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人类肉体是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天然的思维功能是一种“认知机制”,它是由遗传母体直接通过“遗传”途径所赋予的。除此之外,人类还通过遗传途径直接获取了包括“本能知识”(即无条件反射)等肉体思维,以此作为新生个体启动生命体的必要手段。人类的思维基本可以分为肉体思维、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类,而人体最为信赖的是肉体思维,其次是意象思维,最后才是以逻辑理性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为中西学界一直强调的逻辑理性思维其实具有天然的缺陷,其对于人类的重要反而不及肉体思维与意象思维。

  • 标签: 思维 肉体思维 先天说 遗传 信度
  • 简介:本研究以高兴、愤怒和中性面孔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探讨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及生理基础,即从电生理的角度,探讨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是反映了注意的快速定向还是注意的解脱困难,亦或是既有快速注意定向又伴随注意的解脱困难。行为数据发现,高低自尊个体在有效提示下的反应显著快于无效提示条件。脑电数据发现,无效提示条件下,愤怒面孔后的靶子比高兴和中性面孔后的靶子在自尊个体中诱发了更大的P1和更小的N1波幅,有效提示下无显著差异;高自尊个体在N1和P1波幅上无显著结果。晚期P300成分上,无效提示比有效提示诱发了更正的波幅,未发现自尊相关的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自尊个体对评价威胁信息(愤怒)的注意偏向是对威胁信息(愤怒)的注意解脱困难。

  • 标签: 自尊 注意偏向 注意定向 注意解脱 ERP
  • 简介:一、序章今年(2013年)2月,我造访了临济寺和中国佛教协会.彼时,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即日中临黄友好交流协会会长有马赖底上人,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所说的“佛教无国境”一语.我对这句话不甚感慨,并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所谓的“国境”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境(边境)”,但是,佛教当然跨越了这种“境(边境)”.我认为,这个“境”不仅仅适用于“国境”的“境”,它还适用于把我们卷入其中的所有的“境”(例如,自然环境、名为国家的环境、家庭环境、职场的环境、名为肉体的环境等).回归并立足于“无境”的原点,潜心致力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是佛教与禅的根本所在.

  • 标签: 临济禅师 佛陀教义 教义经集
  • 简介:“全民焦虑”也称集体焦虑,几乎充斥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已成为当今中国一个比较明显的时代标志。日前,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当下中国人为何焦虑?焦虑程度几何”做问卷调查,得出以下几项结论:一是,认为“全民焦虑”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病基本成共识;二是,当下中国人焦虑度比较高;三是,中国人的集体焦虑问题多,且焦虑面广;四是,公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焦虑程度远超对宏大命题的焦虑;五是,焦虑情绪是会相互传染的;六是,全民焦虑的最终破解需全社会参与,但公众更多期待政府能够积极作为。一、“沸腾心理”产生社会焦虑

  • 标签: 焦虑症 问诊 中国社会 问卷调查 焦虑程度 中国人
  • 简介: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自闭病因。尽管自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非常复杂,但是现有的研究表明,自闭的大部分原因在于遗传,也就是说,病根主要在基因上面。但是,现在也有不少研究发现,自闭与环境污染和孩子父母或祖父母的生活方式有关。这为人类认识自闭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 标签: 自闭症 生活环境 研究人员 生活方式 环境污染 人类认识
  • 简介:本案例中应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成功帮助一名大学生解决社交焦虑问题。在干预过程中寻找来访者社交焦虑形成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通过暗示学习让来访者在放松的过程中下学习新的关于社交情境的适应性行为及情绪反应。同时利用情感组织者技术调动来访者的积极情绪,在来访者运用已有情绪和思维思考问题之前先入为主,优先反应输入的情绪,并强化至现实社交情境中自动运行。

  • 标签: 社交焦虑条件性情绪反应 情感组织者 元认知策略
  • 简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兴起了对中国的传教热潮,有大批的传教士涌入中国大陆。有的传教士来华后往返于各大城市间,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仆人和随从前呼后拥,走上层传教路线;而有的传教士则不顾身家性命地奔赴中国最偏远、最落后、"混沌未开"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传教。在这一传教过程中,无论是在城市的传教士还是在山村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教士都同样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文化间碰撞和调适的问题。本文主要采取文化比较法,从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因素着手,分析了基督教与黔西北石门坎地区的大花苗文化在调适中的张力,以及双方在这一调适过程中留下的一些问题。最后,本文对石门坎大花苗的基督教信仰提出了质疑,认为基督教信仰在石门坎大花苗地区的潮起潮落现象,和已信仰基督教一百余年历史的石门坎大花苗至今仍处于极端"落后"的景况,除了诸多客观因素之外,与他们从自身的自卑文化出发去理解基督教本质信仰而形成的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因为,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其自身的文化形态是有密切关系的。

  • 标签: 文化区 基督教文化 苗文化 大城市 少数民族地区 威宁
  • 简介:探讨箱庭疗法对社交恐怖青少年心理治疗的有效和治疗过程。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一名患有社交恐怖的女性青少年进行14次箱庭治疗,结果发现:箱庭疗法能改善其交流焦虑和回避行为,缓解其在社交场合的情绪反应,促进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健康的人格发展。

  • 标签: 箱庭疗法 社交恐怖症 青少年心理治疗 个案研究
  • 简介:目的探索阳性强化法对疑病性神经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渐进式强化训练后出现的目标行为均进行不同级差的阳性刺激,予以强化。结果求助者从一个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人转变为一个能扶物基本完成生活自理的人。结论求助者的疑病性神经症状基本消除,阳性强化法对疑病性神经有显著疗效。

