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进行跟踪随访,探究献血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取我市2019年1月-2019年7月20000名无偿献血作为研究对象,对此20000例对象进行跟踪记录,研究记录献血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以及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的比例,并回顾分析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在20000例献血中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献血有388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9%,在此388例献血中,出现轻度不良反应有329例,发生轻度不良反应的概率为84.8%,中度不良反应53例(13.7%),重度不良反应有6例(1.5%)。在所有原因中,由心理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最高为55.0%,其次为身体原因(25.0%)和环境原因(15.0%),医护人员(3.0%)与体位(2.0%)对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最小。经统计学检测所有试验结果均具有实际意义。结论:献血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心理原因、身体原因、环境原因、医护人员的原因以及体位原因,为献血普及献血常识、打造舒适的献血环境、放松献血的心情、医护人员掌握专业的采血技能以及和善的态度均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献血者 不良反应 具体措施
  • 简介:摘要本文对献血不良反应献血再次献血的影响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与分析。从实际客观的角度出发,通过护理观察与护理实践,对献血前后状态下的献血进行护理,研究目的在于改善献血献血体验,缓解献血的心理压力。寄希望于通过有效的护理,在稳定献血都队伍的同时能够让更多人加入献血队伍。

  • 标签: 护理 影响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引起无偿献血再次献血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制订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分析再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实施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对无偿献血献血全过程精心护理。结果再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献血次数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可大大减少再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再次献血 不良反应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低体重献血献血不良反应的护理要点,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期间将前来我血站献血中选取70例低体重并且献血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献血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献血随机分为实验献血以及对照献血,每组均有献血数为35例,对照献血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献血给予综合的护理方法。比较实验献血以及对照献血的护理满意度差异以及护理后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从本次研究结果可得,实验献血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献血,实验献血的临床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献血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低体重献血献血不良反应者应该给予综合护理,可以改善献血的临床效果,提高了献血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低体重 献血者 不良反应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献血不良反应献血再次献血的影响,归纳总结针对献血不良反应的有效护理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参加无偿献血的30534例献血的资料,统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以及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献血再次献血的比例。

  • 标签: 献血者 再次献血 献血不良反应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缓解献血献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从到我院献血的人群中选取966人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段为:2022年6月--2023年6月,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护理和传统,用电脑随机排列法随机选取483人作为护理,剩下483人则作为传统。给予护理心理护理,给与传统一般护理。对比护理和传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结果:经过护理后护理不良反应发生和传统相比,护理的发生较低,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献血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减少不良反应症状,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心理护理 献血不良反应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献血心理状态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保证献血的正常心理状态。方法对720名不同献血心理的献血,包括无偿型、体检型、储蓄型三类,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三种献血心理状态出现的不良反应显著差异,奉献心理出现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其他种心理状态。结论恰当调整献血献血前心理状态有利于减少献血不适,减少献血的心理畏惧感。

