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91
9820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8月28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山西省佛教协会、汉传佛教讲经交流基地协办,五台山佛教协会承办,以“文殊信仰的中国化表达”为主题的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研讨会在五台山万豪酒店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探研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和方向.与会教界法师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总结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智慧经验,就文殊菩萨信仰对中国佛教的深远影响分析、研讨文殊信仰的中国化过程、形式、内容与借鉴意义.

  • 标签: 中国佛教 五台山召开 交流研讨会
  • 简介:2016年7月5日至6日,由中国佛教协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和南京市文投集团联合承办的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隆重召开.

  • 标签: 佛教非物质 南京报恩寺 博物馆隆重
  • 简介:2016年7月5日,由中国佛教协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金陵刻经处、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管委会联合承办的“金陵刻经处与近现代佛教义学”研讨会在南京丽湖雅致酒店隆重召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澳门佛教总会会长健钊长老,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净因法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共同出席开幕式并参加研讨会,会议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 标签: 义学研讨会 佛教义学 刻经处
  • 简介:2016年10月12号下午,作为“第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宁波大会”的重头项目,“法乳千秋,一脉相承——东北亚佛教交流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宁波泛太平洋酒店成功举办.在研讨会上,中韩日三国佛教代表们深情地缅怀了将三国佛教友好交往生动形象地比喻为“黄金纽带”的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回顾了三国佛教友好交往的历史,并且都一致肯定性地指出,中国佛教作为东北亚佛教的源头,中国佛教对于韩日等国的佛教具有法乳之恩,韩日等国在古代都先后接受了中国佛教,因而中国佛教在东北亚的佛教友好交流中发挥着非常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

  • 标签: 一脉相承东北亚 东北亚佛教 乳千秋
  • 简介:大悲导师释迦牟尼佛所宣八万四千法蕴,经摩诃迦叶等声闻尊者三次结集,而成经律论三藏十二部经教.唐太宗贞观三年(西历629年),松赞干布嗣登吐蕃赞普之位,次第芟除叛逆元凶,削平内乱,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降服苏毗羊同诸部,统一青藏高原;同时,初开释教,崇信佛法,创制文字,建筑寺院,翻译佛经,依佛典订定十善法及十六要律,并以此教化民众.雪域西藏,由此步入文明强盛之途.

  • 标签: 版甘珠尔 丹珠尔纳塘 纳塘古
  • 简介:最近因为上课之故,我带着学生用六节课的时间重温了一遍周一良先生的名著TantrisminChina(中国的怛特罗教),自已也在课余用了四整天的时间对之作了粗略的校读.此文乃是周先生的博士论文,1945年发表在哈佛燕京学社的刊物《哈佛亚洲学刊》第8卷第3/4号上(合刊,页241-332).它在研究中国汉地密教发展史中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依然可以说是此一领域之中难以避开的重要拓荒之作.这一点只需要用谷歌学术搜索来核实一下其引用数就一目了然.而且我们不能不说,在某些领域之中,即使在此文发表数十年之后还有学界中的文章在炒周先生的冷饭,这不仅是在唐代密宗重要人物的考订上,也包括中晚唐制度史中诸多重要问题的阐述.

  • 标签: 中的翻译 唐代密宗 密宗中的
  • 简介:宋朝的如净禅师曾言:“佛法是出世间法,不能苟合于世间法.”佛法的主旨在于化世导俗,强调的是于世而离世,不坏俗而标真,不离真而立俗.应该说大乘佛教不共的是出离心,不二的是菩提心.如东晋慧远所说:“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缺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也.”从历史上看,“法运都随国运转”,佛教的兴衰始终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涉,从来就没有一条脱离开社会生活而独立运行的轨道.佛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曲折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佛教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连在一起.

  • 标签: 佛教社会史 北京佛教 张蕾蕾民国
  • 简介:中华民国的建立,不只是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同时还把封建体制下凝固的文化传统摆在了新时代的激变与转折之中.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要求国家政权与文化与此相应,旧有的一切适应封建体制的政治结构与文化传统通通需要转变自身.于是,文化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学术界出现了反传统的研究趋势,思想界则有新学与旧学的激烈辩论.打倒孔家店也好,推行白话文也罢,尝试汉语拉丁化,提高俗文化地位,倡导立足国民的新史学,表彰走向民间的新思潮,如此等等,都是此一国家体制转变带出的文化表现.李鸿章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不是就此做出的感慨,但借用来描述此一时代转变同样十分恰当.作为文化传统中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佛教及其文化,显然也被逃身无术地裹挟在此一时代转变的大潮之中.

