
  • 简介:摘要随着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的问世与普及,冠心病介入治疗已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解剖学时代进入功能学时代。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可以提高介入治疗的精准性,但FFR的使用也带来了手术时间延长、操作并发症以及医疗费用增加等其他问题。近年来,新兴的无导丝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技术——定量血流分数(QFR)不需要额外介入操作和使用腺苷等药物诱导冠状动脉充血,评估时间更短,经过多项研究的验证与FFR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文就QFR的对比验证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功能学 定量血流分数 血流储备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移动校正(MC)对碲锌镉SPECT(CZT SPECT)心肌血流(MBF)和心肌血流储备(MFR)计算值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19年8月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行动态CZT 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的可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60.75±11.62)岁]。经定量分析获得静息、负荷显像的MBF和MFR值,应用Corridor 4DM软件计算MC前后冠状动脉各分支区域及左心室(LV)整体的负荷MBF(sMBF)和MFR,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MC前患者LV整体的sMBF和MFR分别为(0.82±0.49) ml·min-1·g-1和1.69±0.68,而MC后这2个指标计算值增加,分别为(1.05±0.64) ml·min-1·g-1和2.12±0.77(t值:-4.87、-6.01,均P<0.001)。MC前与MC后患者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区域及LV整体的sMBF、MFR均有较佳的相关性(r值:0.69~0.96,均P<0.001)。若以MFR<2.0作为血流储备受损参考标准,28例中有19例(67.9%)MC前存在MFR受损,而MC后有13例(46.4%)存在此情况。结论在CZT SPECT MPI定量显像中,MC后sMBF及MFR计算值较MC前提高,MC有助于减少心脏"爬升"效应可能导致的假阳性。

  • 标签: 心肌灌注显像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成MRI的多定量参数对腰椎间盘变性级别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腰痛接受腰椎MRI的患者,共纳入85例患者的414个腰椎间盘。对合成MRI图像进行后处理,生成T1、T2及质子密度(PD)mapping 3组定量序列。由两名医师分别测量L1~S1的椎间盘前纤维环、后纤维环及髓核的T1、T2、PD值,采用ICC评估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Pfirrmann级别椎间盘间各定量参数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不同级别的效能,并以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各椎间盘的定量伪彩图的颜色随着椎间盘变性级别的升高而变化,这种变化与T2WI信号减低相对应。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间盘髓核的ICC值最大,均>0.900,其次是前纤维环,ICC均>0.700,后纤维环最低,但ICC均>0.600。相邻Pfirrmann级别间分析结果显示PfirrmannⅠ和Ⅱ级间的髓核T2值(P=0.004)和P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firrmann Ⅱ和Ⅲ级间髓核T1、T2及P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firrmann Ⅲ和Ⅳ级间髓核T1、T2及PD值(P均<0.001),后纤维环T1(P=0.025)及PD值(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irrmann Ⅳ和Ⅴ级间髓核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髓核T2值诊断PfirrmannⅡ与Ⅲ级、Ⅳ与Ⅴ级的AUC高于PD值(Z=2.443、3.591,P=0.015、<0.001)。结论合成MRI技术可以定量评估腰椎间盘变性的Pfirrmann级别,其中髓核T2值是重复性好、诊断效能较高的定量指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椎间盘变性 定量MRI
  • 简介:摘要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呈上升趋势,目前认为MS是复杂的基因-环境因素所致,但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详。早发现早治疗是延缓或降低MS致残率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序列的出现,MRI在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及监测进展的临床价值等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先进的MRI技术有助于进一步探索MS的发病机制,目前新的观点认为MS是一种颅脑异构性过程,其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受损,而不仅仅是脑白质多发局灶性脱髓鞘。磁共振定量技术可以为广泛性疾病受损的假设提供可靠的支持,其相关定量指标被认为是轴突功能障碍的特异性标志。笔者就近些年来颅脑磁共振定量技术在MS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磁共振成像 定量 影像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