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AgNORs计,大小和形态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甲状腺腺瘤30例,不典型腺瘤15例,乳头状腺癌30例,滤泡性腺癌20例,髓样癌10例,未分化癌10例,采用改良胶银染色,油镜下观察,测定,结果良性腺瘤的AgNORs/核均数与恶性者有显著差异(P<0.01),且细胞增生活跃而逐渐增:AgNORs大小改变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差异显著(P<0.01),形态畸形也随肿瘤恶性度增高而加理。结论:AgNORs计数结合其大小及形态对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参考意义。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AGNORS 形态定量 鉴别诊断
  • 简介:应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方法,以64例肺癌组织内微血管定量与肺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定量为48.17±25.4个/HP,腺癌为69.32±27.2个/HP,小细胞癌为77.66±23.2个/HP。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定量明显低于小细胞癌(P<0.001);无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定量(54.5±13.5个/HP)明显低于有转移组(76.3±14.6个/HP)。提示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微血管定量高的肺癌可能预后不良和易发生转移。

  • 标签: 肺癌 微血管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定量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是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基础上演变起来,一种灵敏度较高的核算定量技术。与常规 PCR 相比,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根据 PCR 产物中莹光信号的强度定量 , 不仅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和自动化程度,而且有效解决 PCR 污染等问题,实现了检测质量的飞跃 . 当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环境监测多种领域的研究,本文对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原理,分类以及应用做一系统性综述。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原理 应用
  • 简介:定量研究正常和放射复合伤口中VEGF基因表达及其在血管再生中的作用.方法48只wistar二级大鼠背部皮肤制作圆形伤口后以25Gy60Coγ射线局部照射,于伤后2、5、10、15、2l和28d活杀取材,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VEGF基因表达及其意义.结果单创组于伤后2d,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浆内VEGF呈强阳性;5d时毛细血管数明显增多,其内皮细胞浆内VEGF阳性;而于10d后,VEGF逐渐减少.伤照组则于伤后5d呈弱阳性,10d时阳性,15d后呈弱阳性.定量结果表明:单创组VEGF于伤后2-10d平均光密度(MOD)逐渐减少(P<0.05或P<0.01),积分光密度(IOD)逐渐增加(P<0.05或P<0.01).15d后其MOD和IOD均明显减少.伤照组VEGF的MOD和IOD(P<0.01)于伤后10d达高峰.照射组与单创组比,伤后5-10d,其MOD和IOD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伤后15d,其IOD较单创组为多(P<0.05).结论内源性VEGF基因表达参与创伤愈合中血管再生过程;辐射使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减少,强度减弱,时间滞后.

  • 标签: 伤口愈合 血管再生 VEGF 图像分析
  • 简介: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对甲状腺腺瘤及各型癌中PCNA的分析和相对含量进行了定量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PCNA阳性表达的平均指数以及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变化与肿瘤的良恶性及恶性程度呈正比,各参数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PCNA平均指数和图像分析可作为肿瘤鉴别诊断和估价预后的指标。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PCNA 免疫组化 图像定量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对单侧唇裂关键性畸形要素:唇高不足、人中嵴变短的调查分析患侧上唇提出单侧唇裂新的临床分类,即定量分类。方法对单侧唇裂病例的健侧唇长及患侧裂隙内、外两侧唇长进行测量,将裂隙内、外侧唇长分别与健侧唇长进行比较。其相差值在2mm以内为患侧裂隙内侧或外侧唇长正常(与健侧唇长相等时)或接近正常;相差在3mm以上为患侧裂隙内侧或外侧唇长不足。结果100例单侧唇裂定量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型,裂隙内、外侧唇长正常或接近正常;第二型,裂隙内侧唇长正常或接近正常,裂隙外侧唇长不足型;第三型,裂隙内侧唇长不足,裂隙外侧唇长正常或近接近正常;第四型,裂隙内、外两侧唇长不足型。结论单侧唇裂临床定量分类与既往教科书按唇裂的部位与程度不同进行分类[1]或以患侧裂隙内、外两侧唇面积不同进行分类[2]及其他有关文献唇裂分类方法[3,4]完全不同。这种分类法,理顺了单侧唇裂分类与修复原则、选择和改进修复方法及疗效评价之间的关系,对正确与合理指导单侧唇裂的修复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单侧唇裂 畸形要素 定量分类 修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两对半定量及DNA定量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酶联免疫法(ELISA)和荧光定量法(FQ-PCR)对乙肝两对半定量以及DNA定量进行检测,并探讨二者联合检测的意义和价值。结果HBV-DNA在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下阳性者符合率存在较大差异(P<0.05);乙肝两对半和HBV-DNA对HBeAg阳性检出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乙肝早期检查中采用乙肝两对半定量以及DNA定量可以有效的反应HBV感染情况、治疗和传染性情况,值得应用。