  • 标签: 佛教研究 吴华民国 成都佛教
  • 简介:戒律为佛法之生命.佛法住世久暂,无不以是否制戒摄僧而定.佛陀制戒之本怀,即在于此.《善见律》明确指出:“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戒律之存亡,实为佛教法身慧命之所系.中国佛教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灯灯续焰,有赖义通大乘、被机最广的《四分律》一系.而《四分》一系之开宗弘化、护法安僧,则全仗历代祖师沥血呕心的辛苦经营.魏晋六朝,律法西来,祖师们摩顶放踵、箪路蓝缕,奠定百代基业.隋唐盛世,道宣律师横空出世,综论百家,逡巡千里,于终南山著书立说、创宗明义,从此南山一脉法海横流,树立万世不拔之基.近代以来,佛法衰微,律事难兴,有弘一大师风华绝代,苦身焦思,难行能行,矢志弘律,使不绝如缕之律学大著僧海,普及四众,近代佛教得以律幢再树,戒学重光.

  • 标签: 佛教戒律 戒律研究 民国佛教
  • 简介:2013年3月1日,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传印长老在此次政协会议中,给两会提交了《关于解决佛教寺院的法人地位的提案》.他表示,因为没有设立法人,佛教寺院迄今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独立民事主体资格,所以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证.而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办法,佛教寺院已具备了设立法人的所需条件.但正是因为寺院有方丈、无法人的尴尬境况,佛教寺院无任何法理依据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才会被各种利益集团侵犯导致商业化.希望有关部门能予以解决,希望引起全社会重视,健全法治.

  • 标签: 人间佛教 佛教僧人 佛教公民
  • 简介:两汉之际,佛教经由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积极主动地与中国社会制度、思想文化、民众生活激荡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璀璨的中国佛教.反思中国佛教的发展,每个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需求,也是佛教“契理契机”精神的具体体现.清末民初,西方文化的传播,国家与民族的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应运而起.

  • 标签: 人间佛教 佛教研究 研究论丛
  • 简介:虚云与太虚两位佛教大师都是近百年来与中国佛教发展命运紧密相连的非常重要的人物.虚云老和尚的佛教思想特征是立足传统,适应现代.虚云的思想是以中国传统佛教的禅宗为本位的,因而虚云大力阐扬南宋以来中国禅宗的主流禅法——看话禅,同时虚云又以禅宗为本位而融通净土,融通教理.太虚法师则是立足于现代人生,而对于中国传统佛教则是批判继承性地做了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太虚的佛教思想是主张以人生佛教为本位而融贯全体佛教的,因而太虚虽然也认为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但却不主张局限于顿悟禅.太虚主张推行适应现代人生的广融遍摄的大乘圆渐佛教,他甚至主张将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改换为“直依人生,增进成佛”或“发达人生,进化成佛.”

  • 标签: 传统佛教 人生佛教 看话禅 融通 融贯
  • 简介:现代作家施蛰存的佛教小说《黄心大师》,其灵感源自白玉蟾在诗中提到黄心大师的出家机缘:“底事到头鸾凤侣,不如亸脱鸳鸯社”,施氏小说误录为“惊凤侣”,两字的繁体比较接近:鸾(鬻),惊(鬻).这一字之差的疏忽背离白玉蟾词中原意,引发施氏的“揣测”与想象,创作《黄心大师》.释震华信以为真,据此写入其撰述的佛教传记《续比丘尼传》,以信史流传至今.梳理《黄心大师》的创作前后,可对“黄心”传奇正本清源,重新认识白玉蟾、施蛰存、释震华的相关著作.

  • 标签: 施蛰存 佛教 《黄心大师》 白玉蟾 释震华
  • 简介: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位于诸菩萨之首.他在释迦牟尼四十五年的弘法中,始于《华严》,终于《涅槃》,凡是大乘法会,大多有他参加,他在弘扬大乘佛法上,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不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的祖师之一,为大乘佛教所崇奉.这还因为,他的智慧是般若,而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一切菩萨之师,所以,在大乘佛教中,他的地位尊崇显赫,思想博大精深,影响广大久远,信仰传遍全球.

