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3
1253 个结果
  • 简介:著名伦理学家、中国现代哲学家和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因病于2004年4月25日逝世,享年九十五岁。先生的逝世是我国伦理学界的巨大损失。作为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生哲学、道德理论和中国伦理学的伦理学家,先生一生以促进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的中国化为己任,并为此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就,为中国伦理思想史学科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 标签: 张岱年 伦理学家 辩证唯物论 人格修养
  • 简介:朱贻庭教授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伦理学大辞典》,于2002年底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国内伦理学研究的一大盛事,也是我国应用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大辞典》用词条形式总结并折射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反映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精神,综合反映了伦理学尤其是应用伦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着眼于探讨和解决社会转型时期诸多领域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大辞典》的出版,必将推动我国伦理学学科更加蓬勃地发展。综观全书,《大辞典》具有如下几点特色:

  • 标签: 《伦理学大辞典》 朱贻庭 创新精神 时代精神 传统文化
  • 简介:诚信危机已渗透到了学术研究领域,并对研究生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标举学术责任,确保学术诚信,是研究生德育的当务之急。为此,研究生德育必须:坚守学术宽容,营造学术诚信的学术环境;强化学术引导,建立学术诚信的学术航标;优化制度约束机制,创设学术诚信的学术平台;培养研究生的道德自律,塑造学术诚信的学术人格。

  • 标签: 学术诚信 学术责任 研究生德育
  • 简介: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属于一种由人格信任、亲缘(熟人)信任所构成的道德范畴,强调的是伦理性;而西方法律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它强调的是规范和监督,体现了平等、自由与正当权利的法治精神。当代中国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诚信危机现象,既有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失灵问题,又有法律诚信的缺失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实现传统伦理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型。

  • 标签: 中西诚信文化 差异 现代整合 信用体系建立
  • 简介:诚信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其在规范中国人的行为,模塑中国人的人格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信用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规则,西方社会的信用理念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有着颇为成功的实践。中国传统的诚信观不仅与近代西方的信用理念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迥异,在实质内涵、普适性和作用机理上也大不相同。

  • 标签: 诚信 信用 比较
  • 简介:信息伦理学作为科技哲学与伦理学的边缘学科,不仅要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行为,而且要深入研究信息的“元伦理学”问题,同时还要对信息化与传统社会现象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交叉伦理”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准确把握。信息伦理本质上有三个层面。即从信息伦理的起源上看,信息伦理是人类交往活动的现实需要和规律反映;从信息伦理的应用上看,信息伦理调节着人们在信息交往活动中的功利实现;从信息伦理的目的上看,信息伦理追求人类社会在信息时代的和谐与进步。

  • 标签: 信息伦理 特点 本质
  • 简介:当前,对普遍伦理的理解和关注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是什么,普遍伦理与东西文化的关系以及其与孔子恕道之间的关系若何?这都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 标签: 普遍伦理 东西文化 恕道
  • 简介:西方伦理学的研究视野和考察视角随其历史的演进而滚动式地拓展。在希腊罗马伦理学中。只有哲学视野(含存在论、认识论、人性论、生存论等视角)。在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中,神学视野(含神性论、神人关系论、灵魂论等视角)统辖哲学视野。在近代西方伦理学中,哲学视野是脊梁,心理学视野(以情感论视角为主)和神学视野为两翼,而其他诸视野——如政治学的、历史学的、生物学的视野——充当侧肢。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中,哲学视野(在原有视角之外新增价值论等视角)、语言学视野(含语义学、语用学等视角)、心理学视野(在原有视角之外新增潜意识论、发生认识论、需要一动机论、环境一行为论等视角)和神学视野四强争雄的格局呈现出来,其他诸视野——生物学的、人类学的、经济学的、政治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视野——则扮演配角。研究视野和考察视角的不断拓展为西方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 标签: 西方伦理学 研究视野 考察视角 哲学视野 神学视野 心理学视野
  • 简介:理学家以《四书》为依托,从《四书》开发与阐明的儒家心性论和人伦道德学说实现了人学为本旨的而表现为以理念形态的儒学的复归,质言之,实现了以人伦为本位的儒学的归位。以此言之,理学的兴起亦可谓是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重建与振兴。

