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1 个结果
  • 简介:2006石阡“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发展”研讨会于2006年11月29日至30日在石阡召开。此次会议是由贵州省侗学研究会、中共石阡县委、石阡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侗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杨序顺,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侗学会会长梁旺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文联主席、省侗学会常务副会长杨长槐,省民宗委主任、省侗学研究会顾问郝桂华,省政协机关党委书记刘明胜,铜仁地区行署副专员游明进以及石阡县四大班子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湖南以及我省黔东南、贵阳、黔南、铜仁等地的领导、专家、学者,石阡县有关部门和乡镇景点景区负责人,共80余人。会议分别由省侗学会副会长、省电大原党委书记吴起堂和贵州民族学院副院长、省侗学会副会长刘胜康主持。

  • 标签: 旅游发展 自然生态 民族文化 省人大常委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 原副主任
  • 简介:本文从陈景元美学思想中析出其自然审美观照理念,并以此为依据推演出陈景元以自然适度为美的审美原则,通过对陈景元自然审美思想的探究和解读,对其彰显的古老生态智慧和对当代的现实意义予以阐释。

  • 标签: 陈景元 道教 美学 自然审美 生态智慧
  • 简介:一、生态文明的内涵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文明,就其整体而言有华夏文明,局部有诸如黄河文明、半坡文明等。

  • 标签: 生态文明 自然和谐 社会发展程度 经济社会 华夏文明 黄河文明
  • 简介:生态雕塑是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全新观念,生态雕塑可以分为永久性生态材料雕塑、临时性生态材料雕塑两种形态,其中临时性生态材料雕塑是最具有生态性的雕塑形态。对其材料运用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生态雕塑材料的特性,进而在雕塑创作中更好地运用材料

  • 标签: 生态雕塑 材料 绿雕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的统治”的准确含义是指人依据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对自然界所进行的合理改造和利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独特贡献在于从消除社会原因的特定角度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所下的经典定义说明马克思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者,这一定义中的“物质变换”思想超越了人类统治自然界这一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视阈。当今时代,生态的正当权利和利益与环境问题同样值得强调和重视。

  • 标签: 自然 统治 劳动 人类中心主义
  • 简介:蒯因、麦蒂和叶峰的自然主义立场或者是太强了,从而与自然主义的基本原则相冲突;或者是太弱了,以至于像哥德尔这样的柏拉图主义者也可在这种意义上被称为自然主义者。这三种自然主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基础的研究进展,虽然它们都声称尊重科学实践是自然主义的第一原则。

  • 标签: 自然主义 柏拉图主义 数学基础 60年代 20世纪 科学实践
  • 简介:自然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往有一些看法或多或少将自然与历史看作不相干的事物,"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将自然与历史的关系置于人的感性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变革,使自然不断扬弃自身自在性,打上人类烙印,形成了"历史的自然";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形成人类历史的过程中,又无法离开自然基础和条件,历史就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是"自然的历史"。因此,自然与历史是密切相干的事物,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维度,而非两个过程。"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突出了实践的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实现了抽象自然观向感性自然观的转变;实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转变;实现了主客对立向主客同一的转变。

  • 标签: 自然 历史 感性活动 劳动
  • 简介:屋檐上的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最后把石头滴穿了;山沟沟里的水一点一点地汇聚,最后汇成了一条可以藏龙的深渊;沙漠里的风将沙粒一寸一寸往前挪,最后将整个沙丘几十公里、几百公里地往前搬。

  • 标签: 《自然与人》 中国 当代 散文 千夫指
  • 简介:<正>人的自然性问题,对人文科学来说,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在当代的某些人文科学理论中,有意无意地,或是回避这个问题,或是淡化这个问题。这样的回避或淡化,从感觉上说,似乎很能满足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自尊心;从理论上说,似乎也很符合现代理性的要求。但实际上,这样的回避或淡化,在人类的存在或发展方面,或多或少地对众多的人类个体的健全发展

  • 标签: 人的自然性 感性活动 自然存在物 哲学手稿 对象性 万物之灵
  • 简介:<正>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造化了万物,而且还造化了人这样有智慧的高级动物。人诞生于大自然中,当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也就要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因而人要研究人,就必定要研究大自然,只有从大自然处着手才能研究出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当然也包括人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周易》就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研究自然与人的杰出著作。《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下第二章中说得更明确了:“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 标签: 对立统一规律 周易 变化规律 自然规律 我国古代 六十四卦
  • 简介:人若能顺应自己的能力和体力,不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强出头,就能营造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展现自己理想中的自我。

