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西尼罗病毒病监测系统运行情况,为提高运行系统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查阅和核对资料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系统评价要求,进行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描述和评价。结果共调查现场一线医务人员31人,其中医院医生24人、乡镇卫生院医生7人,应答率100%。17人(54.8%)认为病例定义不易掌握,20人(64.5%)认为目前的工作量大。进行过西尼罗病毒病诊断的医生18人(58.06%),参加过正式培训的一线医生21人(67.7%)。结论现阶段西尼罗病毒病监测系统总体运行效果良好,监测病例定义,工作流程,蚊媒调查工作量及样本运送时间等方面可优化。监测工作掌握和培训力度需加强。

  • 标签: 西尼罗病毒病 监测系统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疆地区隐睾患儿临床病例特点变化趋势及影响其手术时机选择的多种因素,为其手术时机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睾丸下降固定术治疗的456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收集隐睾患儿的10个影响因素,先通过对单因素的t检验分析,得出有意义的影响因素,再对影响新疆隐睾患儿手术月龄的多因素进行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67例隐睾患儿病例资料相关信息完整,其中单侧隐睾133例(79.6%),合并阴茎发育异常的患儿17例(10.1%),手术年龄(46.0±10.3)个月,12个月龄之前完成睾丸下降的占11.8%(55例),12~24个月龄前完成睾丸下降的占49.0%(225例),36个月龄以后完成睾丸下降的占38.0%(176例)。不同地域、隐睾解剖类型、合并阴茎畸形、家庭年收入、首次小儿外科就诊年龄、医疗保险情况对隐睾患儿手术时机选择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地域、隐睾解剖类型、合并阴茎畸形、家庭年收入、首次小儿外科就诊年龄、医疗保险情况对患儿的手术时机选择均有影响,为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南疆地区经济条件较差且无医疗保险的阴茎根部型隐睾患儿家长以及基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隐睾手术时机选择选择的相关知识教育,及时、有效地掌控新疆地区隐睾患儿睾丸下降固定术手术时机。

  • 标签: 隐睾 儿童 睾丸固定术 新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岗位胜任力的影响因素,为新疆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2018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8个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和职业病医院等)的396名公共卫生专业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探索。结果新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中,64.4%(255/396)的女性、57.1%(226/396)的医师小于40岁、58.3%(231/396)的医师为中高级职称。同时,对新疆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6个胜任力主因子评分进行因素分析,得到职称对岗位胜任力中的"公共卫生工作技能"有影响;工作年限对"公共卫生基础知识"和"公共卫生工作技能"有影响,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953、F=3.685、F=4.773,均P<0.05)。结论新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岗位胜任力影响因素符合新疆的地域与经济特点,为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工作招聘及毕业后教育等均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 标签: 新疆 公共卫生 医师 岗位胜任力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HCV感染者6 462例,排除了重复检测者,有效纳入了检测HCV基因型者共4 773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并回顾性分析基因型的分布。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 773例标本中检测出了5种基因型:1b型2 928例(占61.3%)、2a型1 241例(占26%)、3a型375例(占7.9%)、3b型205例(占4.3%),6a型24例(占0.5%)。患者年龄在(48.14±13.93)岁,各年龄段均以检出基因1b型为主;汉族2 965例,18个少数民族共1 808例,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基因1b型分别为1 798例(占60.6%)、1 130例(占62.5%),基因3型分别为235例(占7.9%)、345例(占19.1%)。在少数民族中主要以维吾尔族居多,且可检测出基因6a型,其他民族未检测出6a型,检出基因1b型维吾尔族704例(占62.1%),基因3型维吾尔族共269例(占23.7%)。男性2 413例,女性2 360例,其中基因1b型男性1 418例(占58.8%)、女性1 510例(占64.0%);基因3型男性424例(占17.6%),女性156例(占6.6%)。基因1b型与基因非1b型患者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汉族与少数民族患者基因型2a、3a、3b、6a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新疆地区HCV基因型分布呈多样性,以1b型为主。少数民族HCV基因3型较汉族比例高。新疆HCV基因型检测丰富了我国HCV基因型分布特征,并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肝炎病毒,丙型 基因分型 新疆 分布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新疆地区汉族感染性哮喘和健康对照个体下呼吸道细菌多样性。