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术前超声诊断的肿瘤与术后的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术前经超声诊断为肿瘤的23例患者中,经病理确诊为肿瘤19例,4例为阑尾周围炎性包裹。结论超声为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回盲部肿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肿瘤(laterallyspreadingtumor,LST))的疗效以及护理要点。方法将诊断大肠侧向发育肿瘤患者42例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并配合术前术后的护理,在息肉切除后,观察其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并总结经验。结果术后42例患者均一次完成息肉切除,无一例有迟发出血、肠穿孔、局限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1个月内随访2例,3个月内随访13例,6个月内随访26例,无失访,结果41例病灶全部消失,创面完全愈合,仅1例(病灶直径3cm以上)在术后3个月复查肠镜在原手术部位发现有少许病变残留。结论术前做好患者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工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EMR的成功率。

  • 标签: 大肠病变LST EMR 术中配合护理
  • 简介:摘要通过回顾1例扁平隆起乙状结肠侧向发育肿瘤(laterally spereading tumor,LST)的临床诊治过程,探讨扁平隆起大肠LST在内镜下可能的漏诊原因,以期提高LST临床检出率;通过文献复习,对LST的内镜诊断、病理类型、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为今后临床对LST的研究和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乙状结肠肿瘤 结肠镜检查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是一种特殊形态学的大肠表浅性肿瘤,LST的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规律不同于一般的腺瘤。国内外研究均表明,LST恶变风险较高,因此应及早诊断并行内镜下治疗。本文对目前LST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阐述,意在探索出更加有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法,为抗癌药物的发展开拓新思路。

  • 标签: 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 发病机制 病理组织学特征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回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和误诊防范。方法总结分析1995~2005年因诊断失误导致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病例。结果因诊断失误致肿瘤误诊为阑尾炎2例。结论因对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肿瘤合并阑尾炎缺乏认识是误诊的主要原因。防范误诊的措施是详细地问病史、查体、行之有效的辅助检查和术中仔细探查。

  • 标签: 回盲部肿瘤 阑尾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临床上,结肠癌尤其是癌并存急性阑尾炎误诊病例并非少见。本文就我院1990年1月~1994年8月收治的8例误诊病例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50岁以上5例,最大78岁,最小35岁,平均53岁。8例中首次诊断为急性阑尾炎5例,阑尾脓肿3例,5例急症手术中,均显示阑尾急性炎症,

  • 标签: 回盲部肿瘤 结肠癌 急性阑尾炎 急症手术 右半结肠切除 大便习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结直肠LST行内镜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病变的内镜学特征和病理学特点。用单因素分析寻找癌变的影响因素,对于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了323例患者341处病变。假凹陷LST的癌变率最高[85.48%(53/62)],其次为结节混合[76.97%(117/152)],均显著高于颗粒均一[29.51%(18/61),P均<0.001]和扁平隆起[24.24%(16/66),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假凹陷(P<0.001,OR=18.40,95%CI:7.46~45.42)、结节混合(P<0.001,OR=10.45,95%CI:5.30~20.58)、位于直乙部位(P<0.001,OR=2.33,95%CI:1.47~3.69)、直径≥2 cm(P<0.001,OR=2.60,95%CI:1.60~4.00)是病变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假凹陷(P<0.001,OR=17.51,95%CI:7.06~43.43)、结节混合(P<0.001,OR=8.25,95%CI:4.07~16.73)、直径≥2 cm(P=0.032,OR=1.80,95%CI:1.05~3.08)是结直肠LST发生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当LST为假凹陷、结节混合或直径≥2 cm时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高,需要采取整块切除的方式治疗。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学特征
  • 简介:结果 51例中误诊为急性、慢性阑尾炎35例(68.6%),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1例癌的误诊原因,误诊为缺铁性贫血5例(9.8%)