  • 标签: 乙肝两对半 DNA 酶联免疫法 荧光定量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诊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中抽取75例作研究组样本,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75名作为对照组样本,对2组受检者实施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结果HBsAg、抗-HBe、抗-HBc组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含量是(7.45±2.84)′105,远高于其他组(P<0.05);HBsAg、HBeAg、抗-HB组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阳性率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用于监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进展、合理制定抗乙肝病毒复制的用药方案。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DNA 定量检测
  • 简介:摘要探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和乙型肝炎病毒DNA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荧光定量PCR在乙型肝炎检测中的作用。HBVDNA定量是目前诊断乙型肝炎、判断病毒复制和评价患者肝脏病变、预后及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在指导诊疗时仍需结合血清标记物、肝损害指标乃至HBV基因分型。方法PCR核酸探针杂交法、RELISA、竞争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本文综述定量检测HBVDNA意义及PCR检测方法。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是反映HBV复制水平的可靠指标,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核糖核酸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毒核酸荧光定量与乙肝免疫标志物定量检测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含量,检测后用分辨荧光分析法定量检测五种HBV免疫标志物,之后再使用速率法来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从这些检测结果分析研究乙肝患者肝功能的损害程度。结果:HBV免疫标志物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存在相关联系,与其中的HBsAg、HBeAg呈正相关。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与肝功能损害指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虽然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HBV免疫标志物能够从HBsAg、HBeAg中反映出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但所反映的信息并不能有效的判断乙肝病毒量以及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程度。

  • 标签: 乙肝病毒核酸荧光定量 乙肝免疫标志物 定量检测 肝功能
  • 简介:研究旨在分析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中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的基因转录本表达状况及其临床意义。用实时定量PCR(RQ-PCR)方法对30例CML患者和15例缺铁性贫血(ID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rame基因转录本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prame转录本水平为0%~1.46%(中位0.19%),30例CML患者中BMMNC中prame基因转录本水平为0%-772.25%(中位8.28%),二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CML患者中prame基因转录本含量与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水平显著相关(r=0.708,P〈0.001);6例CML加速期(AP)和急变期(BC)患者中prame基因转录本水平明显高于24例慢性期(CP)患者(p=0.007)。动态检测2例CML患者在不同病程中prame基因转录本水平变化显示,AP及BC时prame基因转录本水平增高,经治疗后恢复至CP时prame基因转录本水平降低,与bcr-abl转录本变化趋势一致。结论:CML患者中prame基因转录本表达水平增高,且与病情发展相关,可用于病情监测。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prame基因转录本 实时定量PC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患者HBV-DNA采用定量PCR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疑似乙肝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并且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的350例患者中,68例确诊为乙肝,检出率为19.43%,其中23例为重度乙肝,占33.82%,18例为中度,占26.47%,27例为轻度,占39.71%,其中轻度组的HBV-DNA含量高于重度组(P<0.05),并且中度组的HBV含量低于轻度和重度组(P<0.05);同时,240例为HBeAg(-)/HBeAg(+),110例为HBeAg(+)/HBeAb(—),并且两组的HBV-DNA含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抗-HBE阳性患者的HBV依然持续复制,运用定量PCR检测,有助于明确患者病情。

