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宋初基本上因承晚唐五代学观,只起到娱宾遣兴,聊佐清欢的作用。到了元祐词人则大量的,汤衡曾指出这一点,他说:'元祐诸公,嬉弄乐府,寓诗人句法。'并说这种风气'实自东坡发之'。①陈师道曾指出'苏子瞻如诗'②,但他又说苏'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③似乎秦、黄二人与牵连甚少。实际上包括苏轼在内的'元祐诸公'无不以,

  • 标签: 元祐词人 词人诗 诗词
  • 简介:在诗词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兼之时人对诗词密切关联的普遍认同,理论完成了由现象到理论自觉上的瘸进过程,并一时成为词坛风尚。在这一过程中,苏轼自觉的理论意识将的创作提升和纳入士大夫主流文化之内,用“”的理念,自成一家,自创一体。

  • 标签: 诗词融合 以诗为词 东坡词
  • 简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等,其目的是对抗诗歌格律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而采取的一种诗体革新手段。诗词虽属不同文体,后来之辛弃疾、陈雏崧等人的“”就是受到了“”的启发,将散文之字法、句法、议论、叙事、文气等引入体创作之中。这样不仅解放了体,增强了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体的地位。

  • 标签: 韩愈 辛弃疾 陈维崧 以文为诗 以文为词
  • 简介:《四库全书提要·东坡提要》云:“自晚唐、五代以来。清切婉丽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这段话不仅写出了柳永、苏轼、辛弃疾对宋词的杰出贡献。

  • 标签: 《雨霖铃》 辛弃疾 苏东坡 白居易 《念奴娇·赤壁怀古》
  • 简介:曲”的讨论旨在立足曲体演变的轨迹,讨论体与其交织和介入的方式、过程与风貌。宋金元时期曲兴之际多出现“亦亦曲”的作品,后期张可久等南方曲家则致力于曲境的构建和“文律兼美”的文体标准;明代传奇剧曲创作涵盖“填词入曲”和“家语”两种体介入方式,南曲创作则体现出“类化”的倾向,追求文辞绮靡的浓艳风貌;清初曲体演变的回归在于体兴寄观念的再现,以及反拨晚明散曲创作而崇尚元后期北曲之风。总之,在探求“曲”内涵转变的同时,也能够基本厘清词曲文体交互的阶段性特征。

  • 标签: 以词为曲 文体交互 戏曲
  • 作者: 重阳(黑龙江)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09-01-11
  • 出处:《绿城文学》 2009年第1期
  • 机构:中华民族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的法则是在中国人民几千年的诗文化传统中形成的。千年前如此,千年后依然!诗文有别是中国语文大法之一,有韵则诗,无韵则文。无韵自由诗艰苦奋斗了八十多年,枉费心机,无法改变这一历史事实。史实雄辩地证明:无韵不成诗!现今的青年人见到分行的文字就喊诗,写出了分行文字就称诗。说他们不知诗为何物,算是委屈了他们;说写诗应有韵律,他们感到茫然,似乎无知;甚至谈韵便羞,似乎是一件羞耻的事。特别是一些报刊编辑,看到有韵诗稿便不屑一顾,甚至耻笑。一些大学教授们也置中华民族诗传统于不顾,竟然充当无韵诗的吹鼓手,甚至自已也在大写特写无韵诗,并大喊大叫所谓的“中国的现代诗,现代的中国诗”。真可谓不知其耻,反以为荣。这可真是“滑稽世界”荒唐之极!堪称对东方诗国的一大讽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用典是辛弃疾创作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学界对此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该文通过对稼轩用典数量的统计分析,来探讨辛弃疾的文化知识结构,以及稼轩用典显才学的特点。

