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持续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引发了中国乡村家庭伦理的诸多变迁,这包括家庭伦理观念由“简单化一”向“多元共存”转变,家庭伦理关系由“政治本位”向“经济本位”转变,家庭伦理责任由“严格责任”向“宽容责任”转变,家庭道德调控由“行政调控”向“德法兼控”转变等。文章对中国乡村家庭伦理变迁的轨迹和其中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深入剖析,探析了引发变迁的深层社会原因。

  • 标签: 当代 中国 乡村 家庭伦理 变迁
  • 简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探寻中国社会新出路的过程中,梁漱溟等新知识分子倡导乡村建设运动。他从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本位”的认识出发,将“伦理情谊”融入团体组织,依新礼俗为规范,从义务本位确立“团体-个人”中的新关系,以相对论的伦理主义原则培育“团体-个人”中的新观念,以“人生向上”为目标建设中国乡村的团体生活。这种坚持以民族传统资源构建新社会的伦理精神,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因过度倚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力量而忽视其在经济社会变迁中应有的现代转换,梁漱溟的新乡村组织陷入伦理本位主义的理论困境,在“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和培育中出现了种种矛盾。

  • 标签: 梁漱溟 乡村组织 伦理本位 新乡约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活力持续增强,人们的道德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电带来了道德建设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第一,要从小抓起,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 标签: 道德建设 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 经济活力 道德素质 利益格局
  • 简介: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深入挖掘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价值功用。在唯物史观维度,邓小平改革思想全面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坚持革命和改革两轮齐驱,拓展了改革的应用范围,提升了改革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科学社会主义维度,邓小平改革思想将社会主义置于中国国情之上,实现了社会主义视野的科学转变、社会主义本质的全新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途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维度,邓小平改革思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思想特别是社会主义矛盾体系理论,在科学界定“制度”和“体制”的基础上明确了改革对象,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指引。

  • 标签: 邓小平改革思想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本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发展,以创新性思维,全面思考党的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论断,对党的建设理论进行了创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党建领域的新成果:把从严治党升华为全面从严治党;补足理想信念之'钙'的思想建设新思考;着眼于'抓早抓小'考量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破解腐败困局的党风廉政建设新决断;强调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赋予了管党治吏新理念。习近平管党治党新思考,提升了认识层次和水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

  • 标签: 习近平 管党治党 新思考
  • 简介:乡村精英作为村庄中的先进分子,在村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乡村精英在具体的村庄治理实践中究竟具备怎样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哪些作用,这一问题可以从乡村治理的个案中寻找答案。本文以湖北省枝江市Z村为例,在梳理乡村精英角色发展的基础上,试图将乡村精英对村庄治理的作用归纳为"三位一体":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三种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村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标签: 乡村精英 角色定位 村庄治理
  • 简介:本文利用人类学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以漠北回鹘人为主研究其宗教信仰文化的变迁过程,讨论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宗教文化变迁,尤其是维吾尔人文化历史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宗教文化的变迁、当时居民对新皈依的伊斯兰教的态度、伊斯兰文化对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增加的新因素,居民作为新文化伊斯兰教的接受方式,如何对待传统与新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之间关系等方面。对维吾尔人而言,喀喇汗王朝时期接受伊斯兰教是成为维吾尔历史上的规模最大的第一次文化变迁时期。维吾尔人文化变迁模式可分为几个阶段,即信仰摩尼教时期,信仰佛教时期,信仰伊斯兰教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等。本文利用文化人类学文化变迁理论对每个阶段进行分析。

  • 标签: 宗教文化 文化变迁 文化的整合与重构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中国对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进行新阶段的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从目标维度来看,是中国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际形象,增进国际理解,贡献全球治理智慧;从内容维度来看,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认识;从战略维度来看,需要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营造和谐的传播环境;从策略维度来看,要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公共治理,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扩充多元传播主体。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价值观 国际传播
  • 简介:基督教中国化,严格地说是中国的基督教必须中国化,也即中国的基督教需要坚持中国化方向。中国的基督教不可能'国外化'或'西化',正如国外的基督教也不需要中国化一样。有人对中国的基督教需要中国化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解,似乎中国的基督教中国化以后就改变了'基督教的信仰',就没有基督教的'个性'了。基督教中国化的路程事实上已经有一个世纪了,只是今天还没有将这一重大的事工做好,所以还需要我们的努力,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首先,基督教要在中国发展,必须要立稳根基,要让中国的老百姓接受这样的团体,要能够适应中国悠久的文化。基督教中国化需要完成的几项重要事情就是:政治上认同、社会上适应和文化上融合。基督教中国化,既是中国基督教的义务,也是中国基督教的使命。什么时候基督教中国化的文章做好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就变得正常了、合理了,什么时候中国的基督教中国化了,基督教在中国才有发展和为社会做贡献的空间。