方法通过收集病例组20例汉族感染性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8例汉族健康人的痰液,提取痰液DNA,对测序区域进行PEF扩增,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细菌的细菌核糖体16S小亚基基因(16S rDNA)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①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可检测到的细菌种数相比,哮喘患者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数目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24);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 Wiener index)、辛普森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盖度(coverage)指数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80、0.180、0.062);②在门水平下病例组丰度高的主要包括链球菌(Streptococcus)、普氏杆菌(Prevotella)、韦氏杆菌(Neisseria Veillonella)、嗜血杆菌(Haemophilus),正常对照组丰度高的主要包括Streptococcus、Prevotella、Neisseria Veillonella、Haemophilus,两个组丰度高的主要包括Actinobacteria(25.22%)、Firmicutes(43.25%)、Bacteroidetes(20.38%);③在属水平下对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中丰度差异最明显的菌属为:罗斯氏菌属(Rothia),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放线菌属(Actinomyces)。病例组中Rothia菌属丰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6),Actinomyces菌属丰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40),而正常对照组中Alloprevotella菌属明显高于病例对照组(P=0.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患者和健康人相比较下呼吸道内菌群多样性主要的菌门和菌属存在明显变化,微生物去罗结构多样性变化是哮喘发生的重要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哮喘 下呼吸道 菌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地区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24例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部分患者同胞和父母进行ATP7B基因外显子检测。结果24例患者中,共检测出45个ATP7B基因突变(93.75%),14例检测到纯和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6例仅检测到杂合突变,4例未检测到突变;共检测到24种基因突变,14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其中包括8种新突变:c.251C > A,c.121A > C,c.2945C > A,c.2194C > T,c.2947T > C,c.3626T > A,c.3662_3664del,c.3557G > T。最常见的突变为c.2621C > T(p.A874V)[16.7%(4/24)]和c.2333G > T(p.R778L)[12.5%(3/24)]。共诊断出4例症状前患者。结论新疆地区ATP7B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为A874V,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常见基因突变不同,汉族患者最常见的突变为R778L,维吾尔族最常见的突变为A874V。11号外显子是新疆地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一个基因突变热区,是筛选肝豆状核变性疑似患者时优先检测的外显子之一。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DNA突变分析 ATP7B基因
  • 简介:摘要新疆军区地处亚欧腹地,自然条件恶劣,既有低压缺氧、寒冷的高原环境,又有夏季干热、强紫外线的沙漠干热环境。近年来,本课题组针对高原、沙漠特殊环境进行了相关军事医学研究,逐步形成了高原与沙漠特殊环境军事医学研究方向。笔者就建立新疆军区高原与沙漠特殊环境野战外科研究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具备条件、发展规划进行探索和思考。

  • 标签: 特殊环境 野战外科 医学科学研究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疆地区不同民族体检人群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基于大样本的健康体检数据,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且符合标准者7 899例,根据民族将其分为维吾尔族组(2 630例),哈萨克族组(2 636例),汉族组(2 633例)。所有人员预设随访时间为2年,体检之后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以发生心脏事件为终点,一旦发生心脏事件则停止随访。观察是否发生心脏事件为截尾事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不同民族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7 899例体检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27年,发生心脏事件200例,发生率2.53%。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的体质指数(BM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值均显著高于汉族人群(均P<0.05);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发生心脏事件分别为75例(2.85%)、85例(3.22%)、40例(1.52%),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汉族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TC、TG、HDL-C、LDL-C是导致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民族(HR=4.34,95%CI:1.14~8.13);HDL-C(HR=3.32,95%CI:1.89~5.74)和LDL-C(HR=2.47,95%CI:1.21~7.45)是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民族因素是新疆地区心脏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发生心脏事件的概率更高,HDL-C和LDL-C也是心脏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人种群 新疆地区 Cox回归