  • 标签: 献血者 献血不良反应 献血心理
  • 作者: 简桂枚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9-12
  • 出处:《中国蒙医药》2023年7期
  • 机构:福建省龙岩市中心血站  福建省 龙岩市364000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护理程序展开研究,分析其对预防初次献血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7月——2022年7月,研究对象为在我站初次献血的120例人员。使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对比60例,实施常规护理;研究60例,展开护理程序干预。比较组人员的献血反应发生、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60例初次献血经护理程序干预以后,献血反应发生为5%,低于对比;满意度评分为(92.37±2.46)分,高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次献血而言,由于陌生、认知程度不足,所以容易出现献血反应。对其展开护理程序干预,不仅能够改善其心态,同时也能降低献血反应发生,提高其满意度,有利于树立良好医疗形象,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初次献血 献血反应 护理程序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无偿献血献血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针对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于哈尔滨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将这些人分为A、B。这其中A主要是由街头固定献血点选取的无偿献血,总共7651人次;B主要是来自各个高等院校以及企业单位的无偿献血,总共7351人次。依照血液采集规则与技术要求,使用密封式采血袋采集献血的血液。并研究分析这些无偿献血献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在本次调查研究中,A、B无偿献血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大概在75人次(0.98%)与31人次(0.42%),这其中心理影响因素占不良反应出现总人数50.94%,环境因素影响占据12.26%。结论环境及心理因素是导致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在日常实际采血工作中应引起重视,并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不良反应 分析 护理
  • 作者: 刘海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        (江苏省淮安市中心血站     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    目的:探讨血站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方法:按照献血年龄、献血次数、献血量的不同,对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情况分组调查,对收集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共33508位献血者参加无偿献血,有30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献血不良反应;其中,18~25岁组的献血反应率要高于26~40岁组和41~55岁组,并与后两组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初次献血组献血不良反应率要高于多次献血组,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献血量的多少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必然联系,200ml与300/400ml献血人群在献血不良反应数据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对导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各类影响因素,应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让献血者的更满意、临床用血的更安全。  【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献血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预防及处理策略,进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共100名献血为研究目标,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参照和实验各有50名献血,将常规护理用于参照献血,将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策用于实验献血,记录2献血献血不良反应总计数值、满意总计数值。结果实验献血献血不良反应总计数值(6.00%)对比于参照献血(20.00%),相关数据结果有统计学分析意义形成(p<0.05),实验献血的满意总计数值(92.00%)对比于参照献血(76.00%),相关数据结果有统计学分析意义形成(p<0.05)。结论加强对献血相关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可获得良好效果,减少献血不良反应,提升满意值。

  • 标签: 献血者 献血不良反应 预防方法 处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与治疗。方法对448名机采血小板献血中发生不良反应者15例献血反应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机采血小板献血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为3.35%,低钙反应9例,低血容量反应2例,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1例,轻度献血反应11例,占73.33%,枸橼酸钠过敏和精神因素是献血反应的重要因素。献血反应经相应治疗后均得到缓解。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应严格掌握献血标准,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献血不良反应 原因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献血不良反应信息共享在预防重复献血再次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至2016年重复献血再次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实现信息共享后不良反应发生呈逐年降低趋势。结论应该利用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共享献血不良反应信息,有助于预防重复献血再次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献血服务工作质量,稳定固定献血队伍。

  • 标签: 献血不良反应 信息共享 预防再次发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1-9月初次献血中选取200例作为对照对象,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并于2017年1-9月选取200例初次献血作为观察对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对象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干预前后献血的心理状态。结果①经比较,观察献血反应的发生为13.5%,显著低于对照的33.0%,其护理满意度为87.0%,显著高于对照的5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后,观察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和对照P<0.05)。结论对初次献血实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使献血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无偿献血的重复献血服务的质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初次献血者 心理护理干预 献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疏导对初次无偿献血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120例初次无偿献血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常规护理)和观察(心理疏导),每组各60例,比较患者献血反应发生及负面情绪变化情况。结果与常规护理相比,心理疏导能够减少初次无偿献血献血反应发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常规护理相比,心理疏导能够缓解初次无偿献血焦虑情绪,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疏导能够明显降低初次无偿献血献血反应发生,有效调节负面情绪,值得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广泛推广。

  • 标签: 心理疏导 初次无偿献血者 献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无偿献血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且提出有效措施,以提高献血质量。方法选取我站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所接收的331例无偿献血且发生不良反应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了解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258例轻度不良反应,63例中度反应,10例重度反应;导致献血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210例心理或精神因素、50例睡眠因素、23例饮食因素、23例环境因素以及25例采血人员因素。结论诸多因素可导致无偿献血时发生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献血本身的心理或精神状况;对此,因采取各种措施,如对献血实施心理疏导,以避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无偿献血 不良反应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偿献血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提出应对策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 方法:选择本中心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发生的103例无偿献血不良反应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针对原因进行总结。结果: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主要与精神紧张、环境因素、、空腹、晕血、疲劳、穿刺不顺、睡眠不足、采血时间长、饱腹、群体效应、长时间未补充水分有关,其中最主要因素为紧张和环境因素。结论:在无偿献血过程中,血站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献血献血前的知识普及,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献血紧张心理,献血场所布置应温馨舒适,减少与医院等医疗场所相似度,减轻献血心理压力,征询时加强对饮食休息等情况的问询并及时干预,从而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献血的安全。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献血 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