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传统文学理论认为,象征是文学的本质特征,德则批判象征推崇寓言,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重视文学的寓言性,着重读出文本中符号和指涉意义之间的非一致性,这是德的寓言式阅读方法。德还从语言修辞角度阐明了言意之间的断裂,宣称了阅读的不可能性,即阅读是无终极的过程,这与语言的隐喻特征相关。文本语言和意识形态一样具有欺骗性,而且语言指定意识形态的模式,只要有语言,就有意识形态。所以,德的寓言理论把一切现象看作文本,以语言作为阅读的主符码进行寓言式阐释,试图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

  • 标签: 阅读 寓言 象征 修辞性 意识形态
  • 简介:18世纪初,英国神学家约瑟夫·巴特勒在反击自然神论者对《圣经》启示的质疑时,指出如果把自然神论者质疑《圣经》的方式用到对自然宗教的考察中,会发现自然宗教同样是令人怀疑的。因此,应当把《圣经》和自然界一起作为上帝的作品加以维护。一个世纪后,约翰·借用了巴特勒的论证方法,他在捍卫基督教传统时,指出如果把新教神学质疑基督教传统的方式引入对《圣经》的考察,就会发现《圣经》同样是可疑的,因此应当把传统和《圣经》都视为基督教权威的来源。巴特勒和不但在论证路径上极为相似,其后果也相似。二者的本意都是维护基督教信仰,但其结果却是,二者都被怀疑主义者所利用,成为他们攻击基督教的武器。这种耐人寻味的重演体现了近代基督教演变过程的复杂性。

  • 标签: 约翰·纽曼 巴特勒 牛津运动 自然神论
  • 简介:祷告是新约圣经所强调的重要信息之一。祷告的对象,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信徒或教牧人员的心胸和视野状况。祷告的内容往往决定着它的效果。今天,有些人认为祷告只有说方言才能得救;受洗不需要奉圣父和圣灵的名,只需要奉耶稣的名;教会传福音,只有通过乱蹦乱跳,让人感觉好像“癫狂了”的“敬拜赞美会”才有效果。

  • 标签: 祷告 保罗 学习 新约圣经 教牧人员 信徒
  • 简介:教会里的同工是什么关系?保罗说:是肢体的关系。保罗的这个比喻不是仅指教会内的同工应有的关系,而是指教会内所有的信徒应有的关系。但我们假若仔细看罗马书12章与哥林多前书12章,就会发现,保罗讲这个比喻的落脚点是讲同工的关系。保罗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 标签: 保罗 教会 基督教 信徒
  • 简介:物质世界,人们离不开金钱,无论是教会事奉,还是个人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金钱的支配,这是无须否认的。但是如何对待金钱,树立一个什么样的“金钱观”,却直接关乎着事奉的成功和失败。

  • 标签: 保罗 金钱观 物质世界 个人生活 教会 失败
  • 简介:你是否想过保罗书信受信教会的信徒是什么样的人?这些书信最早的读者是谁?他们的经济水平如何?他们靠什么生活?他们受过什么样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社会压力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与什么样的社会机构有联系?妇女与男人的处境有何不同?他们的家庭结构又是什么样的?

  • 标签: 保罗书信 教会 基督教 宗教信仰 宗教礼仪
  • 简介: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哲学家还是神学家,以及研究其它宗教的学者们,都承认一点,那就是良心是道德生活的绝对权威。因为良心体现出一个人在个人生活中、在公共关系中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对于基督徒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良心是统一宗教伦理生活中理论和实践的关键。一方面基督徒的良心要服从于上帝的律法和旨意,这是良心指导行为的最高准则;另一方面,通过良心监督下的道德行为,基督徒的自我身份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良心借着生活中外在美好的见证,让世人看到基督徒内在与上帝相交的生活。

  • 标签: 保罗 基督徒 良心 宗教伦理
  • 简介:进入2世纪,基督教在小亚细亚、叙利亚、马其顿、希腊、罗马等地已得到广泛传播。福音还在不断地向外扩张,各地教会都有了大体相似的组织。2世纪末,四福音书、《使徒行传》、保罗书信等都被列入正典中。同时,教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也面临种种挑战。

  • 标签: 基督教 神学思想 爱任纽 信德标准 罗马教会 上帝观
  • 简介:宗教改革以来,基督教新教对保罗书信的传统理解是,保罗代表靠恩典得救,犹太人代表靠行律法得救。传统上一般都是从这个视角来阅读《罗马书》和《加拉太书》,认为保罗书信中个人惟靠信心得救的教导是超越时空的信息。按照这样的理解,今天犹太化的人正是那些想靠善行得到救恩的人。尼格仁(AndersNygren)在1949年写的《罗马书注释》就是从这一视角来研究《罗马书》的著作。

