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卵睾型发育异常属于罕见的染色体性别异常疾病,MRI相比B超显示内生殖器位置、形态及发育情况更具优势,对诊断及判断患者畸形类型意义重大。本文结合一例卵睾型发育异常患者探讨MRI在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临床诊治能力。

  • 标签: 卵睾型性发育异常 真两性畸形 MRI
  • 简介:摘要:以市售阳离子淀粉为原料,以过硫酸铵 (NH4)2S2O8作为引发剂,分别加入苯乙烯磺酸钠( SSS)和丙烯酸( AA)、甲基丙烯磺酸钠( SMAS)和丙烯酸( AA)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制备出改性淀粉 CSSAS和 CSMAS。将其作为分散剂用于某煤制浆,探讨改性淀粉分散剂对水煤浆制浆性能的影响。 CSSAS分散剂的最佳用量为 0.4%,制浆质量分数为 65%,表观黏度为 837mPa·s, 7d析水率为 4.7%, CSSAS在某煤表面的饱和吸附量为 2.36mg/g; CSMAS分散剂的最佳用量为 0.4%,制浆质量分数为 65%,表观黏度为 910mPa·s, 7d析水率为 5.2%, CSMAS在某煤表面的饱和吸附量为 2.25mg/g。改性淀粉中的阳离子与某煤表面的负电荷可以很好地吸附,提供更多吸附位点,在煤表面的吸附较为理想。结合某煤的结构特点及分散特性,分析了吸附模型和吸附作用机理。

