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因肾上腺占位行内超声引导穿刺抽吸(EUS-FNA)的4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观察中及术后并发症,评估EUS-FNA的技术成功率和有效性。4例患者中男、女各2例,年龄为70~82岁;2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1例表现为乏力,1例表现为腹痛;4例均为左侧肾上腺病变,均成功实施EUS-FNA;病理诊断为转移性腺癌2例、肾上腺皮质腺瘤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本研究结果提示EUS-FNA对肾上腺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检查方法。

  • 标签: 肾上腺占位 超声内镜 细针穿刺抽吸术 诊断方法
  • 简介:摘要脾脏肿瘤并不多见,但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脾脏占位在体检时被偶然发现,而脾脏是人体的“血库”,活检出血风险极大,因此选择安全的技术获得脾脏样本尤为重要。本文报道了3例超声引导抽吸(endoscopic ultrasou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诊断的脾脏恶性肿瘤,EUS-FNA有助于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

  • 标签: 脾肿瘤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 脾脏继发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评价内超声引导抽吸(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对内活检阴性的消化道恶性狭窄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CT检查提示消化道恶性肿瘤伴管腔完全狭窄、活检阴性行EUS-FNA的患者资料,观察中及术后并发症,评估技术成功率及EUS-FNA的准确性。共纳入11例患者,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60.3岁;其中食管病灶8例,直肠病灶3例。11例均成功实施了EUS-FNA,其中病理提示恶性肿瘤10例,未见肿瘤细胞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并发症。对内活检阴性的消化道恶性狭窄患者实施EUS-F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 标签: 腔内超声检查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 消化道恶性狭窄
  • 简介:摘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恶性潜能,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但外科医师面临中病灶难以定位的困难。超声引导纹身通过术前给胰腺病灶纹身染色,能帮助者快速定位病灶、减少手术时间。本文报道了1例胰尾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通过外科术前超声亚甲蓝定位染色,成功切除病灶,并达到了R0切除。

  • 标签: 腔内超声检查 神经内分泌瘤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纹身术 亚甲蓝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2例无明显症状的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2例患者均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证实为局部复发,并及时接受了腹会阴根治性切除复发肿瘤手术,预后良好。与常用的CT、MRI相比,超声在诊断早期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方面也是很有价值的随访检查手段。

  • 标签: 直肠肿瘤 超声检查 早期诊断 局部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预测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以期为精准施行内超声引导穿刺抽吸(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needle aspiraiton,EUS-FNA)提供更多依据。方法2016年9月—2021年2月间,因纵隔或腹腔淋巴结肿大,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行内超声检查,经EUS-FNA病理和(或)外科手术病理及至少6个月随访明确淋巴结良恶性质的83例连续病例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分为恶性淋巴结组(n=56)和良性淋巴结组(n=27),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超声恶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方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组间比较P<0.10的指标有淋巴结短轴长度、短长轴长度比、形态构成、边界是否清晰、淋巴门是否消失、回声是否均一、生长方式构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短轴长度>10 mm(P=0.021,OR=9.751,95%CI:1.407~57.573)、边界清晰(P=0.009,OR=20.587,95%CI:2.149~197.251)、淋巴门消失(P=0.019,OR=28.502,95%CI:1.725~470.864)、簇状聚集生长方式(P=0.004,OR=45.539,95%CI:3.429~604.822)、部分融合生长方式(P=0.004,OR=50.012,95%CI:3.497~715.266)是超声预测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纵隔及腹腔良恶性淋巴结,超声淋巴结具有短轴长度>10 mm、边界清晰、淋巴门消失、簇状聚集或部分融合生长方式的特征时提示恶性可能性大,应优先行EUS-FNA。

  • 标签: 淋巴结 恶性淋巴结 纵隔及腹腔 内镜超声检查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部位的异常生长。肠壁异位内膜组织受卵巢激素周期性刺激而发生增生、出血、脱落,临床可有不同程度的肠道刺激症状。本文报道了2例因腹部非特异性症状就诊,肠下不典型,后经超声、病灶活检确诊的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诊治情况。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超声检查 肠道
  • 简介:摘要Bouveret综合征是一种由胆结石移位造成的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多见于老年女性。虽然该种疾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但病死率却不容轻视。本例患者接受了钛激光碎石,手术全程约1 h,无明显不良事件。经过短期的观察,患者顺利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或恶化。

  • 标签: Bouveret综合征 碎石术,激光 胆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前瞻性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探讨国产新光学染色技术——聚谱成像(spectral focused imaging,SFI)及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ariable intelligent staining technology,VIST)对于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20年8月—2021年5月,采用同一技术方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白光组和新光学染色组,采取序贯检查方式(白光→新光学染色或新光学染色→白光),分别记录两组先行白光或先行新光学染色检查时的诊断结果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判断结果;同时对两组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皱襞肿大、结节性胃炎和弥漫性发红5个方面进行内胃癌风险评分。结果共入组病例合计419例,白光组208例,新光学染色组211例。结合及病理学结果,对胃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瘤变、高级别上皮瘤变、进展期癌病变,白光组检出率分别为:28.9%、40.4%、64.9%、17.8%、0.5%、0.5%,新光学染色组检出率为:30.8%、42.7%、62.6%、15.2%、2.8%、0.5%,检出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国产诊断各类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胃黏膜萎缩的诊断白光组分别为92.9%、61.3%、74.0%、61.9%、92.7%,新光学染色组(SFI模式)为94.4%、64.5%、77.3%、66.4%、94.0%;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白光组为68.1%、72.6%、69.7%、82.1%、55.2%,新光学染色组(VIST模式)为87.1%、89.9%、88.2%、93.5%、80.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结果为金标准,对HP感染判断,白光组为90.2%、84.3%、87.4%、86.8%、88.2%,新光学染色组为92.6%、77.1%、85.4%、82.2%、90.1%;胃癌风险评分≥4分的病例,新光学染色组高危病变的占比更高(P<0.05)。结论国产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优于白光;以胃癌风险评分为工具进行精查胃镜有助于胃癌前病变的检出;国产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癌前病变及HP感染诊断效能与进口内相近,是发现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新光学染色技术 萎缩 肠上皮化生 胃癌风险评分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2010年12月—2019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昆山市中医医院、常熟市中医院行内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确诊为血管或血管瘤压迫的108个上消化道隆起病灶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发现隆起主要分布于食管[50.9%(55/108)]和胃[47.2%(51/108)],各部又分别以食管中段[40.0%(22/55)]、上段[36.4%(20/55)]和胃体[66.7%(34/51)]、胃底[31.4%(16/51)]多见;多为脾动脉及动脉瘤压迫[29.6%(32/108)]、主动脉压迫[23.1%(25/108)]、孤立食管静脉瘤压迫[13.9%(15/108)]和胃黏膜静脉及静脉瘤压迫[12.0%(13/108)],下表现形态多样。以上结果提示,血管及血管瘤引起的上消化道隆起多由管腔外血管外压所致,但异位黏膜动脉、孤立静脉瘤也不罕见,其分布广、胃镜下表现各异,EUS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必要时可联合彩色多普勒技术、CT平扫及血管重建以明确诊断。

  • 标签: 内窥镜检查 胃肠道 血管瘤 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 内镜超声检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