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若有可能,凡事能够求不求人,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可惜,这个可以有应该有,但还真没有。能力时代,当然要讲究个人的独立自主能力。不过,相对于“求”,“求人”还是重要得多。

  • 标签: 个人 人生态度 人生哲理 人生观
  • 简介:羡慕或许是人的一种天性吧。就像我家的“小调皮”,自己有很多的玩具车,可还是望着别人的玩具车羡慕不已。别人的皮球,别人的水枪,反正,别人的总是最好的。

  • 标签: 随笔 杂文 杂谈 阅读知识
  • 简介:杨简认为"易本占筮之书",而"易"本质上为一,"易"所言万事万物及其变化、以及变化之道均是通而为"一",从彻底的方面而言乾坤之道也为一,这涉及到一多关系问题;而卦爻辞在于"明人之道心",并以"人之本心或道心"来界定"",性形不二,道心本质上就是道自身。故"易者,也"另一深层表达是"人心即道"和"天人本一",其核心是以易为、以心释易,蕴含着心物关系问题。他以"意"作为区分道心和人心的标准,善恶之分与心意关系有内在性关联。笃信孔子的毋意论,杨简提出了与《大学》诚意论不同的以"不起意"为主旨的工夫论路径。

  • 标签: 杨简 《己易》 道心
  • 简介:<正>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人既是群体(类),又是自我(个体)。当人的存在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时,群(群体)(自我)关系便成为一个不能不正视的问题。儒家是最早对群关系作自觉思考的学派之一,从先秦开始,群之辨便已展开于儒学的演进过程之中。儒家注重群体原则,但同样在某种意义上确认个体(自我)的价值,二者错综交融,使儒家的价值体系呈现颇为复杂的形态。本文着重从分析孔孟荀的原始儒学入手,对儒家的群之辨及其理论意蕴作一检视。

  • 标签: 孔子 群己关系 儒家 群体原则 自我完善 价值体系
  • 简介: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是一以贯之的。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其价值导向的精神实质,一是成人成圣的心性之学,而非功名利禄的事功之学,旨在强调一种道德价值而非功利价值;二是对人的自我完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的弘扬,是对人不受外在的功名利禄所役的独立精神和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三是对为学的正确学风的倡导,对功利的、虚浮的不良学风的贬抑。其现代意义体现为:第一,对于当代社会生活提升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克服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思潮过于膨胀的偏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第二,对于引导民众注重修德成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提升民族精神气质有积极作用。第三,对于端正学风教风,克服学术与教育中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偏颇和不良社会风气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儒家 为己之学 精神实质 道德价值 主体性 学风
  • 简介:者,即是令心专注于一境。《六门教授习定论》中云:“于所缘处令心善住,名之为。由不散乱,不动摇故。”之种类甚多,然不出世间和出世间二大范畴。又“由习定故,能获世间诸福及以殊胜圆满之果(解脱或成佛)。”且利益他人,也教令修定。“欲利益一切有情,令习世及出世,速能舍离诸烦恼故。”可见,不管自利或利他,都以修定为要,所以修道者对习定应予以高度重视。本文试对世间与出世之区别,二者各别之修习以及由世间到出世之转变作粗浅探讨。

  • 标签: 大正藏 诸法无我 作意 欲界 奢摩他 无分别
  • 简介:关于《庄子》一书,迄今为止,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研究路径。其一为分段注释,其二为系统的解释。第一种方式主要流行于清代以前,第二种方式主要流行于民国以后。前一种方式往往失于支离,后一种方式则常常失于空疏。《虚已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一书则力图找到一种居中的路径:其主旨是按照作者自己先行确立的解释框架给予《庄子》一书以一系统的哲学解释,但是同时又力图将这种解释建立在对文本的全面、系统、严谨的解释和分析基础之上。为此,作者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即:打破《庄子》原书的形式,将其中的所有相关的段落重新排列于作者的解释系统中的相关的部分,并在这样的系统中给其以相应的注释和解释。

  • 标签: 《庄子》 哲学研究 解释系统 哲学解释 解释框架 写作方式
  • 简介:<正>宋代金文著作中曾著录过一件公壶,系公为其女叔姜所作媵器。清代山东境内出土过王妇孟姜匜,也是国为其女嫁给周王时所作媵器,这个姜姓国和文献中的姜姓纪国是否一国,近代曾有争论。1969年烟台上夼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侯鼎和华父鼎,器与器共存于一墓的事实结束了已往的争论,证明、纪()确系一国。1974等莱阳一座墓葬中再次出土纪国铜器侯壶。烟台市博物馆收藏一件纪侯钟,与清代寿光出土者铭文有别,传

  • 标签: 胶东地区 左传 王献唐 出土 金文 山东半岛
  • 简介:苏轼有一首词《凤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笔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

