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淡是直接呈现的,它无时无处不在,并不需要等到灿烂之极以后。当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当看到老人的健康晚年,当看到傍晚时分的万家灯火等等,平淡浸润着每一个立方的空间。在平淡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以前,平淡只表现为生活的琐琐碎碎,很难从中体现出美感,因此,崇尚平淡,在许多人看来,只是一种腔调而已。然而平淡一旦成为生活态度,一切就变得不同起来。我说,能够品位平淡,生活才会变得有意思。

  • 标签: 山水画艺术 画品 至道 本然 离形去知
  • 简介:叙事学理论应用于电影理论以来,丰富了电影的创作艺术和批评理论。本文就电影中常见的无限制型视点和限制型视点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通过区别不同叙述视点的特征,为更好地解读电影提供了一些方法。

  • 标签: 叙述视点 无限制型视点 限制型视点
  • 简介:动词和时段状语的连用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看,而要把动词、时段状语放在一起,从整体的角度上来看待。我们知道,状语的运用与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那么动词的语义特征对动词到底有什么影响?哪些动词的什么形式可和时段状语连用,哪些动词不能和时段状语连用?时段状语有哪些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动词又存在着什么别的用法?

  • 标签: 动词 状语 时段 语义特征 连用 割裂
  • 简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叙事学理论已经走上后经典的发展道路,逐步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论,与多种学科和思潮结合起来,形成了“绘画叙事学”、“音乐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电影叙事学”等分支。叙事学与电影理论的结合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发展方向,但“电影叙事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理论界对电影文本叙述者的定义和描述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本文将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讨论,以期对电影文本的叙述者提出一种可行的界说。

  • 标签: 电影文本 叙述者 界说 叙事学理论 女性主义叙事学 电影叙事学
  • 简介: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极富魅力,尤其是叙述语言非常独特,其冷峻超然的叙述及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展现了她高超的叙述技巧。这种叙述语言既有利于时空的自如切换,又有助于作品苍凉底蕴的书写,从而使她的作品保持着对所处时代超然冷峻的观照。

  • 标签: 张爱玲 小说 叙述语言
  • 简介:趋向动词“上”和“下”都可以表示“到”的意义,但是在用法上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可以从两个相应的方位词“上”和“下”的意义差别找到根源。方位词“上”、“下”的部分意义通过隐喻映射到趋向动词中,只是映射到的空间各不相同。通过观察表示“到”义的“上/下”与其宾语所构成的短语的语义构成情况,可以对这些空间进行分类,并将这些系统的、条理化的信息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之中。

  • 标签: “上” “下” 隐喻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以神话思维方式认知人事的盛衰变迁,对这个充满变数的人世中的人的命运和生存意义等问题进行探寻与追问,并以其诗性智慧创造各种神话,以隐喻的方式表现人类那独特而永恒的天性,从而造就了他那个时代的"神话叙述"。

  • 标签: 《红楼梦》 神话叙述 神话思维
  • 简介: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暮年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中国社会命运见证人之一的巴金先生,以40万自纸黑字,建立了一座纸上的"文革"博物馆——《随想录》,再现了曾经噩梦中的民族与鬼怪搏斗的场景。

  • 标签: 叙述者 20世纪中国文学 历史 声色 李辉 《随想录》
  • 简介:有关青年的历史叙述与解读,是青年研究理论形态建构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以往青年研究及传统史学的某些局限性,未能将青年与历史必然地联系起来。这势必造成青年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一定的缺憾,乃至影响到青年研究的理论建构和学科命运。这种状况亟待改变,要从青年和历史两方面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做出必要的调整,在关于青年的历史叙述与解读中,借鉴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结合青年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构建起青年研究相对完整的青年研究理论图景。

