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戏曲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传授技艺的形式是“家班”。这种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称作“教坊”。设置的目的,是封建帝王为自己的享乐。明代始有招收贫寒子弟做一种有计划的训练的科班。但当时最为盛行的培养演员的形式,是边教戏边演出的“家班”。至清家班更为盛行,科班出现较早的当为嘉庆间的嵩祝班,以后有三庆班、小荣椿班、金奎班等。晚清,一些王爷、太监为消遣他们寂寞无聊的岁月,多曾办过科班。中国戏曲的演出团体,最早出现的是一种艺人自家组成的班社,在各城镇乡村中巡回演出。宋元时期已十分发达。清代由于地方戏的勃兴,“自集成班”的演出剧团,几乎遍地皆是。至晚清,戏曲的行当、脸谱、服装、道具都已十分完善。演出已注意刻画人物,演员的表演技艺已日趋精湛。观众也随之由茶园里的消遣听戏,而转变为到剧场里欣赏戏曲艺术。

  • 标签: 中国戏曲 家班 科班 演出 剧团
  • 简介: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话剧演出创作的中国导演,我成长并服务于这片具有悠久戏曲演出和欣赏传统的土地。我探寻着近百种地方戏曲的丰富性,无数次赞叹中国本土的多样戏曲文化和久远的戏曲历史,以及深厚的戏曲美学。我对戏曲的丰富表达手段心向往之,却常常不得其门而入。

  • 标签: 中国戏曲 话剧演出 导演 得失 排演 戏曲演出
  • 简介:2016年7月13日-1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张家口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张家口市文联承办的“前海学派与中国戏曲——郭汉城先生对中国戏曲的贡献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五会议室隆重举行。

  • 标签: 中国戏曲 学术研讨会 郭汉城 学派 中国艺术研究院 纪要
  • 简介:中国戏曲与西方话剧的美学思想不同。西方话剧追求的是表现生活的真实,认为真实就是美;中国戏曲是要表现生活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西方话剧要表现生活的真实,把舞台当成故事的发生地,大幕一拉开,舞台上的时间、地点就已经固定了;中国戏曲把舞台当成是表演场地,演员可以通过连续的上下场改变舞台的时间、环境,景物也要演员表演。西方话剧多是截取生活的几个横断面组合在一起表现一个思想,其中有的段落是采取回述的方式向观众交代;中国戏曲则多是采取从头至尾讲故事的方法描写人物,表现主题。中国戏曲是一种歌舞相结合的艺术,其中穿插有虚拟表演、程式动作、技艺表演,演员需要经过系统训练方能登台演出;西方话剧的表演多是模拟生活动作,追求的是表现生活的真实。

  • 标签: 中国戏曲 西方话剧 比较研究
  • 简介:敬爱的中国戏曲:你好。虽然收不到你的回信,但我还是想表达我的一些感受。你是中华大地上的传统戏剧形式,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表演艺术,早在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就已萌芽,可谓博大精深。我们当然是不可能完全学懂你了。但我们最近学习了一种"戏曲操",完美地将你带入了体育课堂!其中的动作,甚至配乐,都融入了你的一些元素。

  • 标签: 戏曲 中国 表演艺术 原始社会 戏剧 文学
  • 简介:美国学者让·莫里根《琵琶记》英译本整体上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肯定,被认为是“翻译中国戏剧作品的典范”。本文从深度翻译和副文本理论视角探讨莫译《琵琶记》是如何通过译文前、译文中、译文后的大量副文本以及异化翻译策略向目的语读者有效地传达原文本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南戏独特的艺术形式,并讨论其对中国戏曲“走出去”的启示。

  • 标签: 南戏 《琵琶记》 深度翻译 副文本 文化传递 启示
  • 简介: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技术史研究的跨学科交流,全面认识技术、文明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构建新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专业委员会、生物学史专业委员会、

  • 标签: 科学技术史 中国 专业委员会 论坛 工业遗产 跨学科交流
  • 简介:李玫《中国民间小戏史论》有三个主要特色。第一,文献分疏中自动呈现民间小戏史。第二,考镜源流,弄清每一个经典小戏作品的演变脉络。第三,论述精当,卓见迭出。从研究方法看,李玫重视实证研究,总是把术语放到文献中,放到具体语境中分疏,毫不含糊。从现代学术进程看,李玫将"非文人创作"作为重要标准取舍民间小戏,无论从研究视野上看还是从著述的态度上看,都意味着她真正进入了戏曲文学研究的"小传统",为真正的"非文人创作"的民间文学写入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充分的研究成果。

  • 标签: 民间小戏 戏曲史 小传统
  • 简介:阐明福建电影传播史研究的基本构想,论述福建电影传播史的五个演变时期及福建电影传播史的一些特点,提出以传播力为研究福建电影传播史的主导线索,这种以传播力为中心的研究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福建电影的繁荣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其它地方电影史和地方电影传播史的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 标签: 福建电影 地方电影 电影传播史 电影传播力
  • 简介:中国古典舞经过60年的发展,已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1954年中国古典舞教研组在北京舞蹈学校正式成立,由此开启了从戏曲入手创建中国古典舞的艰辛历程。此后,中国古典舞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戏曲的探索与挖掘从未中断。本文从教学和创作两个方面探讨了21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舞工作者通过对传统戏曲的继承与提炼而发展中国古典舞的种种努力。中国古典舞的戏曲再寻,不仅仅是对作为学科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一种补充,也是对作为舞台作品的中国古典舞创作的一种丰富。

