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最本质的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必须坚持价值主体的人民性,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价值评价的人民性,始终站稳人民群众的阶级立场;坚持价值目标的人民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马克思主义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人民性
  • 简介:大众化时的大学,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人格,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学生担当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担当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和责任意识,等等。

  • 标签: 大众化 理想人格 科学精神 学习社会
  • 简介:西方文论的中国是文论"他国化"规律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文化严重西化甚至"失语"的危机时刻,如何利用"他国化"的规律,实现西方文论中国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论的重要任务。借鉴王国维、钱钟书等前辈以中融西、激发文论新质的宝贵经验,当下西方文论中国的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清晰地认识中西文论的异质性;根据需要将西方文论与中国当下的文学实践相结合;文化过滤和创造性误读;以我为主对西方文论加以创造性地吸收。

  • 标签: 西方文论 中国化 路径选择
  • 简介:坚持时代精神,科学地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的集中体现。它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其一,善于提出一系列问题范畴。比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在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时,一是提出“基本问题”,即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和党的建设问题;二是提出“大问题”,即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任务。其二,坚持知行统一的实践原则。

  • 标签: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时代精神 问题意识 时代课题 回答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 简介: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米德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喻文化时、并喻文化时和后喻文化时。随着网络时代的悄然降临,我国社会进入了后喻文化时。在后喻文化时,传统的教师权威遭到消解,而教师权威的消解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有极大的消极影响。教师权威的现代重建是我们当前新课改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 标签: 后喻文化 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的现代重建
  • 简介:在人们心里,博物馆代表着悠久、深刻、崇高和神秘,意味着未知的广阔领域,曾几何时,当电视、互联网轰炸大众视听时,我们忽然惊觉博物馆的种类正变得丰富起来,越来越多的收藏和展示以突破常规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风筝、茶叶、彩灯、粮票、扑克等,博物馆的形象亲切平易起来。在新变化的触动和启发下,一向充当被动欣赏者的参观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博物馆和自身的关系,思考博物馆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或许,正是从这些变化和反思之中,我们能体察到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生动、深刻和深入的变迁。

  • 标签: 中国 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 类型 市场经济 文化传播
  • 简介:受传统文化积极入世和现当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双重影响。人们接受外来现实主义时改变了它严谨、理性的科学精神,透露出浓烈的功利气息。这种风气给文学创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 标签: 现实主义 功利性 中国化
  • 简介:黄道十二宫是从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一种星象形式,经印度传入中国主要依靠的是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在称谓、图像、塑像上都有着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在塑像上又有着其特定的排列问题,还有待解决。

  • 标签: 黄道十二宫 排列 称谓 图案 中国化
  • 简介:保安处分制度中国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客观要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保安处分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借鉴国外保安处分制度研究成果和立法经验,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立法应该包括总则和分则两部分。总则包括保安处分的种类、适用的前提条件、适用原则、程序性规定等;分则应规定各种具体措施,列于总则之后。

  • 标签: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保安处分 立法
  • 简介: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西方文化的问题,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大家知道,原来有学者曾经宣布过历史的终点,所谓的历史的终点就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后者将成为我们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世界在这里终止。今天,世界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把以福山为代表的“历史的终点”观念也终结了,我们可以重新寻找出路,可以重新思考世界文化到底怎么走。

  • 标签: 中国文化 西方化 中国化 全球经济危机 核心价值观 世界文化
  • 简介:本研究以信息化时为大背景,研究高校英语教师课堂角色,旨在更新其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其个人素质和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推动我国的国际化进程。研究发现,信息化时下高校英语教师除具备传统教学环境中的教师角色之外,还应该是复合信息获取者、多元知识传授者、学术前沿传道者、学生科研引路者和创新人才培养者。

  • 标签: 信息化时代 高校英语教师 课堂角色
  • 简介:在当今西方多元文化社会,进行道德教育要解决的前提性问题是:是否存在为不同的文化群体所普遍共享的道德价值观?针对这个问题,道德教育理论家从不同理论立场出发,提出了三条不同的解决路径:相对主义的路径、普遍主义的路径与试图超越此二者的二元对立的路径。这三种不同路径对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为探索如何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中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许多教训、经验与启发。而在当前,如何引导青少年学会在多元的世界里寻求普遍价值,从而获得共同和谐生存的道德智慧,正日渐成为多元文化社会中道德教育的趋势。

  • 标签: 多元文化 道德共识 道德教育 路径
  • 简介: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开放性、世界性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得以可能的“初始条件”。中国的社会变迁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得以可能的“客观原因”。作为能够改造世界的批判的、革命的理论学说以及被压迫者追求现实解放的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契合了人们要求急需重建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取向与深层文化心态,迅即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潮。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理论研究者的“理性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何以可能的“主观动因”。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朝向 马克思主义者 初始条件 理论品格 社会变迁
  • 简介:“通识教育中国”是一段艰难的历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理论因素和技术因素是影响通识教育的四个主要方面。以比较教育的视角来观察中美大学的通识课程实践,我们可以防止类似于邯郸学步的错误,正确地认识中美两国大学的差异,从而指导我国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 标签: 通识教育中国化 文化因素 制度因素 理论因素 技术因素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基本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为过程,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关键。是否结合或结合得好不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对结合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结合论"的由来。马克思主义中国"结合论"有三个维度: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结合论"关乎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来源、路径等根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结合论"的不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深化的具体体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结合论 中国实践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
  • 简介: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它成为引领各项事业前进的目标与方向,它成为凝聚亿万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中国梦思想被广泛接受有其内在的理论根源。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角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科学性是广泛接受中国梦思想的内在根据、其时代性是广泛接受中国梦思想的外在前提、其发展性是广泛接受中国梦思想的实践基础等三个基本观点,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帮助,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思想启迪。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梦 接受
  • 简介:整体性视角是理解和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维度,随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系统深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学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系统研究尚付阙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贵清教授最近出版的新著《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凝聚了作者多年系统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成果和心得,从整体性角度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框架、概括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提炼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指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揭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内在联系,填补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专门著作的学术空白,为从学理和学术层面为进一步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 理论价值
  • 简介: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进程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也蓬勃发展,成果丰硕。为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原则,同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的整体性视野,并以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为主导话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置于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背景之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整体性视野 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