  • 简介:摘要室性期前收缩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新疆地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因地域特点、饮食习惯、气候等多方面原因,病机具有特异性,多因风燥之邪内伏,伺机而动,风邪致病使心脉挛急,燥邪伤津则心失濡养所致,治当以祛风润燥为主,旨在宁心定悸,发病初期可以治标为主,适当将风药的剂量加大或种类增多;病情迁延期多加虫类药搜风通络;病情稳定期酌情滋补。本病临床兼症颇多,还应注意随症加减,权变灵活用药。

  • 标签: 心悸 期前收缩 室性早搏 祛风润燥 因地制宜 经验心得 医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疆野生荒漠肉苁蓉粗多糖(WCDCP)对卵清白蛋白(OVA)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将42只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每组6只):9 g/L NaCl组(空白对照组)、WCDCP组(400 μg WCDCP)、OVA组(10 μg OVA)、低剂量WCDCP/OVA组(100 μg WCDCP+10 μg OVA)、中剂量WCDCP/OVA组(400 μg WCDCP+10 μg OVA)、高剂量WCDCP /OVA组(800 μg WCDCP+10 μg OVA)、铝佐剂/OVA组(阳性对照组,200 μg铝佐剂+10 μg OVA)。采用两点注射于小鼠后腿肌内进行免疫,共免疫2次,初次免疫后间隔2周加强免疫1次。分别于初次免疫后7、14、21、28 d称量小鼠体质量,观察小鼠体质量和生长状态变化,并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IgG抗体及抗体分型水平。初次免疫后21 d,采用噻唑蓝法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和淋巴结中的T细胞亚群比例。结果初次免疫后7 d,高剂量WCDCP/OVA组的血清IgG抗体水平(0.597 6±0.110 7)明显高于OVA组(0.254 4±0.074 8)(P<0.05)。初次免疫后28 d,高剂量WCDCP/OVA组的血清IgG、IgG1和IgG2a抗体水平均高于OVA组(0.972 3±0.243 8比0.389 2±0.077 4,1.156 0±0.088 4比0.612 6±0.059 7,1.648 0±0.103 9比0.557 2±0.181 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P<0.001)。高剂量WCDCP对刀豆蛋白A和脂多糖诱导的脾脏细胞增殖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01,P<0.05)。高剂量WCDCP/OVA组小鼠脾脏中的CD3+CD8+ T和CD3+CD4+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OVA组[(10.83±0.44)%比(6.76 ± 0.58)%,(28.17 ± 1.67)%比(19.17±2.7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WCDCP对小鼠体质量(均P>0.05)和生长无影响。结论WCDCP可增强OVA抗原的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且对小鼠生长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候选疫苗佐剂。

  • 标签: 多糖类 佐剂,免疫 注射,肌肉内 荒漠肉苁蓉 卵清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孕妇和儿童碘营养水平。方法2018年3 - 9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区以县(市、区)为单位,每个县(市、区)按东、西、南、北、中划分5个抽样片区,每个片区抽取40名8 ~ 10岁儿童和20名孕妇,采集其家中食用盐盐样和随意1次尿样测定碘含量,并采用B超法检测儿童甲状腺容积。结果94个县(市、区),共采集儿童家中盐样18 859份,孕妇家中盐样9 070份。儿童盐碘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6.65(23.70,29.80)mg/kg,孕妇盐碘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6.60(23.80,29.80)mg/kg。儿童合格碘盐17 736份,非碘盐109份;碘盐覆盖率为99.42%(18 750/18 859),碘盐合格率为94.59%(17 736/18 750),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4.05%(17 736/18 859),非碘盐率为0.58%(109/18 859)。孕妇合格碘盐8 533份,非碘盐57份;碘盐覆盖率为99.37%(9 013/9 070),碘盐合格率为94.67%(8 533/9 013),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4.08%(8 533/9 070),非碘盐率为0.63%(57/9 070)。儿童合格碘盐食用率< 90%的县(市、区)有12个,孕妇合格碘盐食用率< 90%的县(市、区)有14个。共检测8 ~ 10岁儿童尿样18 862份,尿碘中位数为227.0 μg/L,无尿碘中位数< 100 μg/L的县(市、区)。共检测孕妇尿样9 070份,尿碘中位数为182.0 μg/L,其中尿碘中位数< 150 μg/L的县(市、区)有23个。B超检测8 ~ 10岁儿童18 787人,甲状腺肿大231人,甲状腺肿大率为1.23%,范围为0 ~ 12.05%,甲状腺肿大率> 5%的县(市、区)有2个。结论新疆仍有部分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 90%,儿童碘营养大于适宜量(尿碘中位数在200 ~ 299 μg/L),孕妇碘营养适宜(尿碘中位数在150 ~ 249 μg/L),儿童甲状腺肿大率总体达到国家消除控制标准(< 5%)。应加强碘盐监管,并持续监测儿童和孕妇的碘营养水平。