  • 标签: 中国古典舞 古典戏曲 身韵
  • 简介:书商与文人是古代戏曲小说文本传播的两大主体。书商以“射利”为传播目的,其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推销”意味,如精刻图像、名家评点和降低书价等等。书商传播策略注重文本之“外”,文人传播策略则以文本之“内”为中心,如提升俗文学地位的尊体意识,阐发文本的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传播策略对认识古代戏曲小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戏曲 小说 文本 传播策略
  • 简介:月亮挂在空中,衬着漆黑的夜空。锣鼓声打破了这种寂静,让老街变得热闹了。老街有许多古玩店、打铁店、手工面馆等,但最引人注意的还是老剧院。离开演还有十分钟,走进大门,'咚咚锵锵'的声音穿过一面面墙,隐隐约约钻进我的耳朵。人们三五成群,说说笑笑,陆续走进剧院。走进剧院的门.

  • 标签: 面旗子
  • 简介:人物是叙事文学作品中的核心要素,人物形象的呈现是文学叙事的主要目的之一。同时,人物作为事件的行为主体,其形象特征又与情节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可见人物形象在叙事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戏曲作为一种叙事文学,同时又是场上艺术,在场上表演中,观众通过人物的形象来感知故事,故人物的形象更为重要。那么古典戏曲中人物的形象有何特征?古代剧作家及剧论家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何追求?对这些问题的阐发不仅对理解和研究古典戏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当代戏剧创作及戏剧批评均有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

  • 标签: 戏曲人物 形象论 中国古典 人物形象 文学叙事 叙事艺术
  • 简介:山西是戏曲大省,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称,戏曲文化生态至今遗产丰富,有56个活态剧种。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的戏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发展,推出了一批戏曲精品力作,涌现了一批戏曲表演艺术家和戏曲优秀人才,其中有四十多人获得梅花奖,充分表明山西戏曲事业的蓬勃发展。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是自1951年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以后,第二次从国家层面对戏曲

  • 标签:
  • 简介:夏写时先生在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批评时,曾做出一个论断:“批评落后于创作,这虽然不是规律,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①其实,何止是在古代,当下的戏曲批评同样滞后于戏曲实践。如今,当戏曲艺术正艰难地走出低谷,创作活力被逐渐激发,演出市场呈现复苏迹象时,戏曲批评依然无法令人满意,能够从理论高度对戏曲艺术进行精深把握的批评并不多见,因而就对观众缺乏足够的公信力,对艺术家的创作也难以产生参考价值。戏曲界纷纷为批评的“失语”而痛心疾首。

  • 标签: 戏曲批评 戏曲化 戏曲艺术 演出市场 参考价值 “失语”
  • 简介: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报刊传媒的崛起与繁荣,对文化艺术传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时的戏曲期刊既是人们接触、了解戏曲的途径和工具,也是发表、宣扬观点主张的重要阵地。戏曲期刊的存在,构建了一个精神活动的“空间”,它既与城市生活、商品经济、个人娱乐的物质空间相连,又统摄了语言、话语、文本等言说方式,掌控了知识的产生。戏曲期刊凭借自身的“空间性”,不可避免地参与了戏曲批评的生成环节,使其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 标签: 清末民国时期 戏曲批评 期刊 报刊传媒 艺术传播 精神活动
  • 简介:"立主脑"是李渔戏曲编剧理论的一个重要论点,然而提出此观点的五百余字的文章,却历来备受争议,许多学者在理解上也都存在着诸多分歧。本文从对这些理解的分歧进行梳理出发,并试图寻求解决的方式;中国戏曲有着"剧"与"曲"两条不同传统的发展脉络,由"曲"和"剧"论构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编剧理论的体系;中国古典文论有它特定的思维逻辑和表述方式,戏曲编剧理论是古典文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待中国古典戏曲编剧理论时更需要把握住这种思维方式;以李渔"立主脑"作为切入点,探微中国古典戏曲编剧理论的思维方式,旨在更接近古人的思想境界,领会古人"立言之本意"。

  • 标签: 李渔 “立主脑” 戏曲编剧 理论思维
  • 简介:人物:刘大妈五十多岁,石门村村民。山凤女,二十五,大妈女儿。羊生男,二十七,山凤男朋友。[当代,赣西,某山区农村,石门山下。(幕内合唱)石门高耸入云天,千山万壑迭相连。自古山穷人不识,而今风光俏无边。[大幕在音乐声中徐徐拉开。[天幕背景:湛蓝的天空下,'石门山'高耸矗立,山下数栋农舍依山傍水,屋前屋后青山如画。

  • 标签: 见面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