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如果说肇始自一个世纪以前那场声势浩大“现象学运动”已经风光不再的话,那么这与其说是一个时代或原理之终结标志,不如说是作为一种“方法”或让·瓦尔所说“现象学风格”哲学遗产的确立。作为一种追求纯粹原初性和确定性基础思想努力,它早已悄悄地以各种不同、乃至矛盾要素和方式构成或激发了20世纪哲学主要内涵(无论是现象学,还是“反”现象学)。

  • 标签: 现象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 激进化 对话 20世纪 确定性
  • 简介:一核心价值观时代性、民族性与大众性之铨衡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飞速提升,当前对中国文化自觉塑造正逐步引起学术界与社会关注与重视,这是中国民族自信体现。文化是一个社会文明体现,它往往是一定民族、国家独特性展现,这种独特民族文化反映着民族发展变迁。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性 综合国力 民族自信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是为了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对内是为了凝聚社会共识和引领社会风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根源 实践意义
  • 简介:当代中国,文化多样化呈现出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互鉴基本态势。文化多样化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既面对不可忽视挑战,也面临许多难得机遇。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应当从民生保障改善、新闻媒体宣传、传统文化熏陶、大众自觉践行等方面着手,并建立相关机制体制,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常态化、制度化。

  • 标签: 文化 文化多样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化
  • 简介:文章以“集体主义—个体主义”这一基本文化差异维度为基础,围绕文化、基因和大脑之间关系,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研究显示当人类执行各种文化任务时,那些为人类生存提供有力帮助基因会被选择和保留下来;在自我表征,注意和知觉,决策、情绪和意向推断等心理状态或过程上“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文化差异都可追溯到脑功能差异。研究者先后提出社会脑假设、文化—基因协同进化论、神经—文化交互作用模型等理论来解释基因、文化与大脑交互作用现象。文章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文化差异 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基因 大脑
  • 简介:长期以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从经济维度阐述,几乎一切人类历史问题都试图从经济基础上加以说明,甚至包括共产主义这样根本性原则问题。但就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批判了单纯从财产关系(也即生产关系法律用语)来解释共产主义。海德格尔已经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深度理论,有时间箭头,比萨特存在主义等更深入本质。相比之下,葛兰西真正推动了这一问题深化,他明确指出,尽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历史经济主义有本质不同,但只要其仍然植根于经济基础,它就不可能是真正深刻,为此葛兰西将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到无比复杂文化维度,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哥白尼偏转"。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们这个当代在现代性批判中最有价值转变,这个转变正是从经济维度向文化维度转变。

  • 标签: 马克思 葛兰西 经济 文化
  • 简介: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物理主义与还原物理主义。一方面,非还原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一方面,还原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论某种回归。

  • 标签: 功能主义 物理主义 二元论 “中文屋”论证 图林机
  • 简介:在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前提下,针对马克思主义和各类艺术运动对资本主义和艺术关系问题,本文就两个基本立场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有批判前提是批判商品审美拜物教,而不是批判艺术审美拜物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审美拜物教 政治经济学批判
  • 简介:在《算术基础》中,弗雷格追溯了数学表达式之不变逻辑基础同时,清理了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心理主义。但心理主义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反而在蒯因那里得到复兴,而且蒯因还基于自然主义心理主义,否定了弗雷格对数学基础探寻。本文试图借由解读弗雷格和蒯因文本,展示数学哲学中基础主义与心理主义之争,并借由弗雷格文本对蒯因心理主义做出回应。

  • 标签: 基础主义 心理主义 分析性 整体论
  • 简介:针对本质模态主义解释,范恩发展了一个著名论证来反驳它。范恩试图证明,成为必然属性是成为本质属性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通过对范恩论证给出新分析,文章将表明,范恩反例都建立在"对象反身性"属性构造上,其论证贯穿着"同一性本质"和"识别性本质"混淆,从而其针对模态主义解释挑战是不成立

  • 标签: 范恩 本质 模态主义 对象反身性
  • 简介:“微时代”一词主要是指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高度碎片化为特征新型语境,它具名来自对当今时代特征积极把握与敏锐反应。近年来,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新技术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在经历深刻转型。从理论上讲,新技术已经使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信息获取,并可以与其他地面空间里个人进行信息置换。

  • 标签: 文化逻辑 文化精神 物质 身体 机器 信息获取
  • 简介:20世纪60—70年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发展面临着一些难以逾越理论困境,到了80年代,则受到第三波女性主义运动中新的话语挑战。21世纪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不断自我反思中发展。当前许多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都倡导'回到马克思主义'和'重估马克思主义价值',产生这些趋势前提是当代对马克思主义文本发掘和重新解读。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回归理论趋势、超越'二元论'困境和'建立在差异基础上联合'实践策略进行阐释,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21世纪新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父权制 二元论
  • 简介: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总结和长期社会主义实践,邓小平创立了较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要义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阶段论和社会主义道路论。它们分别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发展水平怎么样以及应该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探讨这些理论成果,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有助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伟大实践。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
  • 简介:转化人类主义主张通过运用基因修饰技术或生物机械工程等手段,使得人类能够超越生物性限制以实现个体增强——包括身体、智能和心理等能力增强,其思想前提包括个体身份非连续性、身体和心灵工具化和财产化、对完美身体追求等。通过阐明一种人格论的人本主义观点,即人是具身存在、是道德共同体中成员、是具有尊严存在,转化人类主义对人理解被证明是自相矛盾、非整体性、物理主义和脱离社会关系。关于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身体之于人格人关系上,存在着客观、规范性认识,转化人类主义观点与这种认识是相悖

  • 标签: 转化人类主义 人格论的人本主义 人格人
  • 简介: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道德现状,探讨高校德育工作如何从实际出发应对多元文化挑战,通过德育氛围营造和加强历史教育来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德育功能,以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让青年担当起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重任。

  • 标签: 多元文化 红色文化教育 历史教育 高校德育
  • 简介:任何文化都是"魂"与"体"统一。作为文化之"魂"精神文化价值要被人们认知和认同,必须经由文化之"体"传播。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化传播与文化创造同等重要。文化之"魂"必须通过文化创造才能生成,而文化要起到"育"人"化"人作用,则只有通过文化传播才能实现。

  • 标签: 文化传播 主流价值 传播体系 现代文化 精神文化价值 创造才能
  • 简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论述极其重要。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中,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出发,阐明了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基本思路论述和史论分析,实际上是一本中国版科学社会主义史论,必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主义发展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我所提倡统合效用主义究竟要统合些什么以及如何统合是应详细讨论两个问题。先建议以统合效用主义之六个奥义特色来检验伦理学有无被统合之可能,然后将伦理学依人本化程度之大小分为可能及无可能二大类。

  • 标签: 效用主义 统合效用主义 道义论 规则效用主义 人本化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重要理论资源。借鉴这一理论资源,不仅要对其理论独特风貌作整体把握,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理论进行典型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而言,这一理论资源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实践性与开放性,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而言,它也提供了新有益成果与积极启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