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教师运用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方法,帮助一名学生改正陋习,养成了优秀的行为习惯。通过代币法、榜样与示范法等相结合,帮助学生逐渐戒掉上课接话的坏习惯,重新建立新的行为习惯。

  • 标签: 代币法 强化 行为训练
  • 简介:本文以118名企业员工为被试.以自编实验材料和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权力距离对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当被试面对组织不公平情境时.倾向于实施反生产行为:组织不公平情境下,低权力距离组被试在反生产行为得分上显著高于高权力距离组个体,而在中性情境下,两组被试得分差异不显著,即权力距离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由于反生产行为的产生常与组织不公平相关.因此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反生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心理学角度帮助组织管理者制定减少反生产行为发生的措施。

  • 标签: 组织不公平 反生产行为 权力距离
  • 简介:通过实验探究危机情境下组织回应策略对员工的负性情绪和行为倾向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被试间设计。探讨公众舆论危机情境下组织回应策略(机会解释,威胁解释)对员工情绪和行为倾向的影响。实验二采用2×2的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管理惩戒危机情境下利益相关性(主相关,他相关)和组织回应策略类型对员工情绪和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威胁解释下被试的负性情绪更高;机会解释下的被试发生负性网络行为可能性高于威胁解释,但现实行为倾向水平均较低;员工利益主相关情境下,被试负性行为倾向更高,危机情境类型和组织回应策略类型交互作用显著。研究表明:机会解释对抑制员工的负性情绪更有效;威胁解释对抑制员工的负性网络行为倾向更有效;员工利益主相关的危机情境会使员工的负性情绪和负性行为水平更高。

  • 标签: 危机沟通 回应策 威胁解 机会解释.
  • 简介:网络欺负已成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共情是一种亲社会性的人格特质,它也可以有效地预测网络欺负。共情通过影响不同的网络欺负角色-网络欺负者、网络受欺负者和网络旁观者,影响着欺负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其中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发挥不同的作用。目前,关于共情影响不同网络欺负角色行为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和缺陷。未来研究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加强理论建构,进一步为网络欺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

  • 标签: 网络欺负者 网络受欺负者 网络旁观者 认知共情 情绪共情
  • 简介:运用自编的包括奉献帮助、爱心助人、分享合作、友善慷慨四个维度17个项目的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对750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利他行为倾向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女生利他行为倾向水平高于男生;县镇和农村学生利他行为倾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父母受教育水平是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之一。

  • 标签: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利他行为倾向 调查分析.
  • 简介:中学生自残行为具有模仿性和传播性,一旦发现,需要立即主动干预。心理教师或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对青少年自虐、自残与自杀等行为的前兆应有高度的警惕,发现情况立刻要上报学校,并展开疏导和教育。

  • 标签: 自残 中学生 辅导个案 生命教育
  • 简介:采用自编的会计专业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倾向投射测验,包括对自我的社会后果、对自己身体和物质利益的后果、对自己的心理后果和对他人的后果四种情境.考察后果形式、后果表述、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年级和性别、会计专业人员有无工作经历和资格认证水平与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给出不利后果和有利不利后果均给出两种后果形式在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倾向上差异不显著:会计专业人员在涉及对自我身体和物质利益后果以及对他人的后果上选择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者较多.其次是对自我社会方面的后果.最少的是对自己的心理后果:低年级男生从自己身体和物质利益的后果考虑倾向于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数高于女生,其他三个方面年级和性别差异不显著;会计从业人员从自己身体和物质利益后果以及他人后果考虑道德判断标准比在校生宽松.且不受会计资格认证水平的影响。

  • 标签: 会计专业人员 职业道德行为倾向 投射测验
  • 简介:生存论现象学通常将置身其中的活动视为一种基本的行为类型,但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思想或理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德雷福斯和罗丹—罗路的对话围绕受意识驱动的活动展开,所涉及的行为类型不同于置身其中的行为。通过重构德雷福斯和麦克道尔的论战可以发现,理性因素以某种方式上渗透进了置身其中的行为,而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亚行为类型。这些工作深化了有关人类具身行为与思想或理性之间关系的认识,拓展了行为现象学的论题域。

  • 标签: 德雷福斯 生存论现象学 行为 具身性
  • 简介:以547名4-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行为调查问卷、家庭富裕量表和青少年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探讨儿童网络行为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JLN网络信息获取行为能够正向预测语文成绩;(2)自我控制调节网络信息获取行为与语文成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儿童网络社交行为与语文成绩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自我控制中延迟满足的能力能够增强网络信息获取对语文成绩的促进作用.并且减缓网络社交行为对儿童的语文成绩的消极影响。