  • 标签: 儿童 孕妇 尿 甲状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疆喀什地区儿童颈部淋巴结结核(CT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以提高儿童CTL的诊治能力。方法收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住院的CTL患儿病例资料,共131例,分析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淋巴结受累情况等。从淋巴结肿胀消退情况、全身中毒症状的改善、颈部外观满意度评价、手术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描述治疗效果。应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结果男女比例为1∶1.2,0 ~ 3岁发病52例(39.69%)。CTL发生部位单侧颈部93例(70.99%)、右侧颈部51例(38.93%)。不伴有肺结核83例(63.36%)。全身中毒症状纳差(36/147,24.49%)、低热(12/147,8.16%)、盗汗(22/147,14.96%)、乏力(19/147,12.93%)。有结核病接触史69例(52.67%)。颈部淋巴结分区:Ⅰ区(11/204,5.39%)、Ⅱ区(37/204,18.14%)、Ⅲ区(63/204,30.88%)、Ⅳ区(41/204,20.10%)、Ⅴ区(52/204,25.49%)。CTL仅累及1个或2个淋巴结区域85例(50.90%),3个或以上淋巴结区域46例(27.54%)。回访87例接受治疗的患者,行单纯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36例、手术联合全身抗结核治疗的51例。手术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在颈部肿大淋巴结消退、颈部外观满意度、全身中毒症状缓解等方面均优于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结论喀什地区儿童CTL女性多见,0 ~ 3岁发病率较高,右颈部累及较多,多数不伴有肺结核,全身中毒症状发生率低,Ⅲ、Ⅴ区累及较多。手术联合全身抗结核治疗治疗效果良好,手术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可控制。

  • 标签: 儿童 结核,淋巴结 治疗,临床研究性 喀什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2018年头癣患者的特点和致病菌构成。方法回顾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2018年皮肤科真菌培养阳性的122例头癣患者的临床资料。培养菌种并采用乳酸酚棉蓝染色做形态学鉴定。结果122例中,儿童头癣112例(91.8%),其中男70例(62.5%),女42例(37.5%);学龄前儿童58例(51.79%),学龄期儿童37例(33.04%)。成人头癣9例(7.38%),其中女7例,男2例。维吾尔族患者66例(54.1%),汉族46例(37.7%),哈萨克族5例(4.1%),回族3例(2.46%),蒙古族1例(0.82%),1例不详。2011—2013年每年病例数均≥ 20,2014年以后逐年下降(≤ 13例/年)。菌种鉴定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一菌株感染,检出铁锈色小孢子菌46株(37.7%)、犬小孢子菌44株(36.07%)、紫色毛癣菌10株(8.2%)、许兰毛癣菌9株(7.38%)、断发毛癣菌6株(4.91%)、须癣毛癣菌4株(3.28%)、疣状毛癣菌3株(2.46%)。铁锈色小孢子菌(亲人性菌种)感染者中维吾尔族(34例,73.91%)最多;犬小孢子菌(亲动物性菌种)感染者中汉族患者最多(26例,59.09%)。结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收集的头癣患者中,以维吾尔族男性儿童为主,致病菌种以铁锈色小孢子菌和犬小孢子菌为优势菌种。

  • 标签: 头癣 儿童,学龄前 小孢子菌属 疾病传播,传染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儿童成骨不全基因变异谱系及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9例(男4例、女5例)维吾尔族成骨不全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经典Sillence分型进行临床分型。检测成骨不全相关基因,利用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协会指南、InterVar、Alamut功能软件评估变异致病性,分析基因变异谱系特点。结果9例患儿年龄3岁6月龄~15岁,临床表现为反复骨折、骨骼畸形、矮小、蓝巩膜、听力异常、牙本质发育不全、关节韧带松弛。其中成骨不全Ⅲ型6例、Ⅳ型3例。9例患儿中共发现3种基因(COL1A1、COL1A2和SERPINF1)的9个候选变异,其中5个变异位点为国际首次报道,经评估均为可能致病性变异。结论新疆维吾尔族成骨不全临床表型复杂多样,但均有骨折及骨骼畸形。基因型与国内外报道有差异,SERPINF1基因可能在维吾尔族人群中更为高发,维吾尔族成骨不全的遗传异质性及独特的基因变异谱系,进一步为成骨不全的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成骨不全 基因 临床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人乳糜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慢性腹泻、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9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血清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免疫球蛋白A(tTG-IgA)检查,对血清tTG-IgA阳性患者行胃镜和肠镜检查,观察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有无萎缩,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乳糜泻和非乳糜泻患者BMI、血红蛋白、血钙和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tTG-IgA阳性患者30例,确诊乳糜泻28例。哈萨克族乳糜泻患者检出率高于维吾尔族和汉族[17.3%(9/52)比3.2%(12/375)、1.4%(6/427)],维吾尔族乳糜泻患者检出率高于汉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5、5.42、5.98,P均<0.05)。