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体会

陈娟

北京核工业医院消化内科   102413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研究对象70例,均被确诊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为达到研究目的,将根据70例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内35例,并于对照组内实施常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观察组中则实施ESD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据本次研究数据分析看,ESD对肿瘤病灶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明显高于EMR(P<0.05);同时ESD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实施ESD治疗有更高的疗效、更低的复发率,还可有效预防并发症风险。

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发症

引言: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大肠肿瘤,在临床上可将其分为颗粒型、非颗粒型两种。据悉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有比较高的诊断难度,早期并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一般为良性,但据实际数据统计看大约有11.5%的恶变率。目前临床上对于该肿瘤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EMR、ESD均是其常用手术方法,其中EMR的应用频次较高,可以有效切除病灶组织,但是因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本身的特殊性,主要以侧向生长为主,因此EMR需要分块切除,不仅对机体有比较大的创伤,也使其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1]。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ESD逐渐成为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主流方法,相比常规EMR,ESD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病灶残留低的特点,因此可以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便重点探究ESD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共计70例,均被确诊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均符合实验参与条件。将70例患者分配为两个小组,即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5例,例如在对照组的35例患者中包括22例男性和13例女性,年龄介于34~72岁,平均(58.63±4.15)岁,经检查肿瘤直径1.2~5.9cm(3.24±0.63)cm;再如观察组中,包括20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范围33~73岁,平均(60.44±4.12)岁,肿瘤直径范围1.2~6.0cm,平均(3.25±0.57)cm。对比分析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条件:①患者符合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诊断标准;②符合ESD、EMR指征;③意识清晰,自愿参与实验。

排除条件:①存在认知障碍、精神异常;②存在其他肠道疾病;③中途退出或资料不齐全。

1.2 方法

术前对病变部位使用靛胭脂水溶液进行染色,同时通过超声内镜检查病灶范围比较大的患者。

在对照组内实施EMR治疗,对病灶边缘处给予靛胭脂生理盐水混合液多点注射,共计2~5ml;待隆起病灶后通过圈套器一次性完整套取病变处,并给予切除,随后采取电凝止血,对于出血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可实施亚离子凝固术止血[2]

观察组中实施ESD治疗。术前标记病变部位边缘0.5cm处,确认病灶大小、范围,多点注射甘油果糖与靛胭脂配置的溶液;完成准备工作后通过奥林巴斯Dual刀对标记处的直肠黏膜行切开处理,剥离黏膜下层,若患者为低位直肠病变则可采取倒镜剥离;完成切除后通过Dual刀进行凝固止血,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的CRP水平、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同时统计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后的复发率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对组内所有数据信息均进行统计学处理,将SPSS21.0软件作为统计学处理工具。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主要围绕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进行,可分别使用“%”、“x±s”表示,对于符合正态性分析的情况,应分别通过“X2”、“t”进行检验,如若数据间统计学意义明显可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经本次研究分析看,观察组在实施ESD治疗后,其“CRP水平”“整块切除”“完整切除”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手术指标对比x±s)n/%

组别

例数

CRP(mg·L-1)

整块切除

完整切除

观察组

35

96.2±17.2

33(94.28)

34(97.14)

对照组

35

141.2±24.5

30(85.71)

30(85.71)

X2/t值

0.714

5.558

5.093

P值

0.728

0.031

0.032

2.2 并发症及复发率分析

据统计数据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并发症发生率

复发率

6个月

12个月

观察组

35

1(2.85)

0

1(2.85)

对照组

35

4(11.42)

2(5.71)

4(11.42)

X2/t值

5.722

0.728

6.825

P值

0.012

0.314

0.032

3 讨论

据有关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研究发现,主要分布于左侧结肠或直肠内,病理检查发现以管状腺瘤为主,少部分有恶变风险。手术切除治疗是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主流治疗方法,ESD、EMR均是常用治疗方法,随着临床上对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研究情况看,ESD的效果相对更优,并且在本次研究中也对比了两种手术方法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

ESD的安全性相对较高,是一种基于EMR的新型方法,增加了对高频电刀、专属器材的使用,可以在手术期间尽量降低创伤,采取剥离术治疗,将病灶组织与正常组织进行有效剥离,这有助于降低对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安全性也较高,并且相比常规EMR有更高的肿瘤切除率[3]。如结果中表1可见,其中ESD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术后炎症反应较低。

EMR虽然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有比较好的疗效,但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及复发风险,ESD的使用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并发症及复发风险问题。由于ESD在术中主要采取剥离方法,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损伤,因此可降低并发症风险。如表2可见,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此同时,常规EMR虽然可以快速切除病灶,但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属于侧向生长,极有可能存在切除不完整的情况,因此在术后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再如表2可见,在术后6个月、12个月,EMR治疗下的对照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57%、11.42%,明显高于ESD(P<0.05)。

综合本次研究分析可见,EMR、ESD均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有良好疗效,但ESD治疗下有更高的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炎症反应及复发率也明显低于EMR,对此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治疗时应首选ESD。

参考文献:

[1]林海,车子瑜,李海正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 cm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预后[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4):1-4.

[2]吴江,马秀英,阿里木江·阿不都热合曼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效果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0,37(10):1882-1886.

[3]林良兜,孙占军,卢杰夫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应用[J].大众科技,2020,22(06):66-6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