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的原文是作者提交给国际律师协会第三届年会(马尼拉,1923年8月)的论文,发表于1923年7月东吴大学法律科出版的《中国法律评论》(TheChinaLawReview)第1卷第6号。著者刘伯穆(W.W.Blume),美国法学家,1920年由密西根大学来到中国,曾任东吴大学法律科,即中国比较法律学院(TheComparativeLawSchoolofChina)教务长(1921~1927)。作者关于领事裁判权对中国近代司法变革的作用所抱的十分欣赏的态度,我们虽然不能无原则地接受,但作者以素身的观察并从中外比较的角度,提出了当时法律教育中存在的三个严重问题,即学术水准低劣、司法职业道德欠缺和不足以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当的法律训练,探讨了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方向和任务,这些至今仍有引入深思的启发意义,因此译出以供参考。原文没有注释,为便于理解,译者编加了适当的注释。原文标题为"Le-galEducationinChina",亦由译者改为现标题。

  • 标签: 中国法律教育 二十世纪初 法律家 法学院 法律学院 东吴大学
  • 简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房地产公证制度和实践方面的萌芽和探索肇始于司法部于1980年2月15日发布的《关于逐步恢复国内公证业务的通知》([1980]司发公字第29号)。该通知一方面指出,“自一九五九年撤销司法行政机构后,各公证机构只办理涉外公证,对国内人民之间必要的公证,一般均未受理,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很多不便”,另一方面通知各地刚刚恢复或新设建制的公证机构“可开始受理有关收养子女、继承财产、遗嘱、委托、赠与、转让以及房屋买卖等方面的公证业务”。

  • 标签: 改革开放初期 公证业务 立法实践 房地产 公证机构 人民群众
  • 简介:一般史学观点认为,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年吸引侨资的立法政策是华侨实业投资兴盛的重要因素。而在蒋介石夺权后,统制经济笼罩全国,这一特殊背景下的华侨实业投资发展情况需要重新梳理。本文仅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实业投资面临的法制环境出发,从华侨法制执行机构、税收和交通法制环境这三方面动态考察其对华侨实业投资的实际影响,本文的结论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法制环境并没有给华侨实业投资带来积极影响,华侨实业投资的兴盛也是假象。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 法制环境 华侨实业投资 法律运行实效
  • 简介:把问题摆在全球化语境下探讨,是因为“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方的全面交流.其裹挟而来的文化冲击也进一步促使传统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转型。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及其内含的惰性因子、商业文化的蔓生和多元价值取向共同塑造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社会影响力很强的“文化装置”,媒体具有极强的“聚合力”和“辐射性”,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推动力。当下传媒的文化表现与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文化转型的未来走向。应确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成熟、健康的文化形态,大众媒体应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并努力寻找出一条展现自身使命之路。

  • 标签: 社会转型 大众文化 媒介文化 互动关系
  • 简介: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为中心,考察国家权力对身体治理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制度以阶级斗争为主线,试图构建出阶级态的身体。从具体的土改实践来看,土改通过"划阶级"和"诉苦"充分调动阶级身体之间的暴力对抗,逐渐背离了土改制度表达的对待身体的态度。共产党通过土改中的技术,从制度和实践层面上建构出阶级化的身体,并通过土改运动的深入开展,组织起大多数身体,将其纳入到国家权力管控之中。

  • 标签: 权力阶级 身体治理 土地改革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改革全面铺开,同时各种利益对立和矛盾激化日益显现,犯罪现象和犯罪率呈大幅上涨趋势。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村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村干部腐败等犯罪问题造成的损失之大、危害之广,日益被人们所关注。对此,可以从社会因素为具体切入点,将农村干部犯罪问题区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予以分析,并从中归纳总结出相应之防范对策。

  • 标签: 社会转型期 农村干部犯罪 原因 对策
  • 简介: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存在理论方面的先天不足,所以,新时期以来的二十年间,中国女性文学批评走过了一条尝试建构理论的艰辛之路,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创作实践对批评理论的呼唤、对概念与范畴的讨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初创。其中的收获是批评注入了鲜明的女性本体意识,但还存在批评中缺少科学和理性等问题

  • 标签: 新时期 中国女性文学 批评
  • 简介:<正>中国刑事法治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压力空前,在法律传统与现实社会问题(包括犯罪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国家与社会形成对犯罪、刑法以及刑罚的理性认识最为困难。但是,新中国刑事法律的发展与制度变迁仍然是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就观念与制度层面来说,最重要的标志是刑事法律"话语"的转变以及背后的观念变革,