  • 标签: 基督教中国化
  • 简介:在中国发展行至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蜕变”跨越的关口,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既是改善我国自身国际舆论环境的需要,也是扭转全球传播失衡状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畅通人间正道、让真理发出声音、让公正发出呐喊的国际责任所在。如何解决我国在国际舆论中“声音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是当今中国走向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 标签: 习近平 话语体系 思想 话语权 文化软实力
  • 简介: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美外交工作,以责任担当和政治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目标,赋予其"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核心内涵;同时,努力破解中美双方的共识困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这一战略目标的时代内涵,推动两国沿着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不断前行。

  • 标签: 习近平 外交战略新思维 中美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
  • 简介:1975年整顿中,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的思考贯穿于整顿的全过程,涉及党的工作纲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各个方面:在党的工作纲领上,要求把党的建设同党的中心任务有机结合;在党的组织建设上,把反对派性、增强党性、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落实政策有机结合;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把作风建设与制度保障、领导责任有机结合;在党的思想建设上,把恢复党的思想路线与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有机结合。邓小平对党的建设思考有三个基本特点:与当时存在的极左思潮和错误做法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力图扭转党的建设被严重破坏的局面;在党的建设史上是连接"文化大革命"以前和新时期的重要关节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邓小平理论形成及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孕育了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1975年整顿 邓小平 党的建设
  • 简介:改革开放使中国以崭新的国际形象走上世界舞台,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这一成就的取得,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重塑中国国际形象的深入思考密不可分。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进行的理性反思,是对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更是对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重塑国际形象的新认识。"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中国逐渐将一个和平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独立自主的积极形象展现于世界舞台。可以说,邓小平对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塑,为此后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赢得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 国际形象
  • 简介:前言基督教中国化最早由张志刚、卓新平等学者提出,([1])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做出积极的回应和支持。[2]2015年5月18-20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宗教要坚定地走中国化的道路。2016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指出中国宗教要'坚持中国化'的方向,一锤定音。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多次指出中国的宗教要坚持中国化的方向,这就说明坚持'中国化'是新时期中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正确道路,也是中国宗教界自身努力的方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方向,是宗教工作的方向标。

  • 标签: 中国化思考 基督教中国化 思考维度
  • 简介:罗嗣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民族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是中国现代化实践和民族复兴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作为近代以来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人物毛泽东,一生对重建民族文化自信有过许多思考。早在五四时期,毛泽东就认为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要占个半壁的地位”。

  • 标签: 文化自信 民族复兴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现代化 精神支撑
  • 简介:针对党内监督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若干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遵循"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的改革理念,以坚持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始终把党委监督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纪委作为党内专责监督机构的执纪监督问责职能,协调推进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高度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在落实党内监督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党内监督在形成和演变中的两种关系;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必须以更为宽广的视角评价党内监督成效。

  • 标签: 党的十八大 党内监督 全面从严治党
  • 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研究,要以文献作者公开发表或者审定稿为依据,立足文本本意,联系文本思想语境,透过文本本身内在逻辑,把握文本的性质。尤其要注意的是,经典作家公开发表了的,或者他们的“审定稿”是研究其思想和思想史的文本依据,而“笔记”、“札记”、“手稿”和“过程稿”则是思想形成史的基本文献。不遵循这些原则,抑或疏于文献研究的基本原则,极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断章取义,附加、曲解乃至错误解读,引发思想理论领域的混乱,甚至掉进一些人精心设计的“逻辑圈套”和“意识形态陷阱”。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文献研究 方法
  • 简介:所有制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理论与实践一直处在相互映射、相互作用的状态,这其中有割裂偏离,有调整补充,也有创新发展。近20年学界以《共产党宣言》中'消灭私有制'为理论突破口,围绕所有制变革的方式、对象、条件、结果展开一系列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见解。在进一步推动所有制问题研究方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充分理解'消灭/扬弃私有制'内含的'文本/现实'相互建构和不同的话语趋向;其二,全面把握文本中'消灭私有制'的基本内涵,准确理解'消灭私有制'的精神实质;其三,需要注意'私有制'与'私有财产权'的区别。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所有制 消灭私有制 私有财产权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内容丰富、最具理论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其内涵,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本文拟就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基本经验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党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人 中国革命
  • 简介: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利益博弈的新形势,龙泉驿区的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面临新的挑战。当前龙泉驿区正处于从中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创新研发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与国际国内类似经济产业园区进行优劣势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对下一步的产业引进和转型升级进行新的战略规划。龙泉驿区要实现招商引资的可持续发展,引进既"叫好"又"叫座"的项目,基于要素升级的角度,急需构建高端人才引进体系、交流化信息搜集、优惠政策支持、金融强力支撑和海内外互动创新等五大体系。

  • 标签: 龙泉驿区 招商引资 逆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