  • 标签: 《罗马书》 保罗书信 神学思想 基督教 教义思想
  • 简介:帝国主义现象是"严肃的和真正的北美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保罗·斯威齐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一以贯之的重要主题。在早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斯威齐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式来说明帝国主义现象。这个理论模式阐发了帝国主义的国际对抗特点、帝国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冲突的影响、帝国主义的极限问题以及法西斯主义的形成原因。这些思想和观点在斯威齐的终身学术生涯中一直得以保持和发展。这些观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 标签: 保罗·斯威齐 垄断资本 帝国主义 法西斯主义
  • 简介:保罗已经成为当代欧美激进左翼思想家阐释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法国著名哲学家巴迪欧把圣保罗看作是一位普遍主义的宗教政治家。他认为,把基督复活视为真理—事件,从而产生了忠于该事件的新话语和新主体,并因此打破了基督教发展的特殊性和狭隘性而使之成为普遍性的世界宗教。圣保罗的当代意义在于他以真理—事件—主体模式昭示了普遍性政治的新模式,这对于当代谋求左翼事业的复兴具有示范性。

  • 标签: 巴迪欧 圣保罗 律法 普遍性 政治
  • 简介:1.终极关切之定义及其解释回顾宗教历史,有人将宗教定义为一种绝对依赖的情感;有人将宗教定义为道德准则对人类的要求;有人认为宗教是将人间美好的愿望投射于遥远的天堂;有人认为宗教是艺术的成长与发展;更有人将宗教只看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神话阶段、认知阶段)所特有的现

  • 标签: 终极关切 宗教定义 宗教信仰 终极性 非存在 终极意义
  • 简介:美国当地时间2月15日上午10点,著名国学家叶居士在洛杉矶家中安详辞世.季年103岁。叶,女,原名刘世纶,1914年生,祖籍湖南省幼承庭训,6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之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大法学院经济系。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

  • 标签: 辞世 居士 《左传》 洛杉矶 湖南省 胡适之
  • 简介:根据使徒保罗的教导,教会信仰群体自早期教会起就开始用"诗章、颂词和灵歌"等多样化圣诗形式一同颂唱,从此,音乐敬拜已不再是祭司和利未乐师的专有职事,而是属于全体敬拜群体;音乐功能不只是赞美上帝,也用于彼此劝勉。本文对此三种圣诗类型的诠释,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在实用性的范畴上对三者加以区分,而是从保罗所提及这三类不同的音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原则,就是任何类型的音乐,只要有果效和价值,都可以在教会中使用。因为这三种类别的赞美诗实际上是代表赞美诗的多元化素材。

  • 标签: 诗章 颂词 灵歌
  • 简介:六十年代在美国佛教是一种时髦,佛学应时而兴。威州大学率先开设跨学科的佛学研究生班,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学府相继设置佛学课程,纽约大学也于宗教学系设佛学课。一九七四年秋我从佛州迈阿密踬顿徙大近东系,一九七六年春适逢原教授退休,接掌佛课,始获专任,直至去年退休后,仍兼这一门。佛学在大成为热门课程,学生由二十多人迅增至数倍。他们主修的学科五花八门,包括心理学、哲学、宗教、美术、电影、舞蹈、舞疗、医学预科、新闻传播、计算机科学、商管等等;一般都是未经世面的佳予弗,尊师力学,不信宗教;大都家境优越,却依传统自立习惯,半工半读,自食其力,虽执贱役,也不在乎;美国富强,其来有自。

  • 标签: 大乘佛教 其来有自 药师经 计算机科学 宗教家 法华经
  • 简介:保罗·赫斯特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家庭氛围的熏染、激进左翼思想的影响、将马克思的理论暗含于社会学研究的早期尝试,使他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气质。他的马克思主义探索历程经历了走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探索到后马克思主义转向等十分复杂的阶段性思想转变过程。保罗·赫斯特的这种马克思主义思想演进路向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显现着英国新左派不同代际的理论特质、具有鲜明的史学理论底色以及与英国社会主义思潮的本土化步调有着某种程度的相像之处。

  • 标签: 激进左翼 生产方式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 简介:<正>以二因素论著称于世的英国心理学家斯丕生于1863年殁于1945年。死后,泰晤士报以一句极为恰当的评语作为悼文的结论:"由于他对心理学问题应用了崭新的统计方法,和他结合深邃理论解释精确实验的非凡才能,他在心理科学的伟大人物中,占有一席不朽的地位。"斯丕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青年时代消磨在

  • 标签: 心理学理论 因素论 心理学家 心理学问题 统计方法 精确实验
  • 简介:科姆难题是关于决策者合理行为的一个选择困境问题,它的提出使得贝叶斯主义者在理性主体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这个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经典决策理论也因此分化为证据决策理论和因果决策理论两大理论流派,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贝叶斯决策理论的发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科姆难题本身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存在构造缺陷或所设置的选择困境超出了人类的理性边界。事实上,科姆难题具有一种特殊的因果决策结构,借助赖欣巴哈原理、屏蔽原理和可证实性原则等,在考察决策者斟酌过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新的方案来消解科姆难题中的选择困境。

  • 标签: 纽科姆难题 贝叶斯决策 决策结构 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