  • 标签: 稼轩词 用典 “以才学为词”
  • 简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比照作为古诗学习的方法之一,通过诵读、想象、主题拓展等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感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 标签: 比照 感悟 古诗教学
  • 简介:《才调集》由五代后蜀文人韦毂编选而成,收入[唐]无名氏《杂十首》《杂十三首》,其"韵高而桂魄争光,辞丽而春色斗美"的诗学思想贯穿全书,并引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情。而"杂""杂"作为小传统文学的存在,大多流于文献的考证,其包孕的艺术世界并未得到充分的阐释。"韵高"意在诗歌的音韵和谐,平仄起伏有序,也包含了情感的蕴藉渊厚;"辞丽"意在采的华丽和情感的含蓄韵味。"韵高"与"辞丽"特征的结合保证了诗歌情感的真挚有力、语言的采飞扬和韵律的婉转流畅三者的有机统一。"韵高""辞丽"可以透视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和感染效果,还原诗语后立体的爱情世界。

  • 标签: 《才调集》 杂诗 杂词 韵高 辞丽 主题
  • 简介:韩愈的“戏”有“战”和嘲戏谐谑两种形式,其创作目的主要是获取乐趣,与传统的“言志”不同。因此,创作手段也不同,这是韩愈“”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之一。

  • 标签: 韩愈以诗为戏 战诗 嘲戏谐谑 创作目的
  • 简介:作为宋诗革新进程中的一种重要创作倾向,“”发展到熙宁、元丰年间时,业已蔚为大观,欧阳修以及苏轼前期的不少诗歌其主要代表。此后,随着苏轼领导诗坛和朋辈后学的推波助澜,“”逐渐变本加厉,成为宋诗之普遍风貌。然而,从熙丰到元,黄庭坚也从...

  • 标签: “以文为诗” 黄庭坚 欧阳修 韩愈 苏轼 诗文革新
  • 简介:”是中国文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后世论者多认为始于中唐的韩愈。当笔者认真考察了唐前中国诗歌发展史之后,却惊奇地发现:“”并非始于韩愈,而是始于早韩愈400年的陶渊明。所谓的“”,即散文的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入,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文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而这一切在陶诗中都有鲜明具体的体现。“”的运用,使陶更为亲切、平和,贴近人心,一种如叙家常的真切动人由此而生,这与陶渊明的为人及其诗歌朴素自然的风格是极其协调一致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陶渊明是韩愈的老师。

  • 标签: 陶诗 以文为诗 篇章结构 句法 虚词 虚字
  • 简介:受杜甫、韩愈的影响,杜牧在诗歌的构思与表达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议论'的特点。他在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中的议论不只局限于一时、一事、一物的微观视角,而表现为雄视千古、经邦济世的宏观视角,多关注宇宙永恒、人生代谢、生命价值等重大问题,显示出广阔的视野和厚重的历史感。同时,杜牧'议论'多用赋笔和直白议论,导致诗风少蕴藉,较为直切。杜牧'议论'的成因在于其显赫的家世、深厚的家学和独特的个人经历。

  • 标签: 唐代诗歌 杜牧 以议论为诗 诗歌创作 绝句
  • 简介:”是“”的继续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客观的现实需要,辛弃疾的艺术创作是其典型代表。它兼融议论与叙述,统摄传统与现代,记录了时代之声和主体之情,具有巨大的悲剧力量,显得动荡开合,气势磅礴。“”作为表现手法、艺术境界与艺术思维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志气与生命的结晶

  • 标签: 辛弃疾 以文为词
  • 简介:春风[清]袁枚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 标签: 袁枚
  • 简介:各位老师好,我是真正的读着各位老师的书长大的。我是一九八四年生的,但是我们今天来了一位一九九九年生的诗人,她的到来,让我觉得我也老了。我昨天看了她的,写得很好。

  • 标签: 诗人 左手 右手 老师
  • 简介:古典诗词存在明显的分界,本文从题材的选择,境的构成,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苏轼""的具体表现,总结了苏轼""革新路上的两重性.

  • 标签: 诗词分界 苏轼 以诗为词 两重性
  • 简介:白居易和苏轼分别是唐、宋文学史上耀眼的巨星,这两颗巨星交相辉映、影响千古。白居易作词,加速了"艳科"的进程,提高了的艺术品位。苏轼将作推向了空前的高峰,其中黄州在苏轼所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轼表现出的旷达的心境、隐逸的情怀无疑是受白的影响,但是又有所创新。在的艺术手法上,白题材狭窄、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欢快,苏轼题材扩大、语言清新、风格多变。

  • 标签: 白居易词 苏轼词 接受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