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国内众多翻译和研究著作中出现的关于孟德斯鸠在波尔多所任职务的种种不同说法入手,首先从语言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详尽考证了孟德斯鸠的职务,提出了正确的译法,继而又对孟德斯鸠出卖这一职务的真实历史背景进行了考证。

  • 标签: 孟德斯鸠 波尔多 最高法院 庭长 推事 卖官
  • 简介:自由在洛克和孟德斯鸠那里都具有至上的价值.洛克与孟德斯鸠均从自由与法治关系的视角,探讨了自由的内涵.但孟德斯鸠的自由理论与洛克的相比,具有更深厚的社会历史根基.同时,孟德斯鸠还涉及到了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等洛克所没有论及的自由内容.孟德斯鸠没有象洛克那样,从权力来源于人们通过契约的授权来论证权力的合法性和目的,从而以此为基础,论述限制政府权力的正当性以及如何限制政府的权力的问题.孟德斯鸠是从考量权力与自由的内在冲突、从批判专制主义入手,来探讨如何保障自由的问题的.在洛克的基础上,孟德斯鸠完成了现代完整的作为自由保护神的三权分立学说.

  • 标签: 洛克 孟德斯鸠 自由 分权
  • 简介:从文本的意义上说,人们对孟德斯鸠分权学说的认识仍存有一些根本性的分歧。对这些分歧进行学理的正本清源的梳理与辨析,犹为必要:(1)孟德斯鸠分权学说的真实本意是通过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使公民的政治自由免受国家权力的侵害而得到法律的庇护。权力滥用的被制止只是分权制度达致的结果,而非其诉求的意旨。(2)孟德斯鸠对人的本性和道德能力的悲观与否定,构成分权学说的理论逻辑前提。(3)分权学说是为封建贵族的利益张目,不是为新兴资产阶级呐喊,即分权的本意是等级分权。当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分权的实质就演变为国家机关内部的职能分工,文本问题就切换为应用问题。(4)分权政制其实是一种混合政体,它不是权力的绝对分立,分立中的权力其实是一种交叉混合的权力。(5)分权制度对公民自由的保护不一定要以降低行政效率为代价,它还有增强政府工作能力的“积极性”作用。(6)分权学说是否具有普适价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任何一种设计良好的政治制度,在性质上并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之别。分权体制在中国确实存在一个适合与否的问题。但是,分权体制所折射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应该具有普适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孟德斯鸠 分权学说 政治自由
  • 简介:分权学说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政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以英国政体为原型,把经验升华为理论,第一次系统地阐释和论证了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宪政原则,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孟氏分权学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孟氏分权学说所折射出的一些普适的价值和原则,时至今日,仍有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立足现代的视角,对孟氏分权学说做了全新的审视,以期为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孟德斯鸩 分权 制衡
  • 简介:孟德斯鸠生于1689年,卒于1755年,是法国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启蒙学者.他和伏尔泰、卢梭等人一样,同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孟德斯鸠的出身和经历对他的社会历史观点和政治观点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由于他曾长期在议会和法院工作,对法国立法和司法机构中的腐败现象有较深入的了解,看到了其中的种种弊端.又由于他游历欧洲各国进行深入调查,由此对比法国的君主制度,深感法国在政治上的专制、愚昧和暴虐.在欧洲的访问中,他对英国的政治自由,特别是当时英国政府对异教所采取的宽容政策颇为称赞,并把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作为自己理想的政治制度.

  • 标签: 三权分立论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理论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政治自由 西方社会
  • 简介:有关《论法的精神》中出现的理性与经验的冲突已经成为孟德斯鸠研究当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学者们发现,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一方面,主张人为法必须遵守自然法,另一方面,又主张人为法必须遵循法的精神,由此导致法律的普适性与地方性之争。本文通过一般与特殊、一元与多元这两对视角,就孟德斯鸠如何消解理性与经验之间的冲突展开分析,最终发现,在这对冲突的背后乃是价值之间的冲突,而孟德斯鸠试图在理性与经验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实为平衡价值冲突之举。

  • 标签: 理性 经验 一般与特殊 一元与多元 价值冲突
  • 简介:孟德斯鸠"分权学说"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求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实行分立,中国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应借鉴其法理,树立"法律至上"理念,确保监督主体的独立性、权威性,理顺党政职能,加强权力对权力的制约.