  • 标签: 思想现代 文殊菩萨 现代意义
  • 简介:晚清以降,基督教和佛教的相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但有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对基督教、佛教各自在华发展也不无裨益.早期新教来华传教士大多并未对佛教引起足够重视,李提摩太则不然.他在中国传统佛教研究上用力甚勤,而他对佛教的研究也影响了一批来华传教士和本土基督徒学者.

  • 标签: 中心基督教 传教策略 传教士李提摩太
  • 简介:前言支那内学院是承继金陵刻经处之后,由欧阳竟无先生(1871-1943)创办的一所集研究、讲学、刻经、传道于一体的佛教文化教育机构,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支那内学院于民国七年(1918)发起设立筹备处,民国十年(1921)筹备处迁入半边街,民国十一年(1922)呈内务部教育部备案,七月七日正式成立.自支那内学院1922年成立始,至1943年欧阳竟无先生辞世止,欧阳先生主持支那内学院二十余年.

  • 标签: 先生入蜀 入蜀行 绩考述
  • 简介:前言从广义上讲,“龙树之学”乃属中观空宗,正对比于瑜伽唯识有宗,所以学界在处理“龙树之学”时一般但是从“中观学”角度定位之,将其视为中观学的最早形态.不过若从印度佛教思想史的角度看,“龙树之学”其实并不定限于所谓中观学或空宗范围,而是与整个大乘佛学兴起后的理论系统化工作有关,故空、有二宗不可作截然对立之观.

  • 标签: 中印龙树 假名想 吕中印
  • 简介:一、义学不振:中国近代佛教凋敝的根源中国佛教发展到晚清时期,佛门腐朽衰败的气象已经极其严重,这已被诸多有识之士所揭示,但究其根本原因却莫衷一是.杨文会曾说:“支那境内,禅宗一派,空腹高心,西来大意,几成画饼;台教一派,尚能讲经,惟泥于名相,亦非古法.且诸方名蓝,向无学堂造就人才,所以萎靡不振也.”①杨文会一生致力于刻印佛经、培育佛门人才,对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复兴贡献巨大.其弟子欧阳竟无继其后,对佛教义学的提振可谓不遗余力.

  • 标签: 义学提振 佛教义学 提振贡献
  • 简介: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号拙道人,安徽石埭(今石台)人,其弟子尊称为“深柳大师”,也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此盖缘清末知识界对佛教兴趣日增,甚多人信仰由儒归佛,诚如梁启超所言:“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①而其中的关键人物乃杨文会.杨文会的思想取向守持传统,即“教宗贤首,行归弥陀”.他学佛“启自马鸣(相传《大乘起信论》之作者);净土之缘,因于莲池;学《华严》则遵循方山,参祖印则景仰高峰.”②因而具有诸宗圆融特征,在佛学义理方面,他主张“十宗”平等说.这在当时也有很大影响,但其所思所想在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上的最大意义,还在于从切身体验出发,感受到为克服当时中国社会与中国佛教面临的重重危机,非有个人担当,以及纠集志同道合的朋友,培养新生代为之一起努力不可.恰恰缘于此点,尽管他在实质上所启动的与传统义理诠释阐发有着质的区别的佛学义理研究新局也许与他志在“复古”的初衷并不一致,但这正是历史走向与个人意愿有异的吊诡之处.就此,本文试从他所启动的刻经、办祗洹精舍、研究唯识学与创办佛学研究会四个面向以证明.

  • 标签: 义学研究 会思想 佛教义学
  • 简介:佛教的本质,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从印度到中国,从古代到近现代,佛教顺应时空因缘的变化而衍生出不同的教育方式.经典传译是中国佛教兴起的第一步,由此而产生了两晋至初唐的译场教育,伴随着大乘经典的翻译与义理辨析,培养出精思博学的义学僧群体.唐代八宗并起,开创出真正中国化的教证体系,而禅宗的清规制度和丛林熏修更成为此后一千多年中国佛教教育之主流.这一格局直至晚清之际被“千年未有”的政治、文化巨变浪潮所冲破,从此中国佛教及教育被迫走上了一条现代转型的艰苦探索之路.而早期佛学院的诞生,便是近代佛教转型的最初成果与标志.

  • 标签: 中国佛学院成立 佛教教育 实践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