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在定性与定量方面均作了轻于成年人犯罪的规定。但总体而言,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规定幅度过小,难以满足司法实践贯彻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法原则要求。司法机关不得不借助司法解释突破立法规定,不断拓宽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幅度,但有司法权侵犯立法权之虞。未来立法有必要在未成年人犯罪从宽中确立立法定性、司法定量原则,以此确保司法机关在犯罪构成要件内完成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刑法评价基础上,利用刑法但书规定在定量方面实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从宽处理。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实体法 定性与定量 从宽处遇
  • 简介:对罪犯实行个别化的分级是基于罪犯行为表现的优劣给予不同待遇,体现对优良行为的肯定性评价。分级是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管理和矫正罪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分级遏管理过程中给罪犯优惠待遇的范围和幅度,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和刑事政策密切相关,设立罪犯个别化的分级遏制度真正体现了宽严相济和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

  • 标签: 监狱 罪犯 处遇 个别化
  • 简介:犯罪人的犯罪事实一经查明,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并发生法律效力后,即由社会公民的身份转化为犯罪公民的罪犯身份,但他们并不会因此而被虐待或受到歧视。人民国家在组织力量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文化、法律教育和犯罪心理矫治的同时,还要从他们将来服刑期满回归社会能够有业可就和自食其力的角度着想,组织他们参加生产劳动和学习职业技术。他们在服刑期间的生活权利和生活待遇也会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状态并不会因犯罪而有所改变。

  • 标签: 罪犯 法律处遇 法定权利状态
  • 简介:诽谤罪的保护法益是规范的名誉.针对网络诽谤行为,司法解释对诽谤罪构成要件的删减不具有合理性.网络诽谤行为是否达到诽谤罪中“情节严重”的程度,应当借由犯罪的实体进行解释.网络诽谤行为存在举证责任倒置的必要性,但尚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网络诽谤行为,没有必要纳入公诉范围,刑事法律在网络诽谤行为面前不必“大惊小怪”.

  • 标签: 网络诽谤行为 法益 举证责任
  • 简介:  存在的合理性是教养立法的前提,  二、劳教制度运作的合理性,  一、劳教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 标签: 处遇 教养处 遇合理性
  • 简介:累进遏制是西方国家一项重要的监狱制度,其依据在于自由的可以调控,它对激励罪犯、行刑个别化、减少对减刑的依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制度中诸多内容可为我国监狱的借鉴,包括制定分级的法律规范、罪犯调查分类和人身危险性评估、监狱按戒备等级分类、完善假释制度、合理调控罪犯的动机和需求等内容.

  • 标签: 累进处遏制 调查分类 减刑 假释
  • 简介:中国台湾地区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制定少年事件处理法,历经多次修改。至1997年强化保护教育精神,实行保护处分与刑事处分的双轨模式。中国大陆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综合治理方针和双向保护原则,刑法以主体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为依据,对犯罪少年采用不同的方式。中国大陆构建犯罪少年体系应当强化保护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理念,制定统一少年法,建立多方参与的保护处分体系,完善宽严适中的少年刑事处分体系。

  • 标签: 犯罪少年 少年法 保护处分 刑事处分
  • 简介:校园性侵案件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保护好学生的性权利,社会工作必须面对性侵带来的各种问题。构建应对校园性侵的有效社会工作模式,必须以学生和教师为主线,以舒缓心理压力、加强自我愈合能力和重返社会为维度,综合运用个案、家庭、小组、社区等多种社会工作专业手法才能达到目的。

  • 标签: 校园性侵 学校社会工作 危机干预 处遇模式
  • 简介:刑法学研究中,"注意义务"是"过失犯罪"内核,在注意义务的限制甚至排除理论中,"信赖原则"在交通及相关领域以其独特的时代气息和实践价值,在大陆法系的德日刑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代中国应借鉴国外立法和司法之经验,正确理解信赖原则的内涵,适时、适度引入信赖原则作为交通过失犯罪认定中的限制原则,并科学厘清适用之界限。

  • 标签: 信赖原则 可容许的危险 危险分配 功利主义
  • 简介:我国精神病人的救济制度面临着相关法律不够完善、强制医疗行政化色彩浓重和事后救济途径匮乏等问题。在比较和分析域外有关精神病人遇救济制度以及联合国《保护精神病患者和改善精神保健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应当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方面来完善我国精神病人的救济制度,即确立精神病人的自主委托权、完善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确立精神病人的司法介入程序、尊重精神病患者人权、引入精神疾病的复查机制。

