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构建血清白蛋白(hSA)与小鼠清酸蛋白(mWAP)调控序列的杂合基因座。方法与结果:在pBR322载体上连入预先无痕连接的3对同源臂,利用基于Red同源重组系统的缺口修复(gap-repair)技术,分别对8kb的mWAP基因座3′调控区、16kb的hSA基因组编码序列及13kb的mWAP基因座5′调控区进行连续3次基因抓捕,最终将全长37kb的蛋白杂合基因座构入pBR322载体;通过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序列测定验证,确定mWAP基因座中的编码序列被精确地置换为hSA的基因组编码序列。结论:构建了整合有mWAP-hSA杂合基因座的pBR322载体,为研究杂合基因座在乳腺中的表达效果及置换型基因座表达的可行性提供了数据。

  • 标签: 小鼠乳清酸蛋白 人血清白蛋白 缺口修复 细菌人工染色体
  • 简介:描述了菇属的2个新种:高山毛脚菇Lactariusalpinihirtipes和假脆菇L.pseudofragilis。该2种生于中国西南亚高山带的针叶林和栎林下,其盖表皮为菌丝球囊型,孢子具网纹。高山毛脚菇与原初描述自中国的毛脚菇L.hirtipes为姊妹种。假脆菇以暗褐色的子实体近似于北美的L.fragilis和欧洲的L.serifluus及L.subumbonatus。文中提供了该2新种的外观和显微特征描述及与相近种的形态对比和ITS序列。

  • 标签: 外生菌根菌 盖表皮 莲座细胞群 红菇科 分类学
  •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价1%卢立康唑膏治疗足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阳性药物对照研究,将入选患者按照试验设计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外用1%卢立康唑膏,每日1次,共2周,对照组外用1%特比萘芬膏,每日1次,共2周。开始用药后第2周评价临床和真菌学疗效。结果86例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3例,最后59例患者进入疗效分析。用药2周时,卢立康唑组、特比萘芬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6.97%和96.15%(P〉0.05),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1.82%和80.77%(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卢立康唑膏外用治疗足癣安全有效。

  • 标签: 卢立康唑 特比萘芬 足癣 临床方案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酮康唑(ketoconazole)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广泛的药理学作用。除了抗真菌作用外,还具有抗细菌、抗炎、抗皮脂分泌和抗角质细胞增殖特性,使得2%酮康唑膏可应用于多种适应证,如皮肤癣菌病、皮肤念珠菌病和马拉色菌相关疾病等。

  • 标签: 2%酮康唑乳膏 药效学 药代动力学 临床应用
  • 简介:利用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重组蛋白是一项极具潜力和开发价值的生物技术,但成功的例子并不多,主要是由于蛋白的表达调控机制还未完全阐明,构建的表达载体不足以克服位置效应的影响,使得外源基因的表达难以预期。目前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的热点是对蛋白表达调控元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构建基于酵母人工染色体、细菌人工染色体的经过修饰的蛋白基因座载体。简要综述了蛋白表达调控元件和表达载体的研究进展。

  • 标签: 乳腺生物反应器 乳蛋白 调控元件 表达载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以突切迹和翼钩为基点的侧颅底分区新方法。方法:在突切迹后缘、翼钩、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颧根四个结构间相互连线,区分侧颅底并测量连线的长度。结果: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结构的关系密切,切迹后缘与翼钩连线和正中线将侧颅底分成内、外侧两个大的三角区,每个区再分成前后两个三角区共四个三角区,即腭和颞下三角、咽三角、关节和听三角、血管神经三角,其中血管神经三角的三边长度左右侧分别为(74.52±5.47)mm和(74.66±5.41)mm、(59.77±3.84)mm和(59.67±3.56)mm、(42.23±3.11)mm和(42.48±2.60)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侧颅底分区方法,且血管神经三角的区域划分更为科学,为临床侧颅底手术入路和定位提供了解剖学参考。

  • 标签: 乳突切迹 翼钩 侧颅底 分区
  • 简介:目的评价1%氟曲马唑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非劣效临床试验,每天1次外用,疗程4周。结果主要疗效4周时的总有效率氟曲马唑组为71.43%,联苯苄唑组为64.81%(P=0.190)。在6周时(停药后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71.60%(P=0.018);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6.16%和77.50%(P=0.045);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43%和91.58%(P=0.504)。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氟曲马唑组2.44%,联苯苄唑组2.46%(P=1.000),主要表现为用药局部皮肤刺激。结论1%氟曲马唑膏治疗足癣有效安全,4周时总疗效非劣效于1%联苯苄唑膏,但在6周时总疗效优于1%联苯苄唑膏,主要体现在真菌学疗效方面。

  • 标签: 氟曲马唑 联苯苄唑 足癣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观察萘替芬酮康唑膏治疗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疗程、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复发情况。方法对有典型临床特征及真菌镜检阳性的30例患儿给予萘替芬酮康唑膏外用,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1周,第2-3周改为每晚搽药1次。如患部潮湿或糜烂者,先用生理盐水湿敷1-3d,患部清洁、干燥后使用萘替芬酮康唑膏。结果用药后第1周随诊,30例中21例痊愈,综合痊愈率70.0%,7例显效,综合显效率23.3%,综合有效率93.3%。用药后第2周随诊,30例中28例治愈,综合痊愈率93.3%,2例显效,综合显效率6.7%,综合有效率100%。用药后第3周随诊,30例均治愈,综合痊愈率100%。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痊愈者停药2周随诊未见复发。结论萘替芬酮康唑膏是治疗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较较理想的外用药。

  • 标签: 萘替芬 酮康唑 皮肤念珠菌病 婴幼儿
  • 简介:目的探索来源于的表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为其进一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或临床应用奠定前期研究基础。方法取3~9岁健康儿童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经分离酶处理分离真表皮,再将表皮以胰蛋白酶消化为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有血清培养基DMEM和无血清培养基K-SFM中进行细胞培养,观察表皮细胞生长融合情况及克隆形成率。结果表皮细胞在DMEM和K-SFM培养液中均能融合成片,但在K-SFM中的融合成片时间明显短于在DMEM中所需时间;在K-SFM中2周时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在DMEM中的克隆形成率。结论两步酶法分离表皮细胞接种于K-SFM中培养,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表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 标签: 表皮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技术 血清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