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一些研究者对巴金的抗美援创作给予了否定或较低评价,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巴金的抗美援创作质量并不低。巴金当时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中体验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是带着塑造新时代新英雄形象的使命进行体验生活和文艺创作的。无论是在报告文学还是在短篇小说,巴金在反映新生活、塑造人民英雄形象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巴金关于抗美援的报告文学作品具有突出的艺术特点:忠实于"真"的原则;重在揭示灵魂,突出英雄品质;具有浓郁抒情性,赋予作品强大的感染力。

  • 标签: 巴金 抗美援朝 报告文学 新英雄 中国人民志愿军
  • 简介:一些研究者对巴金的抗美援创作给予了否定或较低评价,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巴金的抗美援创作质量并不低。巴金当时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中体验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是带着塑造新时代新英雄形象的使命进行体验生活和文艺创作的。巴金关于抗美援的小说在艺术上亦有着可贵的尝试和收获:将故事置于立体多维的空间中,展开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容纳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塑造了一系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新人形象;进行真和崇高统一的新的审美追求。创作小说《三同志》的失败,不足以颠倾巴金抗美援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三同志》失败的基本原因在于巴金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生活还不够。

  • 标签: 巴金 抗美援朝 小说 新英雄 《三同志》
  • 简介:《孝经集注述疏》是近代岭南著名经学家、教育家简亮晚年的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其经义该恰、折衷汉宋古今文精华,疏解由浅入深,且在学术思想、疏解经文等方面都有其显著的特色。全书贯穿着简氏从辨伪存真、正本清源到品评旧说、推陈出新再到褒扬元典、务明经术的思想脉络,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 标签: 简朝亮 孝经集注述疏 思想脉络 特色 影响
  • 简介:文章以六时期的湖州为观察视域,从藏书史的角度,通过对六时期相关史料的爬梳、整理,于雪泥鸿爪间,辨析、发掘作为湖州文化之脉的藏书文化的初起、形成历程。认为,湖州藏书之初盛,当在六之时,其中标志性的史事,便是沈约的藏书活动。就私家藏书传统肇造、发育的意义育之,沈约的藏书实践“开浙江收聚之先声”,意义重大。

  • 标签: 六朝 湖州 藏书
  • 简介:1887年,简亮前往香港。翌年,简亮作出绝意科举的决定,成为一生的转折点。同时,不少简亮门人先后移居香港,从事教育事业,传承简亮学说。至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图书馆保存了简亮相当完整的学术编著。

  • 标签: 简朝亮 香港 《读书堂集》 《简朝亮年谱》
  • 简介:《读书堂集》中“诗”有六卷,大部分是简亮自青年游学时期至八十岁晚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记录.是研究简亮思想性格的最真实、全面、直接的素材。作为恪从儒道的传统文人。其诗歌鲜明体现出孔子所提出的“兴观群怨”的创作目的和价值,可视作了解近代岭南风貌的一扇窗子。本文通过评析其诗歌,爬疏出诗人主要的思想性格,并试图从中窥探近代岭南乡村风貌之一斑。

  • 标签: 简朝亮 诗歌 思想性格 近代岭南
  • 简介:王安石的政论文以犀利精辟,直击宋朝内忧外患见称。《本百年无事劄子》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夕写下的文章,他在文中谈到了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的种种弊端,并主持了变法运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这篇政论文可视为王安石变法的先声,而且文章"拗折凌厉",体现出王安石独特的写作风格,在后世流传甚广,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标签: 本朝百年无事劄子 王安石变法 新旧党争
  • 简介:清代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抄了七部,分别收藏于文渊阁(皇宫大内)、文溯阁(沈阳)、文源阁(圆明园)、文津阁(原藏热河,后移至北京,今藏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文汇阁(扬州)、文宗阁(镇江)、文澜阁(杭州)。今完整无缺的,只有文渊阁本(简称渊本,藏台北)、文津阁本(简称津本)、文溯阁本。文澜阁本有很多散失,经后人抄补配齐。

  • 标签: 《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 校勘 国家图书馆 圆明园 北京
  • 简介:张潮是清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刻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其遗风给后世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而其《虞初新志》在出版编辑界的影响力更为学界所关注。但是作为一位在诸多方面均有建树的作家,现代研究者对其关注显然不够。对张潮及其小品文的成就进行简单探讨,希望能对张潮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张潮 生平 交游 小品文
  • 简介:《秋思》是一篇象征意味深长的"寓言".白先勇运用象征和隐喻、意识流写作技巧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小说超越了具体的故事情节,超越台湾,成为人类命运的寓言,揭示了人类自身和历史衰败灭亡的必然的悲剧命运以及对这种悲剧的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 标签: 象征 隐喻 意识流 命运 悲剧 寓言
  • 简介:五代“变家为国”的频繁发生。引起了宋初帝王对如何让家国稳定长久的传承下去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为此进行了重大的战略改革。本文通过宋初在振兴文化文学方面的诸多措施,试图勾勒出一个不同于历代的宋代文教走向轨迹,并且说明它形成的深刻原因。

  • 标签: 宋初 变家为国 崇文 读书 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