28例乳糜泻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体质量减轻或消瘦(71.4%,20/28)、缺铁性贫血(67.9%,19/28)、持续疲劳乏力(57.1%,16/28)、慢性腹泻(53.6%,15/28)。乳糜泻患者的血清tTG-IgA水平高于非乳糜泻患者[(131.97±64.58) CU比(7.58±1.92) CU],而BMI、血红蛋白、血钙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非乳糜泻患者[分别为(15.4±2.9) kg/m2比(23.8±3.4) kg/m2,(110±28) g/L比(138±12) g/L,(1.70±0.20) mmol/L比(2.52±0.15) mmo/L,(31.5±11.6) g/L比(48.2±7.3)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3、2.521、2.641、2.734、2.512,P均<0.05)。乳糜泻患者胃镜下均有十二指肠绒毛萎缩,主要表现为结节样黏膜萎缩,沟槽和裂隙样改变,病理组织学均明确有绒毛萎缩。结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乳糜泻检出率高于汉族人群,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乳糜泻筛查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乳糜泻 慢性腹泻 民族 临床 病理分析
  • 作者: 王岩 董璇 赵雪莲 热米拉·热扎克 沈谷群 迪达尔·塔勒哈提 刘丽萍 赵方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北京 10002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乌鲁木齐 830011,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北京 10002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乌鲁木齐 830011,塔城托里县妇幼保健院 834700,塔城托里县人民医院 83470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女性高危型HPV(HR-HPV)感染率及型别分布,评估子宫颈病变分布及其与HPV感染的相关性,并对HPV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2018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托里县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子宫颈癌筛查研究,共招募2 000名25~64岁哈萨克族女性。每位女性采集3份子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分别行careHPV(不分型)、PCR HPV、p16INK4a及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并对任一检测结果阳性者转诊阴道镜,阴道镜检查结果异常者在病变处取活检。病理结果作为最终诊断的金标准。结果HPV总的感染率为14.55%,其中HR-HPV感染率为12.90%,且在50~54岁年龄组最高;常见的5种HR-HPV基因型别为HPV16(2.80%)、HPV51(2.35%)、HPV52(1.70%)、HPV56(1.50%)和HPV39型(1.20%);HPV以单一感染者居多(71.48%);50~54岁年龄组多重感染率最高,多重感染者中以双重感染为主(69.88%),且HPV42和HPV56是最常见的合并感染型别;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级中HPV16(31.82%)、HPV51(27.27%)和HPV18(13.64%)型感染率较高;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2级中HPV16型(57.14%)感染率较高;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3级及以上中HPV16(55.56%)和HPV18(33.33%)型感染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绝经及梅毒感染会增加HPV感染的可能性。结论哈萨克族女性HR-HPV以HPV16、51、52型别较为常见;HR-HPV感染与文化程度、绝经状况及梅毒感染有关,需针对高危因素制定相应措施,重视性病患者和>50岁女性的筛查工作,进行有效干预。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型 危险因素 哈萨克族
  • 简介:摘要目的在新疆伊犁地区献血人群中筛查Vel-稀有血型,评估Vel血型SMIM1 c.64_80del等位基因的频率,了解新疆伊犁地区Vel-稀有血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DNA汇集法PCR-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筛查新疆伊犁地区Vel血型基因SMIM1 c.64_80缺失变异个体;对筛查到含缺失变异个体的SMIM1基因第3外显子进行测序以验证PCR-SSP结果;对SMIM1基因第2内含子直接测序分析与Vel表达量相关的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结果在新疆伊犁地区3328名献血者中,发现14人为SMIM1 c.64_80杂合缺失个体,SMIM1 c.64_80del等位基因频率为0.21%,未见纯合缺失个体。14名SMIM1 c.64_80杂合缺失个体rs1175550位点的基因型均为AA,其中5人SMIM1第2内含子存在7111 ins GCA(rs143702418)杂合变异。结论新疆伊犁地区SMIM1 c.64_80del等位基因的频率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不同地区人群Vel血型等位基因数据。

  • 标签: Vel血型 SMIM1基因 杂合缺失 汇集法PCR-序列特异性引物