  • 标签: 回盲 癌误诊 盲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黏膜下层浸润的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11月—2019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径≥2.0 cm的侧向发育肿瘤病例211例(221处病变)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病理分成黏膜下层侵犯组(13例患者,14处病变)和非黏膜下层侵犯组(198例患者,207处病变),临床特征、内镜特征、手术特征、病理特征组间比较行χ2检验或连续矫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结直肠癌病史(P=0.037)、病变直径(P=0.036)、部位(P=0.024)、非抬举征(P=0.040)是黏膜下层浸润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有结直肠癌病史者较无结直肠癌病史者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3.76,95%CI:1.338~23.768,P=0.018),直肠病变较右半结肠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7.091,95%CI:1.437~34.274,P=0.016),直径≥2.5 cm病变较直径<2.5 cm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6.297,95%CI:1.375~28.836,P=0.018),非抬举征阳性病变较非抬举征阴性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P=0.021,OR=5.373,95%CI:1.291~22.360)。结论对于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患者有结直肠癌病史,以及病变直径≥2.5 cm、位于直肠、术中非抬举征阳性均是发生黏膜下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黏膜下层浸润
  • 简介:2003年5月9日,男婴,体重3200g,足月,平产,坐高50cm,能吸吮,已哺乳,外观头、颈、躯干、四肢无异常.出生36小时后出现腹胀、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色,无排便、排气,发吭,呼吸急促,收住入院.入院后,当时护士给予肛门插管排气处理一次,无排气,肛管无排便.随后抱入X光室胸透,发现右肺有大片阴影,膈下有游离气体,随即婴儿无呼吸、心跳,死亡.经解剖发现,心、肺、肝无异常,打开腹腔后,腹腔内有大量的胎粪溢出,经纱布擦洗处理,首先肉眼看到回肠末端有0.3×0.3cm的裂孔,此处有胎粪流入腹腔.经我们从胃沿小肠依次寻找观察,胃、空肠位置、外形、结构无异常,但查到回肠处回肠增粗,形成端.经仔细查找,回肠与盲肠不连接,有残缺的断端,只有肠系膜相连,无瓣形成,结肠比小肠细短,无结肠带,只有很少的结肠袋,结肠内无粪便,而且不是"["字形分布图1,2.

  • 标签: 先天性回肠发育盲端 回盲瓣闭锁 结肠发育不良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肿物误诊的相关资料,为进一步提高肿物诊断准确率奠定基础。方法时间在2017.3-2018.4月,研究对象为50例肿物误诊患者,回顾分析其误诊的相关资料。结果患者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或者结肠镜配合气钡灌肠造影明确诊断。肿物主要误诊为肿瘤、粘连性肠梗阻、肠结核、阑尾炎、卵巢附件囊肿、肠套叠等。结论常见的阑尾脓肿、炎性肉芽肿、肠系膜淋巴结核、克罗恩病以及肿瘤等均可引起肿物表现,在具体诊断中需要通过结肠镜、手术病理进行鉴别诊断,避免因为误诊而造成误治。

  • 标签: 回盲部 肿物 误诊分析
  • 简介:1999年日本内镜专家小野裕之及後藤田桌志等人首先开发出一种先端带陶瓷绝缘头的新型电刀(IT刀),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大于2cm的早期癌病灶,切除深度包括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分黏膜下层,这一手术被称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良性肿瘤,其治疗效果与外科相近,又可避免开腹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已逐渐成为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