  • 标签: 定量PCR HBV-DNA 乙型肝炎
  • 简介:本文对3-3.5年老化豚鼠进行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定量研究,并与1.5月龄青年豚鼠比较。结果表明:老化豚鼠外毛细胞损失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1),而内毛细胞损失率无明显差异。外毛细胞损失率OHC3>OHC2>OHC1。顶回和底回螺旋神经节细胞分别减少15%和19.81%。耳蜗中轴PAS染色,螺旋神经节细胞内大量脂褐素Lp增加,柯替氏器不同程度退变,血管纹及螺旋韧带萎缩程度轻,耳蜗神经纤维减少,但胶质细胞增加。讨论了老化豚鼠形态变化对听功能的影响。

  • 标签: 老化 毛细胞 螺旋神经节 脂褐素
  • 简介:目的探讨在不同病期、不同部位血管壁中滋养血管变化与大隐静脉曲张(GSVV)病期的关系。方法19例GSVV患者,其中曲张静脉伴皮肤营养改变9例(皮肤改变组),单纯曲张静脉10例(曲张组)。分别取其曲张大隐静脉主干上、中、下三段管壁标本,另设9例正常静脉作对照(对照组);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管壁中的滋养血管分布和密度情况。结果皮肤改变组、曲张组外膜和中膜外层见滋养血管明显增多。滋养血管密度测定:皮肤改变组、曲张组管壁中滋养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内上、中、下三段各段间滋养血管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张大隐静脉主干管壁中滋养血管分布和密度与病期和部位不存在量的变化关系。曲张静脉管壁外膜和中膜滋养血管增多,推断可能与静脉高压、缺氧导致血管壁重塑有关。

  • 标签: 静脉曲张 滋养血管 血管重塑
  • 简介:用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法耳蜗软铺片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了豚鼠耳蜗基底膜的长度钩回为2.72±0.56mm,第一回7.67±0.53mm;第二回4.97±0.40mm,第三回4.74±0.52mm,第四回2.91±0.40mm。耳蜗基底膜的平均总22.04±0.93mm,内毛细胞总数为2228个,外毛细胞为7668个。毛细胞的数目和耳蜗基底膜长度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毛细胞的分布规律是耳蜗内外毛细胞各回的数目由钩回到第二回逐渐增加,而由第二回到第四回逐渐减少。外毛细胞自然缺失率由钩回到第四回分别为0,45%,0.26%,0.40%,0.50%,1.86%,内毛细胞自然缺失比较少见。

  • 标签: 耳蜗 毛细胞 基底膜 内毛细胞 外毛细胞 图像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定量病理学是用各种手段和分析方法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量化角度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发生发展规律及病变形态,机能和代谢特征的一门科学,是传统病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和补充^[1]。近来定量病理学应用于大肠癌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成为大肠部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就形态结构定量,DNA定量,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定量,分子病理学定量,免疫组化定量及三维结构重建等应用于大肠癌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定量病理学 大肠癌 应用 进展
  • 简介:目的了解21~40岁人群正常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basementmembrane,GBM)的厚度。方法选择年龄为21~40岁,经临床筛选无影响GBM厚度的疾病,且免疫荧光染色、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均显示为正常肾小球的肾穿刺标本,常规固定、包埋及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进行观察,根据等距离曲线移动原则对每个样本的一个肾小球拍照15张,随机设置测试系统,选择测试线与GBM足细胞侧相交的点作GBM的垂直线,与内皮细胞相交处的距离为GBM截面宽度,进而计算出GBM调和平均厚度。结果29例样本,GBM调和平均厚度为324.26±47.87(236.49~425.03)nm,男性为345.23±39.94(259.96~394.66)nm,女性为307.23±48.07(236.49~425.03)nm,男、女性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31);21~30岁和31~40岁的GBM厚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61)。结论正常人群中不同性别GBM厚度不同,需区别对待。

  • 标签: 电镜 基底膜厚度 体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