  • 标签: 人格 自我控制 网络行为 学业成绩
  • 简介:为探讨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并考察儿童气质的调节作用,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10名1~3年级儿童及其家长和老师,选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PSQ)、王宇中《婚姻主观感受量表》(MPS)和刘文、杨丽珠编制的《基于教师评定3~9岁儿童气质结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行为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且夫妻冲突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行为问题。儿童的活动性、反应性、专注性与儿童行为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且儿童专注性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儿童行为问题。儿童的专注性在父母婚姻质量和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之间调节效应显著,即儿童专注性越低,父母婚姻质量对于儿童行为问题的负效应越大。结论:专注性在父母婚姻质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 标签: 父母婚姻质量 儿童行为问题 儿童气质 1~3年级儿童
  • 简介: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而点赞作为网络人际之间的互动更是呈现了用户的个人调节与社会认同。本研究采用问卷的方法.对368名微信用户的点赞动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点赞行为有着不同的动机背景,这其中主要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动机在起推动作用。(2)这其中不同动机的人又有着不同的人格特质,具体而言,严谨性与外向性影响自我认同,而宜人性与开放性影响社交认同。

  • 标签: 人格特质 大五人格 微信朋友圈 点赞行为
  • 简介:以160个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由父亲和母亲分别报告自己感知的婚姻质量、教养能力感、青少年的亲社会和问题行为,以探讨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并检验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婚姻质量越好,青少年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越多,问题行为越少;(2)父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父亲报告的婚姻质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母亲的教养能力效能感在母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另外.母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母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边缘显著。

  • 标签: 婚姻质量 教养能力感 亲社会行为 问题行为 青少年
  • 简介:旨在考察《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心理测量学特征,了解我国农民工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情况,并与全国成年人常模进行比较。采用《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对来自于全国六大区域的不同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别的855名农民工有效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本次调查中《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各分量表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2)农民工样本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农民工的情绪性素质得分高于全国成年人常模,其他素质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4)农民工坚韧性素质得分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人际健康和情绪性素质得分存在显著年龄差异。自我概念、坚韧性素质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得分存在显著的职业差异。结论:《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适用于农民工群体;农民工情绪性素质优于全国常模。其他所测心理健康素质的负载量与全国常模处于同一水平。

  • 标签: 农民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素质
  • 简介:采用年龄认同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646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我国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老年人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的人数比例为55.7%,平均年轻4.07年。实际年龄和自评健康对老年人的年龄认同有显著影响。(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受教育水平、自评健康等变量后,年龄认同仍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表现在对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其生活满意度水平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综上,我国老年人年龄认同存在年轻化偏向。而且这种年轻化偏向程度越强.老年人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越少,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这意味着可以采取适当干预措施促使老年人保持年轻化的年龄认同.这可能将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 标签: 老年人 年龄认同 心理健康
  • 简介:目的:对膜拜成员进行自我和谐、人际信任与心身健康关系的研究,为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人际信任量表(ITS)和自评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63名膜拜成员和69名正常人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膜拜成员的自我和谐、人际信任以及健康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②相关分析显示膜拜成员自我和谐、人际信任与健康水平有显著正或负相关;③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膜拜成员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主要因素是自我和谐项目中的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以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④自我和谐及人际信任均对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膜拜成员低自我和谐和低人际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健康水平。

  • 标签: 膜拜成员 自我和谐人际信任健康水平
  • 简介:以374名农村青少年为被试,基于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的比较,探讨了个体行为自主决策、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亲子亲合与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能显著正向预测两类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负向预测其消极情绪。(2)对于非留守青少年,行为自主决策与母子亲合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行为自主决策仅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非留守男生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母子亲合则显著负向预测非留守女生的消极情绪;但是,这种性别差异不存在于留守青少年之中。(3)对于非留守青少年,母子亲合在其行为自主决策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低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高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关联。

  • 标签: 留守青少年 行为自主决策 亲子亲合 主观幸福感
  • 简介:为探讨违规和违法事件中,旁观者对不同社会身份行为者的责任归咎是否具有一致性,研究要求被试对三组不同身份匹配条件下(官员/普通人、富人/普通人以及官员/富人)的违规和违法行为进行责任归咎,结果发现,无论是对违规行为,还是对违法行为,人们对具有官员身份的行为者的责任归咎最为严苛,对具有富人身份的行为者的责任归咎其次,而对既非官员也非富人的普通人的责任归咎则相对宽容,因而责任归咎中具有明显的身份效应。

  • 标签: 违规/违法行为 责任归咎 身份效应
  • 简介:父母元情绪理念是指主要照顾者对于自己或子女的各种情绪所持的一套特定的情绪反应、认识、理解、评估及运用。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研究是当前家庭教养方式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父母元情绪理念是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从心理适应、情绪能力与社会适应行为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并详细阐述了父母元情绪理念的训练与干预方法。

  • 标签: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 简介:采用“中国成年人情绪性量表”“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中国成年人坚韧性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SCL-10”对559名农民工进行了测试,旨在考察农民工情绪性、坚韧性和弹性特质的负载情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农民工的积极情绪性特质和坚韧性特质的负载量显著高于全国成年人常模,而弹性特质负载量显著低于全国成年人常模;情绪性、坚韧性和弹性特质对于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对心理痛苦症状具有显著反向预测作用。

  • 标签: 农民工 情绪性 弹性 坚韧性 心理健康 预测作用
  • 简介: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目标体系、平台体系、预警体系、活动体系、档案体系等方面开展分级建设,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分级、平台多元、预警迅速、活动丰富、档案全面的立体建构,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学 立体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