  • 标签: 改性淀粉,水煤浆,分散剂,流变特性,吸附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霉素B相关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期间应用霉素B且用药前后肝功能检查结果记录完整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进行肝损伤分型与诊断,计算霉素B致肝损伤发生率,并将患者按年龄(≤45、>45岁),入院前3个月内有无肝损伤/肝病史,所用霉素B剂型(非脂质体、脂质体)、最大日剂量(<30、≥30 mg)、最大日剂量/体重(<0.5、≥0.5 mg/kg),是否阶梯加量用药、疗程(≤21、>21 d)、累积剂量(<600、≥600 mg)、累积剂量/体重(<10、≥10 mg/kg),是否联用保肝药物,以及是否联用其他有肝毒性的药物,各分为2组,分别比较上述11项临床特征不同的2组患者应用霉素B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霉素B致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前者效应值为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后者效应值为标准化回归系数及其95%CI和R2值。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42例,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13~92岁;体重(65.0±12.3)kg。42例患者中,>45岁者26例;既往有肝损伤/肝病史者15例;应用霉素B者30例,应用霉素B脂质体者10例,2种剂型均应用者2例;霉素B最大日剂量<30 mg、最大日剂量/体重<0.5 mg/kg者25例,≥30 mg、≥0.5 mg/kg者17例;阶梯加量用药者28例,初始剂量即为最大日剂量者14例;累积剂量<600 mg、累积剂量/体重<10 mg/kg者24例,≥600 mg、≥10 mg/kg者18例;联用保肝药物者29例;联用其他有肝毒性的药物者33例。应用霉素B后,42例患者TBil、ALT水平均高于用药前(P=0.019;P=0.017),诊断为霉素B相关肝损伤者7例,肝损伤发生率为16.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前3个月内肝损伤/肝病史是用药后γ-GT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29,95%CI:1.037~3.970,P=0.03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霉素B最大日剂量≥30 mg、累积剂量≥600 mg是用药后TBil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0.59,95%CI:0.28~0.90,P=0.001;标准化回归系数:1.61,95%CI:0.14~3.07,P=0.033;R2=0.524),入院前3个月内肝损伤/肝病史是用药后ALP和γ-G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0.85,95%CI:0.25~1.45,P=0.006,R2=0.205;标准化系数:0.89,95%CI:0.29~1.50,P=0.005,R2=0.206)。结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霉素B致肝损伤的发生率为16.7%。霉素B最大日剂量≥30 mg、累积剂量≥600 mg是用药后TBil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前3个月内肝损伤/肝病史是用药后ALP和γ-G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两性霉素B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应用霉素B二天加量疗法的安全和有效。方法本研究为单臂、单中心、开放标签的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1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抗隐球菌诱导治疗方案选择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霉素B用法为第1天首次剂量为1 mg,静脉滴注,观察2 h,若能耐受则给予0.3 mg/kg霉素B;第2天起霉素B的剂量为0.7 mg/(kg·d)。评估患者霉素B输液相关不良反应,霉素B剂量累积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脑脊液2周和4周的培养阳性率,以及患者2周和10周的生存情况。结果11例患者年龄为(39.2±8.6)岁,其中男10例,女1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7(11,94)/μL。完成2周和4周霉素B疗程的患者分别有10例和9例。无一例患者出现霉素B输液相关不良反应。霉素B治疗期间(最长统计至使用霉素B后4周),1例患者出现3级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1例为4级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2例患者出现3级血红蛋白下降,最低值均为82 g/L,这2例患者均同时使用更昔洛韦抗巨细胞病毒治疗。1例患者出现4级肝功能损伤,丙氨酸转氨酶最高为403 U/L,总胆红素最高为130.5 μmol/L;2例患者出现3级肾功能损伤;1例患者出现3级低钾血症,血钾最低为2.49 mmol/L。启动霉素B治疗2周后脑脊液隐球菌培养均为阴性。1例患者放弃治疗,后失访(按死亡病例处理),其余10例患者在启动霉素B二天加量疗法后第2和10周均存活。结论霉素B二天加量疗法应用于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时,霉素B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罕见,但仍需要密切监测剂量累积相关不良反应。该疗法抗真菌疗效较好,绝大多数患者可完成4周霉素B疗程。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脑膜炎,隐球菌性 两性霉素B 快速加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霉素 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艾滋病伴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方法:选择 2018 年 6 月 ~2020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70 例艾滋病伴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5 例,对照组采用 霉素 B联合氟康唑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霉素 B联合氟胞嘧啶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隐球菌转阴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症状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隐球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 艾滋病伴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采用 霉素 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隐球菌转阴率,效果显著,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两性霉素 B 氟胞嘧啶 艾滋病 隐球菌脑膜炎 疗效
  • 简介:摘要1例30岁男性,表现为间断发热和咳嗽,胸部CT显示为右肺下叶结节状病灶伴空洞,经皮肺穿刺活检可见曲霉菌丝。应用伏立康唑治疗1年效果不佳。既往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3年。遂在虚拟支气管镜导航下经支气管镜于右肺下叶基底段8a亚段局部灌注霉素B,每月1次,共3次。治疗后复查胸部CT显示病变逐渐缩小为纤维硬结灶,随访时无复发。

  • 标签: 两性霉素B 侵袭性肺曲霉病 虚拟支气管镜导航 支气管镜下灌注
  • 简介:摘要:“舔狗”一词最早于2016年出现在网络贴吧并于网络媒体中广泛传播,逐渐渗入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这些由网络传播蔓延开来的污名,反映的不仅是简单的情感表达或发泄,更是对当代中国青年思想与文化的一种折射,亦或是一种潜在的趋势与预测。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研究的方法,欲探究在交往中部分追求者被污名化为“舔狗”的社会原因以促进关系良好发展。本文将主要从泛污名化、群体舆论、刻板印象等五个角度进行社会原因分析并作出进一步的讨论与思考。

  • 标签: “舔狗” 污名化 泛污名化 网络媒体
  • 简介:摘要:肌肉浸润膀胱癌( MIBC)是一种分子多样性疾病,临床结果不一。目前已经提出了几种分子分类,但是它们的亚型集的多样阻碍了它们的临床应用。现在 MIBC分子亚型上已达成国际共识,以调和发布分类方案。我们使用了来自 16个已公开数据集和另外个队列的 1750个 MIBC 转录组谱,并且对六个独立的 MIBC分类系统进行了基于网络的分析,以识别出一系列共有的分子类别与生存关联评估使用的多变量 Cox模型。我们报告了在 MIBC分子亚型上达成共识的国际努力的结果。我们确定了一组共有的六个分子类别:管腔乳头( 24%),管腔未指定( 8%),管腔不稳定( 15%),基质丰富( 15%),鳞状( 35%)和神经内分泌像( 3%)。这些共识类别在潜在的致癌机制,免疫和基质细胞的浸润以及组织学和临床特征方面有所不同。我们提供了一个单样本分类器,该分类器为肿瘤样本的转录组分配了共识类别标签。这项工作的局限性是回顾临床数据收集以及缺乏有关患者治疗的完整信息。