  • 标签: 理学 儒家 人伦道德 回归 振兴
  • 简介:儒学将伦理学与哲学相结合,探讨道德的本体、本原问题,试图为伦理道德提供一个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基础。如何评价儒学的这一探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 标签: 儒学 道德本体 评价
  • 简介:原初的道德与宗教处于混沌一体之中。二者分化以后,宗教以其特殊方式提供道德规范的神圣性、道德理想人格的完满性与社会正义的至善性;在宗教信仰的特殊形式中蕴含着对真之笃信与对存在终极性关切的道德价值精神,并为道德规范提供价值合理性根据。

  • 标签: 道德 宗教 价值
  • 简介:在当前情况下,道德建设究竟应当从何处下手,这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课题。公正原则既可从观念上,也可以从制度结构上为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提供一个适合的切入口,进而为整个社会道德提供一个新的生长点;同时,公正原则也为我们落实和理解“以德治国”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

  • 标签: 公正 观念 制度 以德治国
  • 简介:道德信仰是时代的强烈呼唤。道德信仰的本质是人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它具有高度的主体自觉性、形上性和价值整合性,具有道德境界的提升功能、道德人格的塑造功能、道德行为的动力功能和道德秩序的控制功能。

  • 标签: 信仰 道德信仰 道德人格
  • 简介:“市场公正”是指市场经济制度本身所蕴涵的,并渗透于各项市场制度制定、执行、监督等环节以及市场机制顺利运行过程中的一种价值或精神。然而,政府的不当作用与干预,极易引起供求、竞争、价格等市场机制的扭曲,造成不公正的利益分配过程和局面,降低市场经济公正程度,损害市场公正。所以,政府应充当一只灵巧公正的手,在确定好政府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及力度的前提下,对社会经济进行科学适度的干预,在实现市场公正与效率的基础上,追寻更理想的公正与效率。

  • 标签: 政府 市场 公正
  • 简介: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和源头,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因此,政府信用的提高对于提升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信用失范是政府信用缺失、信用贫困、信用滥用、信用危机的统称,政府信用失范将会造成政府失效乃至政府失败。在目前政府主导形态下,政府信用的提高和信用危机的克服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行为自主性——政府自觉。

  • 标签: 政府信用 信用失范 政府自觉 政府文明
  • 简介:什么是“对的”,和对它的证立,是道德哲学中具有争议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效用主义和道义论间的主要差异之所在。统合效用主义对于“好的就是对的”这个陈述有一套完整周延的说法。而道义论对这个问题的证立不够周延或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 标签: “对的” “好的” 效用主义 道义论 统合效用主义 伦理学
  • 简介:该文对宋代学人良好的道德风操从七个方面做了简要的介绍和评析,并对其形成和评价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研究宋代学人的良好风操,是研究古代道德生活史和批判继承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一个方面,重视和积极评价宋代学人的良好风操,对于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人格与思想境界具有启示意义.

  • 标签: 宋代学人风操 形成评价
  • 简介:道德作为行为规范有非制度化、非强制性特点,道德准则必须经人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良心是高层次道德的表现,是道德自律性的体现.没有良心,道德的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良心的作用表现为对行为的评判、督察、反省和自律.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形成人的良心.社会应设法形成有利于人们形成和发挥良心作用的环境条件.

  • 标签: 道德 行为规范 良心
  • 简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是一种互容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道德建设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吸纳和培育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进步理念和道德资源,为其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要顺应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导向,始终朝着促进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健康发展.入世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但要吸纳WTO规则的合理因素,而且要在重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其特殊作用.

  • 标签: 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 互容互动 入世
  • 简介:窦炎国教授主编的作为一部从伦理学角度研究企业文化的著述,对于刚加入WTO的中国企业如何确立企业的价值理念、如何加强企业伦理文化建设、如何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如何应对国内外更为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路,可以说是一部应时之作.

  • 标签: 《现代企业伦理学导论》 窦炎国 企业文化 文化人性论 集体功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