  • 标签: 分权学说 法律至上 监督主体独立 理顺党政职能
  • 简介: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末两章(第30~31章)中对法国封建法和君主制之间关系进行了严谨细致的考证和甄别,其作为继全书总论、分论、结论之后的专论部分,不仅证成了前书中有关君主政体的总体观点,还表达了对法王君主专制的不满,以及要求自由与分权的强烈愿望。不宁唯是,通过双重实证研究(独特的文本结构分析与史料相互参证)发现,法之精神在于令每个民族、每个国家走上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孟氏写作自出机杼,全书结构追随的是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体系。研究者还对学界关于孟德斯鸠的奴隶观、封建制度观、自由观等通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末两章 主旨 体系
  • 简介: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一卷第七章第六节中论述"中国的奢侈"问题时,认为中国各个皇帝们所实施的道德性措施实际上具有理性经济考量的特质。对于其中反映出的道德哲学要求与经济理性考量的应然关系问题,传统理论的论证虽然有合理之处,但严格来讲也具有极大的不足。法律哲学的历史恰就是以道德哲学为基础的法律观与以经济理性为标准的法律观的互动史,因而通过法哲学中介并证成道德哲学要求与经济理性考量之间的应然关系极为便利。从法律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来看,道德哲学要求与经济理性考量之间可以用一种新型关系来说明,当道德哲学要求与经济理性考量化约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作为论证中介的法律哲学可以证明,道德哲学要求与经济理性考量完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呈现亲和状态,共生于一定的制度性因素中。

  • 标签: 孟德斯鸠 中国 道德哲学要求 经济理性考量 法哲学
  • 简介:鸩,形声字.从鸟亢声,音zhen。鸩是传说中的一种有毒的鸟,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喝了能使人中毒身亡,后来成了毒酒的代名词。“饮鸩止渴”又作“饮鸩救渴”,直译为“喝毒酒来止渴”,比喻采用有害的办法救急而不顾严重后果。

  • 标签: 严重后果 形声字 代名词 中毒
  • 简介:雪霁,天未晴。初冬的呼伦贝尔,灰暗阴沉,不见风吹草低与牛羊,只有不远处孤零零的蒙古包。于是,你不住埋怨我的行程攻略:“旅行就该去浪漫的地方。江南、小镇,清吧、青旅……”

  • 标签: 呼伦贝尔 蒙古包 江南
  • 简介:写下这个题目,确实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要将两个毫不相关的名字扯在一起,是因我亲耳听了这种离奇的讲解。前段时间应同学之邀,赴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游览,走到第8窟前,听到一位导游这样讲解:"门拱西壁的这尊五头六臂的雕像名为摩罗天,又称为摩罗什,是后秦时的一位高僧。

  • 标签: 鸠摩罗什 云冈石窟 大同市 山西省 讲解 游览
  • 简介:却说韩猛败军还营。绍大怒,欲斩韩猛,众官劝免。审配日:“行军以粮食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乌巢乃屯粮之处,必得重兵守之。”韩猛所运是行粮,鸟巢所积是坐粮。一是粮之小者,一是粮之大者,因失小故思防大。袁绍日:“吾筹策已定,汝可回邺都监督粮草,休教缺乏。”审配领命而去。

  • 标签: 中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孟德烧粮》
  • 简介:伟大的曹公:后生敬仰之情,绵绵不绝!今时今日,距您执掌天下之时已近两千年。世间已经历无数朝代更迭、风风雨雨,而您的形象却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霸气凛然!

  • 标签: 中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课外阅读
  • 简介:京剧里有一出名剧《战宛城》,又叫《割发代首》。写曹操率领大军,向宛城进发时,曾下了一道命令,严禁兵士践踏麦地,否则将处以死刑。谁想,曹操自己的马却受了惊,踩踏了青苗。为了严正法纪,曹

  • 标签: 战宛城 曹孟德 踩踏 江绍原 母发 特别注明
  • 简介: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的《农民的终结》以法国农村的现代化道路为背景,向我们展示了法国农民的自身变迁过程。这对于处于转型期路口的中国农民以很大的启发,中国农民应该抓住时代机遇,努力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出路。

  • 标签: 传统 现代化 农民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