  • 标签: 共识 分子分类学 肌肉浸润性膀胱癌 转录组分类器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由烧创伤、休克、感染等引发的危重症之一。脓毒症患者在各种病理生理机制下容易出现血管通透增高,导致组织液体积聚,血管内液体不足,引起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因素、介质参与调控脓毒症血管通透,有望成为临床治疗脓毒症的靶点。本文就近年研究脓毒症中血管通透性相关的分子中意义较大的一些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1-磷酸鞘氨醇、肝素结合蛋白、Slit2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脓毒症 毛细血管通透性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9年2月-2019年10月时期内诊疗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共42例,随机划分为参照组(21例)和实验组(21例)。参照组使用普通肝素治疗,实验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患者总有效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参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实验组为95.24%,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实验组血流速度变化明显优于参照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模式不仅可提高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还可改善血流速度,可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总有效率 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生物学高度异质的肿瘤,基于遗传学特点对其区分亚型有助于临床危险度分层并指导精准治疗。近年来,DLBCL的分子分型已由原来单纯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起源细胞(COO)分型逐渐过渡到COO分型与侧重于驱动遗传学异常(包括基因突变、易位及拷贝数改变等)检测的基因分型相结合的阶段。二者结合的分型方法,或许能更好地解释肿瘤的生物学异质与治疗反应差别。上述分型理论,可能还有待更多的实践加以验证和补充。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MV)是外科患者手术全麻期间及重症患者常用的呼吸支持方法。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MV是一把"双刃剑",其本身也可作为一种损伤因素诱发或加重肺损伤,即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ILI)。目前有关VILI发生机制的研究已从传统的气压伤、容积伤和肺不张转变为生物伤。尤其应当注意的是,MV不仅可引起肺自身损伤,还可诱发肺外远隔器官损伤。本文就目前关于VILI生物伤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更新对VILI分子机制的认识,为防治VILI及远隔器官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分子机制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适于平滑肌细胞附着生长的聚乳酸-共-聚乙醇酸(PLGA)修饰的细菌纤维素材料。方法不同比例PLGA修饰的细菌纤维素材料分为5组:单纯PLGA材料(50P组);经PLGA修饰的细菌纤维素材料组则包括聚乳酸(PLA) ∶聚乙醇酸(PGA)=50 ∶50的50PB组、PLA ∶PGA=75 ∶25的75PB组和PLA ∶PGA=90 ∶10的90PB组;单纯细菌纤维素为空白对照组。将平滑肌细胞接种于不同组别的材料上培养7 d,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并用荧光染色计数活/死细胞,CCK8法测定材料上的细胞增殖情况并绘制增殖曲线。不同材料上细胞数量及增殖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比较用SNK检验。结果接种后第3天的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均能在各组材料上成功附着并生长,但75PB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生长形态较差。活/死细胞染色结果显示,平滑肌细胞可以在各组材料中均匀的分布以及生长,活细胞计数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54,P>0.05)。细胞生长曲线检测显示,接种后3 d及5 d,平滑肌细胞在各组材料上的增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d F=1.672,P>0.05; 5 d F=1.19,P>0.05);接种后7 d, 50PB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优于90PB组及75PB组(F=13.328,P<0.01)。结论PLA/PGA比例为50 ∶50的PLGA修饰细菌纤维素后的材料细胞相容更优,可以成为用于组织修复的生物材料。

