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5
3088 个结果
  • 简介:引言本文旨在介绍可同时为有关和平的理论研究以及缔造和平的实践提供参考的核心概念.第一部分集中论述和平与暴力;接下来我们要讨论宽恕、和解与正义.

  • 标签: 和平学理论 社会正义 暴力 正义战争
  • 简介:西方学术机构中的和平研究对西方大学来说,和平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是比较新的,大致开始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内,学术机构对和平问题很少研究.当时,英国和美国的政治状况比较稳定,由两个传统政党的精英人物控制;两国政府以及几乎所有的对立党派都坚定地推行一种大力发展军力、以核武器为后盾、针对苏联的战略.

  • 标签: 和平学理论 学科建设 联合国 国际关系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格局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局面,不时爆发激烈的国际冲突,甚至有时发展到要爆发核战争的边缘(如20世纪60年代初的加勒比海危机)。90年代初,延续40多年的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大变,核战争的威胁似乎已经消除。人们本以为国

  • 标签: 和平学理论 社会正义 国际关系 社会冲突
  • 简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实践创新、科学技术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终动力.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结论的科学态度,努力培养"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良好学风,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标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创新精神 “三个代表” 科学技术 实践观
  • 简介:仁是儒学的核心。仁的基本精神或要义�

  • 标签: 仁学人类文明
  • 简介:杂剧、传奇是中国古代戏曲梨园中的一枝繁花。素重传统文化积累的齐鲁书社,在挖掘整理出版《元曲四大家》、《全明散曲》、《全清散曲》、《诸宫调》、《董西厢》和.《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等戏曲品牌古籍的基础上,把握近年来大众戏曲文化复苏的良好势头和时代永恒的爱情主题,适时编集出

  • 标签: 《四大古典爱情悲喜剧》 戏曲文学 传统文化 通俗文化
  • 简介:城市"外来市民"与"外来农民"的构成和需求有较大的差别.面对差异如此巨大的两大群体,城市管理采取的是单一手段简单处理的方式,将许多实际上是适合于外地农民工的管理政策强加到一些外来城市白领群体的身上,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弊端甚多.对于"外来市民"而言,流入其他城市之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人事关系、求学、录取、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方面的转移难题.本文主张对于他们采取更为宽松的户籍政策.对于外来农民而言,主要是如何帮助他们提高打工收入,而并不是解决户籍问题.所以,户籍改革的核心是要分析户籍为不同群体带来什么样的实际利益,特别是要理解两大群体的不同要求,根据他们的要求进行改革.

  • 标签: 城市外来人口 社会群体 管理对策 户籍政策
  • 简介:本文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我国经济先发达地区也应该成为三个文明率先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并就区域文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战略目标作出了较深入的理论探析;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区域现代化的四个战略重点和深化文化体制、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等七项战略举措.

  • 标签: 文化现代化 文化产业 文化经济一体化 区域文化 文化体制 江苏
  • 简介:对极权主义的研究,是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分析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入手,阿伦特以政治现象学的方法探讨了极权主义的起源;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探讨了极权运动和极权统治的特征.探讨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不仅为我们考察极权主义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是我们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阿伦特政治思想的关键.

  • 标签: 阿伦特 极权主义 帝国主义 反犹主义 政治思想 国家结构
  • 简介:本文力图勾勒出哈耶克自发社会理论的建构过程.文章认为,哈耶克的社会理论由市场秩序到自发秩序观念的确立,再进展至自发秩序理论的完善,在这两大关键性步骤中,规则起了核心的作用.我们在梳理其自发秩序建构过程的同时,也力图使社会自发秩序的丰富内涵和构成要素得以展现出来.

  • 标签: 自发秩序 哈耶克社会理论 社会行为 社会秩序观念 价格体制
  • 简介: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一理论中,一些见解的深刻性、客观性和积极意义,不容低估.就其的缺陷而言,除了完全颠倒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这一根本的局限性以外,尚有两个较重大的缺陷值得我们深入把握.