  • 标签: 阳性强化法 疑病性神经症
  • 简介: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塑造什么是信念和什么是理性之人的观念,因为我们相信的事情多于我完全知情的事情,而且,我们的认知不得不依赖于知识权威,特别是专家的观念,甚至依赖于权威链条。因此,存在着共同体知道的知识,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体的认知者知道的知识。

  • 标签: 信念 证据 专家-外行
  • 简介:对于悲剧的本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所谓的"过失说",近代黑格尔的"伦理冲突论"、叔本华的"意志原罪"、尼采的"酒神精神"说,都曾经盛极一时,还有的人对悲剧的必然从命运观和外在的偶然来解释,但这些都经不起具体悲剧作品的检验。本文在对所有上述观点质疑之后,从几部典型的悲剧作品出发,尝试将悲剧主角的行为分为被动的悲剧行为和主动的悲剧行为,从中归纳出悲剧的普遍规律,并指出,被动的悲剧行为在更高层次上被归结为主动的悲剧行为,悲剧必然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更不在于人自身的过失或弱点,而恰恰是人身上的有价值的东西由于人的自由意志而导致的自我毁灭,这种必然是一种最高级的必然即自由本身的必然。悲剧人物处在特定的"悲剧困境"中,由于执着于自己的意志而导致不幸的结局。本文最后澄清了对悲剧必然常见的几种误解,并探讨了各种悲剧学说对苦难意义的理解。

  • 标签: 悲剧理论 必然性 被动性和主动性 自由意志 悲剧行为
  • 简介:现实监控是来源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分析表明,现实监控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学习项目的比例、学习和测验阶段之间的干扰任务、被试的想象能力等均对现实监控存在一定的影响;②儿童的现实监控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老人的现实监控能力相对较低;③不同病人在现实监控中有不同的困难;④内部来源与外部来源提取激活的大脑区域不同,前额区在区分两类项目时的作用明显.今后应在整合研究结论、建立相应认知模型、构建前额区和顶区联合作用的神经网络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加强研究.

  • 标签: 现实性监控 来源记忆 项目记忆 想象 前额区
  • 简介:“唉,还有十天就要开学了……还有九天就开学……只有八天了……不到五天了……”小欣是一名即将升初二的女孩,可是临近暑假结束,她天天都这样数着日子唉声叹气,而且还开始乱发脾气,看着女儿这样,父母是又气又急。经咨询才知道,原来女儿得了开学综合

  • 标签: 开学恐惧症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 简介:利用亲社会视频游戏和IAT测验,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高中生内隐攻击认知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和攻击特质差异。结果表明:(1)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高中生内隐攻击认知的抑制效应显著;(2)游戏类型和性别对内隐攻击认知的交互作用显著,亲社会视频游戏更容易对女生的内隐攻击认知产生抑制效应;(3)攻击特质对高中生的内隐攻击认知的主效应显著,并且游戏类型和攻击特质对高中生内隐攻击认知的交互作用显著,亲社会视频游戏更容易对攻击特质学生产生抑制效应。由此可见,亲社会视频游戏能够有效抑制高中生的内隐攻击认知水平。

  • 标签: 亲社会性视频游戏 内隐攻击性认知 抑制效应 实验研究
  • 简介:精神消费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其实,精神消费价值早就广泛存在于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之中了。如何正确处理好正负两个向度的精神资源的转化,如何建构精神转化为消费资源的渠道,如何衡量和实现精神消费的价值是精神消费问题所面临的三大挑战。精神消费的生成与实现,主要取决于人类科技存在的水平与状态。科学不仅帮助人类逐步认识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构成,而且逐步实现了抽象精神的视像符号化存在,把越来越多的各类精神文化转化为了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资源,更好地延展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 标签: 精神消费 现实性 技术 转化
  • 简介:信息哲学的新近发展为人格同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的战车隐喻引入了一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一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一个整全和一致的统一体?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的自我学"中,通过对自我理论的两个分支(一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的个性化,另一个关注此种实体的认同)的描述,预设了一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的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的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一种调和的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一种自我的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一体三分的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一理论,在"作为自我之技术的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的。在"实现的逻辑"中,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的发现)概念的引入,支持了一种极为斯宾诺莎式的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的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的最终阶段。最后的"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改造自然界不能缺失道德考量,但道德考量又不能仅仅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为基本准则,必须另辟蹊径。改造自然界是人的存在方式,其本质是不断超越现有而指向未来,直面人的理想价值追求,因而其道德属性不在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实然,而在于其本身内在蕴含的超越现实的人之为人的应然。承认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道德本质是人存在本质和价值理想追求的呈现及证明,才能真正担保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与生态正当,既避免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负责任,又防止人们对自然界的滥用。

  • 标签: 改造自然界 实践 道德
  • 简介:一、哲学教育在当代中国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启动和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哲学再一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随后,“人道主义研究”、“异化”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萨特热”、“尼采热”,等等,都对人们的思想转变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人,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的行进速度了,哲学的影响力似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出现了成反比的现象。社会越是发展,人们似乎越是远离哲学。

  • 标签: 哲学教学 批判性思维 改革开放初期 培养 社会变革 “主体性”
  • 简介:在不同的学科和学术活动中包含着多重合理性,由此得出存在着多元现代的论点。接着,考察关于现代的替代概念;然后,通过对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尤其是19世纪挪威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分析,展示了有着深厚传统的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复杂而独特的历程。结论是,对不同的现代化进程的探讨必须奠基于具体的合理性概念。

  • 标签: 合理性 多元现代性 挪威 民众运动 精英
  • 简介:采用独立记得一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的意识。根据关系部分的描述与目标句是否存在逻辑冲突,创设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和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一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进行研究。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发现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都差异显著,表明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既影响有意识加工也影响无意识加工,该结果支持和完善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

  • 标签: 说明文 因果推理 文本表征 意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