  • 标签: 纤维素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肌细胞,平滑肌 生物相容性材料
  • 作者: 张天宇 寇玉辉 张殿英 姜保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与神经再生研究所 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与神经再生研究所 100044;北京大学滨海医院骨科,天津 300450
  • 简介:摘要创伤异位骨化为创伤后骨外成骨。不同的损伤因素常诱导多种前体细胞参与这一过程。多种细胞因子如骨形态发生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α、炎症、纤维蛋白沉积等会影响这一过程。异位骨化的形成常导致患肢功能受限及疼痛,而预防与治疗异位骨化又常带来骨不愈合并伴随高复发率。何种治疗方法能够在抑制异位骨化形成的同时,又不影响骨折愈合成为目前临床医师所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探究异位骨化的形成机制并从中寻找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笔者对参与创伤异位骨化形成的细胞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对影响异位骨化形成的因素有更多了解,为新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 标签: 骨化,异位性 肌炎,骨化性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缺氧诱导因子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和低分子肝素联用治疗慢性肺源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肺源心脏病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纳洛酮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纳洛酮 低分子肝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西妥昔单抗是治疗转移结直肠癌(mCRC)重要的分子靶向药物,可增加化疗疗效并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是部分患者对该类药物存在不敏感或耐药现象,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揭示。随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研究的深入,KRAS、BRAF、PTEN、PIK3CA等基因的改变以及微小RNA(miRNA)的多态逐渐被证实与西妥昔单抗耐药相关,最新的研究亦表明Wnt信号通路及其负调控因子RNF43可能与西妥昔单抗耐药相关。总结mCRC西妥昔单抗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可为后续寻找治疗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生物学 抗药性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结核胸膜炎(Tuberculous pleurisy,TP)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在结核病高发地区。然而,由于胸腔积液中缺乏细菌的特性,使得传统的涂片和培养法敏感性很低,而胸膜活检存在一定风险。因此,TP诊断具有挑战。由于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寻找快速、准确和有效的新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就TP的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结核,胸膜 结核性胸膜炎 诊断 分子技术 生化免疫学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38分子介导烧伤小鼠缺血缺氧心肌损伤的机制。方法随机选取8周龄CD38-/-雄性小鼠和野生型(WT)雄性C57BL/6J小鼠各20只构建烧伤模型,动物实验分为WT对照组、CD38-/-对照组、WT烧伤组、CD38-/-烧伤组各10只,烧伤24 h后取材进行实验。利用出生1 d的小鼠乳鼠培养原代心肌细胞构建细胞缺血缺氧模型。细胞实验分为WT常氧组、CD38-/-常氧组、CD38-/-+Ad-CD38常氧组、WT缺血缺氧组、CD38-/-缺血缺氧组、CD38-/-+Ad-CD38缺血缺氧组。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及细胞活性明确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损伤程度;电镜检测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免疫印迹检测心肌细胞中CD38蛋白及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活性氧(MitoSOX)水平;凋亡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小动物超声仪检测小鼠心功能。结果(1)动物实验:WT烧伤组CD3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WT对照组(P<0.001),CD38-/-烧伤组心功能明显优于WT烧伤组[射血分数:(84.70±2.31)%比(76.10±2.96)%;短轴缩短率:(48.90±5.00)%比(38.10±2.80)%](均P<0.001)。(2)细胞实验:WT缺血缺氧组CD38表达水平高于WT常氧组(P<0.05);CD38-/-缺血缺氧组LDH释放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率、MitoSOX水平均显著低于WT缺血缺氧组和CD38-/-+Ad-CD38缺血缺氧组[(11.2±3.0)%比(18.2±3.4)%和(17.6±4.0)%、(13.0±2.8)%比(23.1±4.9)%和(23.3±6.0)%、(162±11)%比(228±18)%和(220±18)%](均P<0.001),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细胞色素C也有相似结果(均P<0.001);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上述组(0.355±0.043比0.280±0.051和0.291±0.024)(均P<0.05)。电镜结果显示CD38-/-缺血缺氧组心肌细胞内线粒体结构优于WT缺血缺氧组及CD38-/-+Ad-CD38缺血缺氧组。结论心肌细胞内高表达的CD38分子促进线粒体凋亡因子释放,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介导烧伤小鼠缺血缺氧心肌损伤。

  • 标签: 烧伤 抗原,CD38 心肌缺血 线粒体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