  • 简介:摘要目的全面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级及三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基本建设情况,为自治区重症医学发展方向和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20年3月14日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形式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2家医院的147个ICU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院基础情况、ICU概况、ICU人力资源现状、设备配置、技术开展和ICU质量调查6个方面。结果147个ICU中,三级医院ICU 69个,二级医院ICU 78个;75.51%(111/147)为综合ICU,24.49%(36/147)为专科ICU;ICU床位总数1 818张,约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43%(1 818/74 912)。在ICU人力资源方面,医师/床位比为0.54∶1,护士/床位比为1.55∶1;二级医院医师/床位比为0.52∶1,护士/床位比为1.45∶1;三级医院医师/床位比为0.56∶1,护士/床位比为1.79∶1。在ICU管理模式方面,82.99%(122/147)为封闭式管理,三级医院ICU封闭式管理的比例达到88.41%(61/69),高于二级医院ICU的78.21%(61/78)。在ICU设备方面,三级医院ICU有创呼吸机/床位比、肠内营养(EN)输注泵/床位比和血液净化仪/床位比均明显高于二级医院ICU 〔分别为0.70(0.46,1.00)比0.45(0.33,0.67)、0.18(0.00,0.56)比0.00(0.00,0.13)和0.08(0.00,0.13)比0.00(0.00,0.10),均P<0.01〕,且三级医院ICU胸部振荡排痰装置、血气分析仪、血液净化仪、转运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EN输注泵、床旁B超机、连续性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监测仪、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仪、床旁脑电图仪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设备的配置情况也优于二级医院ICU。在ICU技术方面,三级医院ICU深静脉穿刺、放置空肠营养管、经皮气管切开、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B超检查、持续血液净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高频通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和ECMO等技术开展情况优于二级医院ICU。在ICU医疗质量控制方面,三级医院ICU为耐药菌患者设置单间或隔离治疗区、为感染性休克患者开展1 h集束化治疗和血流动力学监测、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常规进行俯卧位通气和肺复张、普遍镇痛、护理工作中常规使用个人数字助理(PDA)扫码及应用电子病历查房的比例均明显高于二级医院ICU(分别为91.30%比85.90%、68.12%比48.72%、85.51%比70.51%、28.99%比12.82%、85.51%比61.54%、76.81%比61.54%、71.01%比29.49%、49.28%比28.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9.74%(70/78)的二级医院ICU与89.86%(62/69)的三级医院ICU对危重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但对危重患者进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ICU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28%比62.32%,χ2=1.814,P=0.178)。结论尽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级医院ICU建设较二级医院ICU更加完善,但与国家指南要求及东部发达地区存有较大差距。应加大自治区ICU在人才梯队建设、设备及配套设施的配置、适宜技术项目的推广和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促进自治区重症医学科学、健康发展。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现况调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观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孕期妇女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甲状腺自身免疫性抗体随孕期的变化规律,同时探讨不同孕龄甲状腺功能重复筛查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完善甲状腺功能筛查孕妇的资料,包括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分析其在孕早、中、晚期的变化规律;同时以30岁为界限分成不同孕龄组,分析甲状腺功能异常率随孕期的变化,探讨在不同孕期重复筛查甲状腺功能的临床意义。结果甲状腺功能指标随孕期的变化:孕早、中、晚期分别为404、725、767例,孕晚期TSH水平(中位数:2.76 mU/L)明显高于孕早、中期(中位数:2.55、2.36 mU/L,P均< 0.05),孕早期与孕中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FT4、FT3水平随着孕期逐渐下降(P均< 0.05);TPOAb阳性率在孕早、中期明显高于孕晚期(P均< 0.05),孕早期与孕中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GAb阳性率随着孕期逐渐下降(P均< 0.05)。TSH异常率比较:孕早、中、晚期分别为352、664、735例,不同孕期总体TSH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27,P < 0.05),孕早期明显高于孕中、晚期(P均< 0.05);≥30岁年龄组,孕早期TSH异常率明显高于孕中、晚期(P均< 0.05);< 30岁年龄组,孕早期TSH异常率高于孕晚期(P < 0.05);孕早、中、晚期< 30、≥30岁年龄组间TSH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FT4异常率比较:不同孕期总体,< 30、≥30岁年龄组FT4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孕早期,≥30岁年龄组FT4异常率高于< 30岁年龄组(P < 0.05),孕中、晚期两个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不同年龄段孕期妇女在孕早期的甲状腺功能筛查均至关重要,除孕早期甲状腺功能异常而未接受治疗的妇女,其余可能不需要重复筛查甲状腺功能。年龄≥30岁孕妇甲状腺功能异常率发生风险可能比年龄< 30岁孕妇更高。

  • 标签: 妊娠期 甲状腺激素 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