  • 标签: 黑格尔 市民社会理论 社会历史观 哲学方法论
  • 简介:法家基于人性趋利避害的假设,提出"以暴制恶"的治国路线,期求通过君主高度集权、以暴力控制群臣、役使全民而寻得"安定秩序".对君主不作任何伦理与理性的诉求,只以能否保证君主实现国家控制为惟一目的,强调君主必须集中全部权力以造势,以暴力作为最基本治理手段,首先以阴谋权术控制群臣,进而通过臣以严刑峻法控制民,建构金字塔式高度集中的权力格局."法治秩序"是君主专制秩序、绝对的人治秩序和恐怖秩序,是进入政治权力圈的士人为君主集权需要进行的功利主义精心设计.它完全排斥历史、理性、伦理的价值与依据,只要求以恶制恶方法的有效性,虽能收一时之效,却难得一世之功.

  • 标签: 法家 “法治秩序”思想 一元独裁思想 重刑主义 专制主义
  • 简介:自由的本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政治哲学中的自由概念具有明确的含义,它并不离开常识很远,主要指社会制度所加于个人的限制的范围应尽可能小,并且以合理性为条件并向选择性开放.罗尔斯等政治哲学家对自由都作过详细的论述,包括自由与平等、自由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只能以更大的自由为理由来限制当下的自由.一方面,服从良法可以捍卫公民的自由,但另一方面,正如洛克所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否弃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并扩大自由.法律与自由在此原则基础上一致了起来,不应片面地只强调一个方面.自由与社会整合关系密切,不尊重公民个人自由选择权的整合是表面的、难以持久的,真正的社会团结是以负责任的个人的充分自由选择为基础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扩大公民自由选择权、加强社会整合的一个实例.自由与公正关系密切,公正分为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实质公正强调的是分配结果的平等,而程序公正则要求分配标准的普适性,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程序公正看起来比实质公正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强调的是竞争起点的平等.就可行性而言,以程序公正为主、实质公正为辅,看起来是更现实合理的分配方式.

  • 标签: 社会公正 自由主义 自由选择权 公民权利 程序公正 社会整合力
  • 简介:阳明对"存在"的阐述容易引起争论,因为他的论证似乎不太一致.但是,若仔细分析他的"良知"说,就会化解疑虑.因此,我们从分析他的良知说展开我们的讨论.首先看他说明良知的几段文字:

  • 标签: 存在论 王阳明 郑齐斗 良知说 生理说
  • 简介:本文以程颐与其弟子吕大临与苏季明的"中和"之辩为中心,围绕双方辩论的焦点:中和的名义、已发与未发的工夫、应付情感的方法等,详细考察了北宋道学家视野中的"中和"说.本文认为,程颐与其高足的"中和"之辩,体现了心性二元论的道德理性主义与心性一元论的道德直觉主义的交锋,一方面重新开启了"中和"说的不同视域,另一方面也为朱熹乾道五年的"中和"之悟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契机.

  • 标签: 程颐 “中和”说 北宋 心性二元论 道学
  • 简介:随着普世伦理的兴起,儒家伦理普世化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积极支持,但这种观点主要出于情感而非理性.普世伦理是现代性扩张的结果,而现代性所体现的是一种西方中心论,所以,产生于中国的儒家伦理不可能成为西方的伦理观念.中国人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儒家伦理的普世化,而是如何利用儒家伦理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从而促进中国伦理发展.

  • 标签: 儒家伦理 普世伦理 现代性 普世伦理 西方中心主义
  • 简介:作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马一浮有着自己的中西文化观,年轻时喜西学、黜国学,思想成熟时则明显地走上黜西学而崇国学的道路,对西方的社会以及政治学说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以"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观.马一浮的中西文化观本质上属于"非典型的现代新儒家"的理论样态.

  • 标签: 马一浮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儒学 “六艺”
  • 简介:哲学发展的最终动源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但不是这种物质实践活动本身,而是对这种活动经验的反思与体验.哲学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后人的生活体验与前人的生活体验交融、冲撞、整合、再造的过程,表现为后人与前人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后人总是以批判和诠释两种方式来对待前人的哲学遗产,建立自己时代的哲学.批判的重建和诠释的重建作为哲学发展的两种方式各自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诠释有两种:一种是还原性阐释,一种是创造性阐释;批判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批判,一种是消极的批判.中国哲学在其发展中侧重诠释,西方哲学在其发展中则侧重批判.

  • 标签: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批判 诠释 人道主义 儒学
  • 简介:2003年11月8—10日,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市召开。会议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弘明哲学与宗教研究院(美国)、浙江省道教协会、宁波市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协办,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宁波市天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具体承办,主

  • 标签: 葛洪 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化 道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