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合并即时性原发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符合胃癌合并即时性原发诊断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预后分析。结果共发现胃癌合并即时性原发患者29例,占同期1 741例胃癌患者的1.7%。其中>70岁17例,占58.6%。男性25例,占86.2%。术后病理分期以早期胃癌为主(63.2%)。29例即时性原发中,结直肠癌8例(27.6%),其次为食管7例(24.1%)。其余包括肺癌6例(20.7%),胰腺癌2例(6.9%),前列腺癌2例(6.9%),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3.4%),壶腹部肿瘤1例(3.4%),胆管1例(3.4%),喉癌1例(3.4%)。手术治疗组的预后明显好于非手术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21.0个月与13.0个月,P=0.014)。结论胃癌合并即时性原发多发生于老年男性,胃癌早期的患者。在合并肿瘤中,以结直肠癌为主,应重视消化系统的筛查。治疗上应尽可能对每一原发肿瘤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 标签: 胃肿瘤 即时性双原发癌 消化道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型肝细胞(DPH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6例DPHC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8岁(中位年龄45.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闷痛,均有饮酒史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史。影像学检查5例为肝脏单发结节,1例为肝脏多发结节。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呈梁状、腺泡状及实体型,梁索间有血窦相隔,纤维间质少。6例中有4例脉管内可见瘤栓。肿瘤细胞均表达Glypican-3、CK19,6例中4例表达AFP、Heppar-1、CK7,CD34均显示肝窦毛细血管化。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灶,4例术后辅以化疗,术后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DPHCC是肝细胞的一种特殊亚型,由于DPHCC与肝细胞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相重叠,诊断DPHCC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而CK19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调控DPHCC的发生、发展,因此CK19可常规应用于肝细胞的病理诊断借以筛查DPHCC。

  • 标签: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与卵巢原发性(SEOC)是同期原发于子宫内膜与卵巢的两个独立性肿瘤,临床上虽不多见,但由于现有病理诊断标准的局限性,易误诊为转移性子宫内膜或转移性卵巢上皮性;然而SEOC与转移性的治疗及预后不尽相同,可能导致过度诊断与治疗。虽然近年来的分子研究提示,SEOC可能为转移性肿瘤,但对于此类肿瘤“限制性转移”的机制尚无法阐明,也无法解释其较转移性肿瘤预后好的原因,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从近年来SEOC的诊断、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SEOC与Lynch综合征的关系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16/Ki-67染检测技术在宫颈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1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级以下的患者、31例CIN2级患者、27例CIN3级患者和12例宫颈患者,分别评估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液基细胞学技术(TCT)和P16/Ki-67染检测作为宫颈前病变初筛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探讨P16/Ki-67染检测技术用作高危型HPV阳性患者分流的可行性。结果HPV DNA、TCT和P16/Ki-67染检测诊断<CIN2级的敏感性分别为80.91%、75.45%、81.82%,特异性分别为91.43%、87.14%、97.1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68%、90.22%、97.8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29%、69.32%、77.2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P=0.042;χ2=4.736,P=0.034;χ2=4.667,P=0.037;χ2=1.564,P=0.048),P16/Ki-67染检测的特异性高于HPV DNA及TCT,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TCT(均P<0.012 5)。3种方法诊断CIN2级的敏感性分别为90.32%、83.87%、96.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52,P=0.029);特异性分别为80.91%、75.45%、8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05,P=0.06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7.10%、49.10%、6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39,P=0.07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0%、94.30%、98.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75,P=0.013);P16/Ki-67染检测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TCT(均P<0.012 5)。3种方法诊断CIN3级的敏感性分别为92.59%、96.30%、96.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7,P=0.780);特异性分别为80.91%、75.45%、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77,P=0.03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4.30%、49.10%、5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60,P=0.04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80%、98.80%、98.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1,P=0.802);P16/Ki-67染检测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TCT(均P<0.012 5)。3种方法诊断宫颈的敏感性分别为91.67%、75.00%、1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93,P=0.034);特异性分别为80.91%、75.45%、81.8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4.40%、25.00%、37.5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0%、96.50%、10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736,P=0.255;χ2=1.834,P=0.400;χ2=3.075,P=0.081);P16/Ki-67染检测的敏感性高于TCT(P<0.012 5)。针对高危型HPV阳性患者的分流,P16/Ki-67染检测及TCT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8.44%、89.06%,特异性分别为85.71%、61.9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70%、6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χ2=3.079,P=0.039;χ2=5.284,P=0.02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50%、87.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5,P=0.109)。结论细胞学P16/Ki-67染检测诊断<CIN2级的特异性高于HPV DNA及TCT,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高于TCT;诊断CIN2级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TCT;诊断CIN3级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TCT;诊断宫颈的敏感性高于TCT。在对高危型HPV阳性患者的分流当中,P16/Ki-67染检测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敏和准确的分流路径。