  • 标签: 刑事法治 中国刑事 刑事政策 法律传统 危害公共安全 首要分子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颁布了准法律性质的教育法规以及大量配套的行政规章和命令,初步搭建了高等教育行政法规体系的框架,对高等教育走向常规治理状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法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高等教育立法 20世纪60年代初期 高等教育行政
  • 简介:后金融危机时代,要使金融业充分地活跃起来,逐渐摆脱命运危困的阴影,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即是强化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立法,重树大众对金融市场的信任。针对此主题,本文总结了现实立法改革中的起步困境,并选择几个重点问题加以探索:第一是完善对策之出发基点问题,在此问题中文章尝试厘清金融消费者的概念;第二是保护体系之完整化设计问题,在此部分本文探进了软法与硬法机制的有效结合;第三是核心权利之制度构塑问题,即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问题。对前述若干重点问题的研究,旨在挖掘立法完善进路,以求与其他学者商榷。

  • 标签: 金融消费者 弱势群体 软法 硬法 知情权
  • 简介:<正>目次:一、引言二、产权的私有化,商品化和责本化三、离婚和财产:变动的法律参数四、谁能得到房产(一)在上海和北京的焦点小组讨论(二)参与者在问询中的回应(三)参与者对3张照片的回应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后社会主义"下的夫妻财产权一、引言当代中国城市夫妻建立家庭的情况与毛泽东时代晚期有极大的不同。在

  • 标签: 离婚 房产改革 产权纠纷 私有化
  • 简介:废除"六法全书"、司法改革运动、法律院系调整、学习苏联法学、反右扩大化和对董必武民主法治主张的四次批判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领域的重大事件。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是以董必武为代表的民主法治主张与党内、外人治思想的斗争,而最终是以董老为代表的民主法治论者被批判、甚至整肃,人治论者渐占上风、愈演愈烈,直至"文革"的爆发。与此同时,围绕这些事件,学界评说不一,争议不断。这一段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国家的民主法治不能因领导人注意力和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治法治 董必武
  • 简介:本文论证了后现代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模式,克服现行大学教学中,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培养上的主观与盲目,拟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营造教学互动的后现代文学氛围,以期进一步提高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质量.

  • 标签: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法 现代教育技术
  • 简介:在传统中国的家族伦理和社会心态下,家庭"虐待"并非是"可视"的。这是因为施暴者在伦理和法律上的优势地位,使众多当今被视为虐待的行为在当时看来只不过是维持家庭日常运作不可缺少因而也是合乎情理的"督责"。此类行为即使超出了情感上可以认同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也会被认为是"家务事"从而被排除在日常的司法管辖范围之外。直至近代以来,随着西式的家庭观念以及法治观念在中国的散播,"虐待"开始成为法律所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于是,对这一时期"虐待"的公众观感和法律规范的考察,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在梳理1914~1917年间《京话日报》中所出现有关"虐待"报道的基础上,分析其中所隐含的民众态度和舆论转向,随后通过对比清末法制改革之前与之后法律对于相关问题的文本规定以及司法实践,试图发掘出国家对于此类"家务事"的态度变化及其程度;最后,我们将试图从更深层的时代背景中挖掘出这些态度的社会基础,同时指出各种意识之间的冲突与交融。

  • 标签: 家庭暴力 虐待 弱势群体 法律文化 社会意识
  • 简介:关于侦查初期律师帮助权,欧洲人权法院萨多斯案的革命性意义在于摒弃了整体平衡原则,尝试建立明确的规则。经过之后的判例和欧盟立法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律师帮助权的告知、放弃、范围以及相关保障机制的规则体系。法国、荷兰等具有较强职权主义传统的国家,均不同程度地根据这一规则修改了国内立法,逐渐允许犯罪嫌疑人在讯问前咨询律师并要求律师在场。为了杜绝非法审讯,我国应当参照欧洲经验,加强侦查阶段的律师帮助权。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律师介入的及时性和提供法律帮助的有效性。

  • 标签: 讯问 沉默权 封闭空间 法律帮助 律师在场
  • 简介:基于法律的独特语境,“法律”概念的使用和翻译不可避免地是复杂的。在近现代随着各个民族国家交往的深入展开,这样复杂地使用和翻译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故事”。我们可以认为,法律的存在其本身就意味着纠纷的存在,纠纷不仅可能是个人的,而且可能是广义社会的或说民族国家的,后者在特定时期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在纠纷中,随着人们的利益、观念、立场或者态度的不同,这种不同同样又是不可避免的,“法律”概念的一般含义因而也会裹挟在利益、观念、立场或者态度中表达自己的“差异”。因此,应当揭示使用、翻译背后的话语实践。

  • 标签: 传教士 法律语词 翻译 话语实践
  • 简介:法律制定出来要获得人们的遵守,若独依赖于国家强制力作为其效力根据是不行的,更需要人们内心对法律合理性的认同,也就是说法律的实际效力依赖于法律自身的合理性,而立法过程的合理性则影响人们对法律合理性的认同。

  • 标签: 法理性 立法现状 转型时期 法律合理性 中国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