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使穿戴式外骨骼康复辅广泛用于医疗健康康复领域。穿戴式外骨骼康复辅的设计、开发也有了新思路,在设计上更重视低功耗、更轻便,更安全的方案,以此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下肢神经。可穿戴设备结合康复理念用于康复领域,作为新兴移动辅助,可以帮助下肢瘫痪、膝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提供辅助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穿戴式 外骨骼康复辅具 临床 应用效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小儿脑瘫临床康复治疗当中康复辅运用效果。 方法 : 把在 2019 年 9 月 -2020 年 7 月来本院接受临床治疗 脑瘫 患儿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小儿烧伤的整个救治过程中,体位保持及抗挛缩治疗是综合性烧伤康复的重点。国内烧伤学科专家制订了烧伤康复治疗指南,但小儿烧伤抗瘢痕挛缩的体位保持和支设计、制作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笔者团队从关注小儿烧伤的康复问题入手,特别考虑发育中患儿的解剖、心理、社会行为学等特点,有效地应用支,最大限度预防患儿挛缩,保持及改善其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小儿烧伤挛缩的支设计要适合小儿较小的肢体结构,并满足预期的康复目标。在制作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评估和考虑患儿的瘢痕特征、生长发育状况、活动水平及依从性,支的适配、固定方法等,选择合适的支类型并制订佩戴计划。

  • 标签: 烧伤 康复 儿童 挛缩 支具
  • 简介:摘要随着多组学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表明消化道菌群紊乱与多癌种的发生发展相关,但是关于上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病变与消化道微生态相关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核梭杆菌,口腔共生菌之一,也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通过促进肿瘤微环境形成进而促进肿瘤进展,可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运用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和Embase数据库,对核梭杆菌与上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研究现况进行总结,发现癌组织中核梭杆菌的丰度较癌旁组织高且与不良预后相关,该菌种与癌前病变的研究亟待开展。此外,标本类型、检测方式、菌种亚型、致癌机制等多方向仍然有待探索。

  • 标签: 具核梭杆菌 上消化道癌 癌前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钻注胶生产线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配套防护设施设置,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工程分析、职业卫生检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钻注胶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接触氧化铝粉尘、二甲苯、丁酮的浓度均小于50%OELs,接触噪声8h等效声级符合限值要求。结论 正常运行情况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低于限值,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措施有效。

  • 标签: 职业病危害 防护措施 关键控制岗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支外固定预防腕部腱鞘囊肿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40例腕部腱鞘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7例,年龄19~63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单纯予以囊肿完整切除及韧带关节囊修复;观察组20例,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以支外固定于腕背伸20°~30°的腕关节功能位,支远端固定至2~5掌骨远端、近端固定至前臂中段,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需每日主动屈伸活动。随访观察患者手术后的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腕关节功能及术后3年腱鞘囊肿的复发情况。采用Cooney腕关节评估量表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结果术中发现,本组40例患者中,14例腱鞘囊肿的蒂部起源于伸指肌腱腱膜下方的破损处,26例蒂部起源于腕关节韧带或者关节囊的破损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囊肿位置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观察组=-3.755、Z对照组=-2.449, P值均<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2.678, P<0.01)。术后随访3年,观察组无复发病例,而对照组有6例腱鞘囊肿复发。结论腕部腱鞘囊肿患者在完整切除囊肿和腕部韧带修复的基础上,采用支外固定处理,能有效地预防腱鞘囊肿的复发,短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骨囊肿 腱鞘囊肿 腕关节 外固定器 外科手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动力型支防治手指屈肌腱松解术后肌腱粘连改善手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屈肌腱松解术后1周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例。对照组进行手法牵伸、超声波、肌肉力量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进行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后,采用动力型支进行功能锻炼。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对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指TA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手指TAM较治疗前均有进步。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TAM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试验组患者的手部肌腱滑动范围、手部力量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屈肌腱松解术后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动力型支可以改善手部肌腱滑动性,提高手功能,临床疗效较好。

  • 标签: 康复 治疗结果 肌腱松解术 动力型支具
  • 简介:摘要 目的:讨论可调式支在髌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应用中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5年 1月 -2019年 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 48例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24例和对照组 2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不佩戴支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则配合使用可调式支进行康复锻炼。结果: 1、两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两组患者术后 30天膝关节功能恢复、 HSS评分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可调式支配合康复训练能够增加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加快 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可调式支具 早期康复训练 膝关节功能恢复 HS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应用传统外固定器材和改良型外固定支救治院前急性创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为院前创伤急救探求一种新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石家庄市急救中心自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救治的195例急性创伤患者,将其分为传统外固定器材组(n=98)和改良型外固定支组(n=97),分别在救治现场和转运途中,对两组的一般资料、现场外固定所需时间、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和外固定牢靠度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对比和分析。结果改良型外固定支组的现场外固定所需时间[(143±27)s]、疼痛评分[(1.8±0.4)分]、患者满意度(100%)、外固定牢靠度(100%)均优于传统外固定器材组[(301±32)s、(2.8±0.8)分、57%、80.6%,均P<0.05])。结论在院前急救急性创伤患者时,选用改良型外固定支可明显缩短现场外固定操作所需时间,有效缓解疼痛,外固定牢靠,确保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伤情无加重,切实避免了因操作不当所致的人为伤害或二次损伤,从而提高急性创伤患者在院前救治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为后续院内救治赢得时间和奠定基础,同时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在院前急救急性创伤患者的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外固定支具 院前急救 创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揉联合足下垂护理鞋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12月期间到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穴位按揉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本院自制的足下垂护理鞋进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穴位按揉联合足下垂护理鞋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增强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脑梗死 偏瘫 日常生活能力 神经功能 足下垂护理鞋具 穴位按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辅助适配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不完全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经MR确诊为胸腰段脊髓损伤,ASIA分级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C级的患者,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脊髓损伤康复科住院的胸腰段不完全性SCl患者60例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肌力、耐力及步行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个性化适配辅助及康复机器人训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入组时改善(P

  • 标签: 辅助具适配 不完全脊髓损伤 步行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