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盛福刚(以下简称盛):渡边先生,您生于1950年,能否结合您个人的成长经历谈一下被马克思主义吸引的契机?渡边雅男(以下简称渡边):说起来,小时候的我醒悟很早,12岁时就买了由岩波文库出版、向坂逸郎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分册.作为一个12岁的孩子,购入后曾几度尝试读解,但开篇内容就没能读懂,只能无奈放弃.人生第一次体会到原来世上还有读不懂的书.15岁升入高中时,作为给自己的一份奖励,重新购入了《资本论》.
简介:近年来,有关中国哲学传统与创新的讨论十分热烈,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是,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中国哲学传统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仍是当前理论界所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重大问题.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汪信砚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对中国哲学传统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问题进行了全新的理解与阐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判断、新的论述和新的认识,实现了学术范式的变革与创新,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特色和优势,也突出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信.汪教授对中国哲学传统与创新问题的深入思考,集中地反映在新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与创新》(该著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列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2017年1月出版.为了行文简便,以下该著简称《传统与创新》)一著中.该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与创新为主题,深入阐释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研究现代中国哲学范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方法论等重大问题,这一研究不仅有力拓展了学界对现代中国哲学的认识,而且积极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该著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见解卓识、论述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精辟、体系严谨,是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陶德麟、何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陶德麟、何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之后,学界又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代表�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空间和正义是两个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一方面,空间的概念不仅具有物理的和自然地理的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另一方面,正义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并在一定场域中得到体现.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兴起,西方一些学者分析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中存在的空间非正义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但也存在若干非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确立科学的空间正义观;只有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施行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空间正义.
简介:政治经济学批判彻底瓦解了以往一切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奠定了真正的实证科学和历史科学.作为发现社会事实本质和真理路径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开启了一门综合的社会历史科学,理应成为普遍的社会科学世界观.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并非意味着纠正这门学科某些不确切之处,也不是弥补空缺,而是意味着提出一个同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对立的新的总问题和新的对象,即以'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抗'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思辨哲学对社会历史事件的经验主义和抽象思辨式把握,破除了以上两种思维方式在思考社会问题上的'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徒有其表的批判主义',并把纷繁复杂的社会整体作为反思和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