  • 标签: 青年 历史学 青年史
  • 简介:《西伯威书》(以下简称《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阿拉伯语语法典籍,为早期阿拉伯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很多思想历经后代学者的发展形成了传统阿拉伯语语法学的重要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变因理论研究的是改变语法成分格位的因素(变因)及其变格作用,主要应用于语法成分的格位分析。尽管变因一词在作者西伯威的论述中尚未发展到理论术语的高度,但是变因的概念以及相关的表达在《书》中确有十分明显的体现。理论上三大词类中的最强变因——动词是西伯威在《书》“绪论”部分之后最先安排的内容。动词的变格作用成为其他词类也被纳入讨论的依据,动词及物的特性与变格作用的强度则被西伯威反复运用在分析中。本文通过考查及物和强度两个概念与动词变格作用的关系,探讨西伯威在分析时如何发挥这两个概念的核心作用及其在论述中反映的特点,以期了解变因理论的思想雏形。

  • 标签: 《西伯威书》 变因理论 动词 变格作用
  • 简介:现有的中国法律史的主流模式是“王朝更替”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并不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知识体系的特殊性,而更有可能是迎合了与中国“异质”的西方法律知识体系的特征。这就需要寻找真正与中国法律史的特征相契合的叙述模式。根据中国法律史的演进历程和传统法律的类型特征,从“社会类型”和“文化类型”来重构中国传统法律史的叙述模式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 标签: 中国法律史 叙述模式 社会类型 文化类型 法律知识体系
  • 简介:19世纪国际法学的核心思维结构是“非政治”的实证主义。通过检视该时期国际法学文本中关于中国的表述,可以清晰地考察出这种思维结构的特征。界定中国等非西方国家是否拥有“国际法共同体”身份资格的“文明”标准,事实上是不清晰的。随着实证主义思维的渐趋得势,对于鸦片战争本身合法性的探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对不平等条约合法性的判别,仅限于依据契约法的形式规则,而忽略了国际间武力关系不对等的残酷现实。“文明”标准的晦暗不清,并未阻止这一话语本身被国际政治现实所利用,而日本则是这方面的最杰出学生。由于拒绝思考“政治”议题,国际法学对19世纪帝国主义在中国等国的扩张非但不能限制,反而在事实上予以默认。在对学科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新时代国际法学家有必要对自身的方法论保持警醒,并更负责任地投入到“政治”议题中去。

  • 标签: 国际法 实证主义 非政治 文明 中国
  • 简介:在整个诉讼程序中,警方通过刑事法律文书陈述的案件事实是所有法律程序进行的基础,因此,所描述的案件事实和原发的案件事实的接近与否决定着所有的司法判断和诉讼的成败。叙述是一种由写作者控制的表现手段,刑事法律文书写作的法律原则要求对案件事实必须做到还原描述,但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因为叙述的因素会导致还原描述无法完成,这些因素包括叙述不完整导致、叙述不准确、概括叙述、细节模糊和主观叙述

  • 标签: 法律文书 叙述 细节 还原
  • 简介:俄语中动词体的用法一直是学术界极其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然而关于动词完成体过去时的转义用法至今尚无系统论述。本文拟从将来动作意义、现在时意义、结果存在意义、总和一体意义四个方面对动词完成体过去时的转义用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 标签: 俄语 动词完成体 过去时 用法
  • 简介:维吾尔语交互共同态动词的运用对学习维吾尔语的汉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汉族学生在学习使用维吾尔语交互共同态时会出现遗漏交互共同态的附加成分、主谓语附加成分前后不一致及交互共同态构形词尾残缺等多种偏误。因此,在学习维吾尔语过程中,应了解其语态和交互共同态的形式和基本结构,明确交互共同态的复杂性,掌握交互共同态的使用方法,并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

  • 标签: 维吾尔语 交互共同态 动词 偏误分析
  • 简介:当代战争题材小说创作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徘徊后,在新时期更上了一个台阶.尤其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引人注目.其中,《灵旗》可以毫无愧色地说进入了世界战争题材中短篇杰作之列.就研究而论,尚有把叙述策略与主题展现结合进行细致考察的必要.

  • 标签: 战争题材 叙述策略 主题 《灵旗》
  • 简介:本文选取上古时期汉语言说类动词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些成员在上古文献的使用情况。通过对言说类动词词义进行共时词义系统的分析和历时词义演变、词汇兴替的考察,试图对义场词项的增减和词义的演变作出解释,从而揭示言说类动词演变的规律。

  • 标签: 言说类动词 义位 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