  • 标签: 顺其自然 学会 理想 顺应
  • 简介:庄子关于"自然"之论,与他的人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庄子哲学里,"自然"是一种状态,一种人的存在状态,一种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情感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一种原初状态或不待造作的真实状态,也是一种真美状态。庄子讲"自然",是将"自然"与人的存在状态联系起来,是要让人明白人的本然,明白本来的生活到底如何。

  • 标签: 庄子 自然 状态
  • 简介:从“自然向人生成”的角度看,西方自然美观念的历史是人性演绎自然的历史。通过对西方自然美观念历史中神性自然、理式自然、魔性自然、机械自然、浪漫自然、存在自然六个主题的阐述和审视,指出理性、主体性原则的发展是西方自然美观念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人性的矛盾及其解决,决定了自然美观念形态的历史和未来。

  • 标签: 自然美 美观 西方 人性 演绎 概观
  • 简介:自然课程与梅洛-庞蒂对本体论突破所做的修正相符合,因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把对自然的追问深植于知觉现象学之后的思想运动中。在他看来,知觉现象学所通向的对语言表达的分析展现了意义作为建制(institution)的定义,梅洛一庞蒂将它理解为使表达自得(appropriationexpressive)的开放系列肇始的东西。正是这种建制理论使对被感知事物的分析转向自然反思的方向:被感知事物是区别于被制定的事物(l'institue)的自然事物。自然是“非构造的,非制定的”,因此是表达的源泉。本文认为以下四个命题可以用来概括自然哲学:(1)“全体并不比部分更不真实”;(2)存在一种否定的实在,因此在存在和虚无之间不存在二择一;(3)自然事件并不具有惟一的时空定域;(4)只有作为发生性的普遍性。

  • 标签: 知觉 表达 本体论 自然
  • 简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构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基点和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结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之一.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关联,揭示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质和社会主义与生态发展的兼容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尝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简介:阿多诺关于自然美的论述别具一格,但它在理论上的重要启迪并没有引起当代环境美学家的应有关注。本文力图通过回顾阿多诺关于自然美的论述,重新恢复他的有关思想的活力。对阿多诺关于自然美的思想的正确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理解当代环境美学的"自然全美"的主张,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主义艺术的本质。

  • 标签: 阿多诺 自然美 环境美学
  • 简介:道教之源出自道家,而道家的慈爱、尚善等思想为道教所继承,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慈爱天下”的道教义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企业要想获得长久发展,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增加就业、慈善捐助、参加公益活动等方面贡献企业的一份力量。

  • 标签: 道法自然 大爱 上善若水 社会责任 慈善捐助 公益活动
  • 简介: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生态是宇宙的深层意蕴,体现的是自然的玄妙与规律。生态心灵是设计师从观照自然中获得的澄明心境,这种清澄、深邃、广阔的心灵天地体现出生态的本真。生态设计是设计师以这种澄明的心境为基础,艺术地创造具有生态意象、意蕴与意趣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宽广深厚的生态心灵是生态设计的重要审美基础,但设计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之用"进一步让人敬畏、感受自然的伟大力量,在自然中使人接近至乐的精神境界,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态心灵要通过观照自然才能得以澄明,生态设计也要通过涵养,才能使心灵容纳意象;第二,生态心灵只有通过回归自然才能重得质朴,生态设计只有通达心灵才能饱含意蕴;第三,生态心灵只有通过体悟自然才能变得灵明,生态设计只有点亮心灵方能彰显意趣。总之,只有生态心灵,才能照亮生态设计之路。

  • 标签: 生态心灵 生态设计 自然 审美 和谐
  • 简介:在东西文化和思想的语境之下,非常自觉地抵制形而上学的胡适,由于以"自然"为宇宙和万物的存在及其何以如此的最后根据,他实际上又建立了一种形而上学──即"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同样,胡适以"自然"为中心来构建他的科学认知理性(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技术实践理性(改造和利用一切自然),以人的"自然"为中心来建立伦理和道德价值。这些又构成了胡适科学技术上的自然主义和伦理上的自然主义。

  • 标签: 胡适 自然主义 科学 技术 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