  • 标签: 随笔 杂文 杂谈 阅读知识
  • 简介:<正>“无友不如者”一语,出自《论语·学而》(《子罕》重出,不论),历来的解释,大意多是“不要和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商聚德同志提出异议,并做了新的解释((见《〈论语〉辩疑二则》,《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认为“如”是似、类、均之意。“不如者”即与自己志趣不一致的人,不同道的人。“无友不如者”就是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历来的那种解释,确如商同志之所指,漏洞百出,难满人意。但如商同志的新解,却也觉得还存在难

  • 标签: 孔子研究 论语 辨疑 子路 言忠信 交朋友
  • 简介: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现在的人们,实实在在早已忘记"正心修身"这个做人的根本.当今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问题的青年,问题的学生,校园的暴力,青少年的犯罪以及由此衍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究其根源:我们丢弃了文化教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基本精神,我们已将国家民族的根本文化忘掉,已将古圣先贤的伦理道德抛弃,由此而导致的种种恶果,自然也就成为事所必至、理有固然的程度!

  • 标签: 儿童读经教育 中国 道德教育 人文修养
  • 简介: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群之辩"只是近代的产物.由于试图在"天理"的框架内安放个人或个性,前近代思想家至多只是赋予""以有限的独立性.以龚自珍为发端的价值观变革以"天"与"人"的分离为前提,从张扬以往被压抑的个人和个性开始;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关系重组导致了新的群体意识的产生.围绕着社会、政治伦理展开的价值观争论,曾经出现过种种不同的观点.尽管有过个性解放的高潮,但近代思想家大多更倾向于群平衡、甚至群和谐的理想.只是并没有发现有效地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在"群之辩"方面的价值观变革并未终结.

  • 标签: 近代思想 天理 政治伦理 有限 个人 理想
  • 简介:孟子不认同墨子和杨朱学派的学说,是因为他认为杨墨的学说是建立在算计利害得失的基础上的。孟子要从心性中找到一种新的关于群关系的思考方向。这一思考方向的基础是人人都有"四端",发展"四端"就可以真正达成"贵",并超越"小体"的局限,从而可以在"贵"的同时达到"利天下"的结果。

  • 标签: 杨朱 墨子 四端 群己
  • 简介:2月20~22日在葡萄牙中部莱里亚市举行,由葡萄牙汉学会与莱里亚理工学院教育和社会科学高等学校共同主办,主题为“传统与现代”。来自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法国、德国、巴西、新加坡、比利时、意大利、俄罗斯、英国和中国等国家的20多名汉学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 标签: 葡萄牙 国际汉学 论坛 高等学校 社会科学 理工学院
  • 简介:光佛信仰在闽台地区具有广泛影响,有人将其宗教性质定为摩尼教绪遗或摩尼教师僧,本文通过详赡的考证,驳斥了光佛信仰属摩尼教的说法,论定定光法师是兼修密教的云门宗禅僧,流行在闽台客家地区的光佛信仰属于带有浓厚密教色彩的民俗佛教。

  • 标签: 定光法师 定光佛信仰 摩尼教 禅密兼修 民俗佛教
  • 简介:正月十二,当许多人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中时,圣洲已从上海的家中回到寺院,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生活。除了每天推送寺院的各类活动外,圣洲还要抽出时间管理佛经编校团队,雕刻佛像,参与寺院重修,为师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生活,圣洲坚持了近3年。

  • 标签: 慈恩寺 居士 义工 时间管理 寺院 生活
  • 简介:矛盾着的双方在一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重要原理。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同一的、是相互转化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当做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当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哲学笔记》第111

  • 标签: “左”的错误 内在根据 《自然辩证法》 违背客观规律 七十二变 一切从实际出发
  • 简介:刘保有教友,现年64岁,四川省平武县枕流乡罗沟大队的农民。89年腊月,明媚的阳光,把山林红叶、小桥溪流渲染得颇有诗情画意。刘保有老人格外高兴,因为,他种的果树丰收了。他把水果亲自背进城里卖了八百多元,旋即存入信用社,准备买电视机,好让辛勤劳动的老伴和儿媳过好文娱生活。七口之家在他的带领下,苦尽甜来,日子越过越美好。腊月初三这天,他背了三十几个鸡蛋,兴冲冲地进城办点过年货,一边走一边想着:今年应感谢天主的大恩,因为我们全家老小,生活得非常幸福,祈主降福,使明年生活得更好。想着想着不觉已到桥头。突然听到桥上有十几个人在那里大声叫嚷,有的说:上河流进漩塘的是个小孩,仰着脸手还在动;有的说:也许是个死娃子,伏着未动。虽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 标签: 苦尽甜来 七口之家 爱人如己 平武县 背兜 降福
  • 简介:清末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天大冤案,当时震动朝野,沸沸扬扬。此后由于灵岩樵子黄南丁氏所著小说的敷演,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戏曲剧目的演出,而广为人知。前几年由于以此为题材的电视剧的热播,更使这一奇案几乎家喻户晓,陶慧敏饰演的小白菜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形象。但人们熟知的往往只是小白菜的前半生,尤其是与案情及其昭雪有关的一段。至于她此后长达半个世纪多的后半生,一般人则知之甚少了。

  • 标签: “小白菜” 慧定尼 清朝 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