  • 标签: 宫颈肿瘤 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检测 基因,p16 Ki-67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岗互补联合双向互动随访在中重度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出院的痛病例,岗互补联合双向互动随访实施前(2018年1~4月)和实施后(2018年5~8月),各52例。实施前后痛者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出院后接受由责任护士以电话形式开展的痛控制随访,试验组接受岗互补联合双向互动随访。对两组干预后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干预后的镇痛用药依从率、痛控制有效率、痛延续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岗互补联合双向互动随访显著提高痛患者镇痛用药依从度及痛控制有效率。

  • 标签: 双岗互补 双向互动 中重度癌痛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与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降糖药物二甲胍对于子宫内膜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作用,且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皆支持这一理论,预示着二甲胍可能会成为子宫内膜(特别是晚期和复发性子宫内膜)患者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二甲双胍 糖尿病 胰岛素抗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膀胱临床治疗中实施尿道等离子体极电切术的价值。方法:观察对象选择于2018.8-2020.8时间在我院就医的膀胱癌病人60例,因手术方式差异性开展分组,30例病人的手术方式为尿道等离子体极电切术,以上病人归入实验组,30例病人的手术方式为部分膀胱切除术,以上病人归入对照组,比较和观察手术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对比,实验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减少显著,留置导管时间缩短显著,住院时间缩短显著,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显著,对比差异性显著,P

  • 标签: 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 膀胱癌 部分膀胱切除术
  • 简介:摘要胆管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临床确诊时大多属中晚期,预后极差。胆管癌病因迄今未明,胆管上皮内瘤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以及胆管内管状/管状乳头状肿瘤被认为是胆管前病变。加强对胆管前病变的认识和了解,并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对胆管前病变认识有限,未来仍需依托于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对其研究的深入,尽早发现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以准确识别出高危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文就如何认识和处理胆管前病变作一综述。

  • 标签: 胆管癌 癌前病变 胆管上皮内瘤变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 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 胆管内管状/管状乳头状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绿激光切除联合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应用于中晚期膀胱(B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70例中晚期BC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行侧髂内动脉栓塞化疗,对照组行单纯手术治疗,两组术后均规范行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一般情况、近期疗效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型蛋白(DK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指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血清sICAM-1、DKK、VEGF、FGF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4.28%(26/35),对照组为48.57%(17/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绿激光切除联合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中晚期BC的治疗效果好,能够显著减缓肿瘤生长,提高疗效。