  • 标签: 侧向发育型肿瘤 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消化道癌前病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CLST)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为CLST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CLST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从病灶部位(右半结肠、左半结肠、直肠)、病灶分(颗粒均一、结节混合、扁平隆起和假凹陷)方面分析CLST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共纳入266例CLST患者,296个CLST病灶。病灶最大径以10~29 mm最多见,占85.1%(252/296);病灶分以颗粒为主,占81.4%(241/296);病理形态则以腺瘤为主,占79.7%(236/296);组织学类型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最多见,占81.1%(240/296)。直肠CLST的病灶最大径大于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分别为(24.20±16.97)、(18.38±8.24)、(18.59±7.9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2,P<0.001)。直肠CLST病灶中颗粒均一的检出率低于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分别为22.0%(11/50)、53.5%(69/129)、58.9%(69/117)],而直肠CLST病灶中结节混合的检出率高于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分别为50.0%(25/50)、29.4%(38/129)、24.8%(29/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06、10.67,均P<0.01)。右半结肠CLST的腺瘤发生率低于左半结肠、直肠[分别为68.2%(88/129)、87.2%(102/117)、92.0%(46/50)],而右半结肠CLST的锯齿状病变发生率高于左半结肠、直肠[分别为30.2%(39/129)、12.8%(15/117)、4.0%(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25、20.85,均P<0.001);左半结肠CLST多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94.9%,111/117),直肠CLST多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20.0%,1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P=0.012)。假凹陷CLST的病灶最大径大于颗粒均一、结节混合、扁平隆起[分别为(24.18±14.07)、(15.96±5.70)、(23.49±13.80)、(21.21±8.0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0,P<0.001);扁平隆起CLST的腺瘤发生率高于颗粒均一、结节混合、假凹陷[分别为92.1%(35/38)、71.1%(106/149)、86.9%(80/92)、1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3,P=0.003);颗粒均一CLST的锯齿状病变发生率高于结节混合、扁平隆起、假凹陷[分别为28.9%(43/149)、10.9%(10/92)、5.3%(2/38)、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8,P<0.001);假凹陷CLST的腺癌发生率高于颗粒均一、结节混合、扁平隆起[分别为1/17、0(0/149)、2.2%(2/92)、2.6%(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9);颗粒均一CLST的LGIN发生率高于结节混合、扁平隆起、假凹陷[分别为90.6%(135/149)、76.1%(70/92)、65.8%(25/38)、10/17],假凹陷CLST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浸润癌发生率均高于颗粒均一、结节混合、扁平隆起[分别为6/17、9.4%(14/149)、21.7%(20/92)、31.6%(12/38)和1/17、0(0/149)、2.2%(2/92)、2.6%(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58、16.81,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5)。结论C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直肠CLST的病变最大径、恶性潜能均大于结肠CLST;结节混合CLST虽为颗粒,但病灶最大径更大,恶性程度更高。

  • 标签: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预切开EMR(EMR-P)、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圈套器辅助ESD(ESD-S)4种内镜下切除方法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LST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内镜下治疗的146例结直肠LSTs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内镜下切除结果、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和随访结果。结果146例结直肠LSTs中,23例行EMR治疗,29例行EMR-P治疗,50例行ESD治疗,44例行ESD-S治疗。中位病变直径2.5 cm(1.2~10.0 cm)。EMR、EMR-P、ESD和ESD-S整块切除率分别为73.9%(17/23)、72.4%(21/29)、96.0%(48/50)、65.9%(2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0切除率分别为65.2%(15/23)、69.0%(20/29)、94.0%(47/50)、63.6%(2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ESD组整块切除率和R0切除率高于其他3组(P均<0.05)。4组术中穿孔率分别为0,0, 6.0%(3/50),9.1%(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迟发性出血率分别为4.3%(1/23),0, 2.0%(1/50),2.3%(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117例(80.1%)患者术后进行了肠镜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3.0~26.0个月),其中局部复发7例(6.0%)。结论ESD是结直肠LSTs最理想的治疗方法;EMR可作为直径<20 mm结直肠LSTs的治疗方法;EMR-P和ESD-S作为改良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在治疗LSTs上具有自身特殊的优势。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安全性 有效性 内镜下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大肠侧向发育肿瘤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研究对象70例,均被确诊为大肠侧向发育肿瘤,为达到研究目的,将根据70例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内35例,并于对照组内实施常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观察组中则实施ESD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据本次研究数据分析看,ESD对肿瘤病灶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明显高于EMR(P<0.05);同时ESD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大肠侧向发育肿瘤实施ESD治疗有更高的疗效、更低的复发率,还可有效预防并发症风险。

  • 标签: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