  • 标签: 精神病人处遇 强制医疗 自主委托 司法救济
  • 简介:<正>19世纪后半期兴起的教育刑论认为,犯罪既非犯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也非天生所固有的,而是不良社会环境的产物。国家不应惩罚作为社会环境牺牲品的犯罪人,而应用刑罚来教育改善他们,使其尽快回归社会。刑罚的目的是矫正、教育、改造犯罪人,以保卫社会。这一理论不无可商榷之处,随后的实践中也确实为融报应、威慑、教育为一体的一体论所取代。但是,其中矫正罪犯的思想一直是现代各国刑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当今世界范围的刑罚改革浪潮中,矫正刑独领风骚。在制度建设上,社区矫正、开放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开放式不仅是刑罚理论的制度化设计,其中渗透的对罪犯的人权保障思想更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借鉴。

  • 标签: 刑罚理论 正刑 社区矫正制度 监狱学 用刑罚 归假制度
  • 简介:<正>一、引言在欧美各国对社会复归行刑持强烈怀疑态度以后,日本仍坚持一贯的社会复归理念,这正是日本受刑人的特色所在。但制定于1908年,到2006年为止一直通行的《日本监狱法》,在对拘禁受刑人的目的和受刑人的原则缺乏规定的情况下就完成了立法,这一点实在令人惊异。这次新法规定,"受刑人,应根据受刑人的资质及所处环境,以促使受刑人自我反省、唤起其重新做人的积极性、培养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目标而实施"(第30条)。从此日本的社会复归行刑具有了法律上的基础,并将越来越稳固。

  • 标签: 受刑人 复归社会 少年院 自我反省 《监狱法》 行刑社会化
  • 简介:开放式制度使得犯罪人在接受国家强制力改造的同时,因为开放式就是要将犯罪人投入到正常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改造,与其说是社会环境对于开放式制度的保障

  • 标签: 中国监狱 借鉴意义 制度中国
  • 简介:面临此高度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测性的风险社会,导致现行刑事政策朝向“管理”、“监控”、“隔离”的趋势,而这样的发展趋势,充分表现在台湾地区近年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律修正上。1994年至1999年,有关台湾地区对性侵害加害人之立法,建立起相当特殊之刑前鉴定治疗、狱中治疗辅导及刑后小区治疗辅导制度。2005年相关性罪犯法律修正上,即为加害人建立全面强制治疗辅导制度、小区监控制度以及登记及查阅制度,特别是正式引进科技设备监控于台湾性侵害再犯预防上,充分表现后现代社会工具化纪律的特征。2011年之修法,将刑后强制治疗溯及既往,使性侵累犯不再成为社会的潜在威胁。惟这样的修正,难免有侵害人权之虞,亟待持续研谋改善,以资适法并争议弭。

  • 标签: 风险社会 犯罪恐惧感 性侵害 刑后强制治疗
  • 简介:精神病被告人天生具有刑罚不适性,其本身也属于精神病控制下的无能为力者。因此,不仅需要在刑罚上予以适当的优待,如果确实需要对精神病犯罪人予以强制医疗,也应符合保护其最大利益之原则,应坚持在保卫社会的前提下,给予他们以社会化的强制医疗,这是对精神病犯罪人人道、科学遏的要求,也是对精神病犯罪人进行社会矫正的有效路径。

  • 标签: 行刑社会化 精神病犯罪人 处遇
  • 简介:近年来未成年犯得到了提高和改善,但司法实践中保障未成年犯诉讼权益方面的制度规定没有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为了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权,改善和提高未成年犯的待遇,建议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建立健全保障未成年犯合法权益的工作机制,完善立法。

  • 标签: 未成年犯 犯罪处遇 情况调查
  • 简介:进入21世纪,日本积极推进司法制度改革,修改《监狱法》并更名为《刑事设施及被收容者法》,收容趋于人道,权利救济也更加完善。日本在设施内矫正处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以适应司法制度改革的需要。

  • 标签: 日本司法制度 设施内矫正 矫正处遇 PFI刑务所 处遇流程
  • 简介:以我国近20年来发生的18起精神病人重大刑事案件为例的研究发现,精神病人程序呈现出重惩罚而疏于治疗、重案件事实而轻精神状态、重控方意见而轻辩护意见的特点。总体上,程序是一维而非多元,实践运作体现出社会防御与人权保障价值的双重失效。这既有程序内刑事诉讼制度本身缺陷的影响,也有程序外政治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双重挤压及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原因。在明确社会防御与精神病人权益保障相结合的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程序内织密刑事司法网与程序外编牢社会救助安全网,有助于改造我国精神病人程序。

  • 标签: 重大刑事案件 精神病鉴定 强制医疗 刑事司法网 社会救助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