  • 标签: 膀胱肿瘤 栓塞,治疗性 膀胱切除术 激光, 固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镜联合微创手术对胸段食管患者肺功能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嘉兴市第二医院确诊为胸段食管并住院治疗的患者109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组(60例)和对照组(49例)。微创组在胸腔镜、腹腔镜辅助条件下进行手术,而对照组予以传统食管手术切除。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病灶内侵袭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术后3 d,两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1s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VC)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但微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9.90±7.07)vs (48.62±5.09),(75.12±7.93)vs(42.99±4.81),(74.57±7.30)vs(41.37±4.69)(P<0.01)];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1)mRNA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而微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54±0.09)vs(0.42±0.06),(0.52±0.08)vs (0.41±0.06)(P<0.01)];两组Krüppel样因子4(KLF4)、钙粘附蛋白E(E-cad-herin)mRNA较治疗前均升高(P<0.01),而微创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87±0.30)vs(3.17±0.36),(2.92±0.32)vs(3.19±0.38)(P<0.01)]。手术结束微创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较手术前1 d数值均有所升高(P<0.01),且术后1 d逐渐下降,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手术结束微创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黏附肿瘤细胞花环率(TRR)较手术前1 d数值均下降(P<0.01),且术后1 d逐渐升高,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除术前1 d外,微创组其余时间点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结束时:(30.29±4.80)vs(34.68±5.47),(16.02±1.58)vs(12.03±1.17),(17.50±2.86)vs(12.59±2.26);术后1 d:(29.13±4.19)vs(35.01±5.29),(20.98±2.86)vs(16.23±2.40),(22.50±2.56)vs(17.39±2.34);术后3 d:(26.01±3.80)vs(31.50±5.01),(23.30±3.37)vs(18.02±2.79),(25.80±2.10)vs(21.19±2.60)(P<0.01)]。结论在行胸段食管根治术患者中,应用胸腔镜联合腹腔镜对其肺功能、红细胞免疫、肿瘤微转移的影响较小,值得推广。

  • 标签: 胸段食管癌根治术 胸腔镜 腹腔镜 肺功能 肿瘤微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临床病理诊断中,乳腺癌微浸润灶不易察觉,是病理诊断中的难题。该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单染法(calponin和p63)、抗体双重IHC染色法(calponin+E-cadherin、p63+CK7)、三抗体双重IHC(calponin/p63+E-cadherin、calponin/p63+CK7)等不同抗体组合及流程(顺序法及鸡尾酒法)的搭配,对乳腺组织的上皮-肌上皮进行不同颜色标记,并对染色结果进行分析,三抗体鸡尾酒双重IHC(calponin/p63+E-cadherin)与IHC单染、抗体双重IHC相比,可以更清晰、更准确地标注出乳腺浸润性成分,显著提高乳腺微浸润的确诊率,具有临床应用的巨大潜力。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老年医学科因与非死亡患者的临床特点、心肺复苏意愿以及生命末期医疗状况的异同,为不同老年人群开展缓和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查阅2014~2017年我院老年医学科≥60岁患者的死亡病历,记录临床特征、心肺复苏(CPR)签署、维持生命手段的应用及临终前医疗状况,129例根据死亡原因分为因死亡组(48例)和非死亡组(81例),比较组间临床特点及末期医疗状况的差异。结果共129例患者,男性98例(76.0%),女性31例(24.0%),中位年龄87(60~100)岁,≥80岁110例(85.3%)。死亡原因主要为恶性实体肿瘤(48例,37.2%)和感染性疾病(47例,36.4%)。与因死亡组患者(48例)比较,非死亡组患者(81例)中≥80岁的比例高(P<0.05),95.1%(77例)比68.7%(33例);镇痛药物的使用率[5.0%(4例)比29.2%(14例)]和查尔森共病指数(5.7±2.3比8.9±2.7)降低(P<0.01);入住重症监护室(ICU)、中重度失能、口服多重用药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当日完成签署CPR意愿的比例70.9%(56例)比39.6%(19例)、呼吸机使用率38.3%(38例)比16.7%(8例)、呼吸兴奋剂的使用率71.6%(58例)比52.1%(25例)增高(P<0.05);不同意CPR、行心外按压、电除颤、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比例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医学科生命末期患者情况复杂、终末期医疗负担重,急需开展老年缓和医疗;除了关注癌症患者外,非疾病终末期包括症状控制、早期探讨预先医疗计划、避免过度应用维生手段亦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 标签: 生命支持疗法 缓和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