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菌株资源化工程属微生物领域的基础建设,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率先建立了经典的微生物资源化方法,不断完善的保藏体系、物种注释技术以及全球共享机制,实现了生物资源的扩充和储备。丰富的模式菌株、标准菌株及生产菌株保持了科学研究、生物经济(如抗菌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研发及标准制定等)及国家安全上的优势。但我国对其战略性认识不足,从顶层设计到资金投入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称。本文借鉴世界微生物菌种保藏联合会和世界生物数据中心(隶属WFCC)的做法,以临床新种/株收集为目的,对分离株鉴定、保存及上传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 标签: 临床分离株 保藏 资源化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我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的运行管理现状,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做好全国保藏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各级各类保藏中心进行普查。结果保藏中心所在单位是公益一类的占78.6%(11/14),公益二类的占21.4%(3/14),保藏中心所在单位内以独立部门形式管理的占28.6%(4/14),以非独立部门形式管理的占71.4%(10/14);保藏中心年平均经费共1 708.15万,平均122万/家;保藏中心编制的四级病原微生物管理文件体系中,管理手册占32.3%(219/678)、程序文件占10.5%(71/678)、标准操作程序占29.5%(200/678)、记录表格占27.7%(188/678);现有工作人员共216人,兼职人员占70.8%(153/216),专职人员占29.2%(63/216)。保藏中心对外共享服务对象中科研机构占56.6%(60/106);共享方式中合作研究共享占92.9%(13/14),公益性共享占57.1%(8/14);共享协议中规定材料衍生物及数据所有权的占84.6%(11/13)、预设纠纷解决方案的占84.6%(11/13)、约定收益共享比例的占69.2%(9/13)。结论我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整体运行良好,并积极发挥了共享资源的支撑作用。在国家生物安全战略需求下,建议进一步加强保藏中心独立性和专业性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资源共享的多元性和规范性,促进我国保藏中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病原微生物 资源 保藏 共享
  • 简介: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进一步明确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标准的边界、范围、框架、内容、实施和评估等工作,推动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标准体系构建,形成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标准总体框架,做好"十四五"期间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标准工作布局,为国家相关部门开展病原微生物资源标准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有必要通过构建完整、系统、全面的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标准体系,按照"总体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增强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质量和自我保藏能力、夯实国家生物安全基础,为生物安全科技创新提供战略保障和支撑。

  • 标签: 病原微生物 保藏 标准 体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分子诊断、疫苗研制、病理研究等方面的战略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引起国际关注与重视,而贵州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的建设无法满足当前需求。本文介绍了贵州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的建设与规划,在建设目标、建设需求、硬件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与讨论,因地制宜地开展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的建设,不断满足生物安全战略、传染性疾病防控与科研工作需求,为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菌(毒)种保藏中心提供参考。

  • 标签: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 保藏中心 建设 规划
  • 简介:摘要病原微生物保藏是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我国病原微生物保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病原微生物保藏规划思路及对策、与实现路径建议,以期更好的提高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自我保障能力,持续推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 标签: 病原微生物 保藏 体系 规划 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电化学发光和化学发光测TSH的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30份血清标本(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我院门诊接受诊疗的患者所提供)作为本次研究材料,再根据所选血清标本编号的数字奇偶性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均分到65份标本材料,均需对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进行测定。其中,对照组所在的所有血清标本均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检测,而观察组所在的所有血清标本均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检测,连续检测1周,记录检测数据,对比两种不同检测方式的TSH检测效果。结果 (1)就精密度上来看,观察组所用检测方式的低、中、高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值(CV)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数据经对比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2)就准确度上来看,观察组所用检测方式的精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数据经对比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化学发光和化学发光测TSH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检测结果,但就检测的精密性和准确度来看,电化学发光法更具优势,检测价值更高,可以考虑于后期进一步增强对该检测法的推广应用力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rie的化学成分。方法:对草果果实的正丁醇部分进行提取洗脱,蒸发浓缩后进行分离,再利用色谱柱对其进行梯度洗脱,最后得到单体,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个化合物,鉴定为Vanillicacid,C8H8O4。

  • 标签: 豆蔻属 草果 化学成分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的各行各业建设的发展迅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药行业也快速发展,国内制剂技术、医药品管理水平以及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开发和改善。在确保化药制剂的治愈效果的前提下,医药品制剂和工艺的开发已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在药物制剂的有效管理中,必须从化药制剂和工艺方面开始。药物制剂和工艺参数的有效管理是实现医药工业化的重要保证,综合分析其研发过程、研究和讨论现有问题是医药品制造管理发展重要方向。

  • 标签: 化学药物制剂 工艺 研究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各个领域的技术都在不断地创新。尤其是针对化学药物的研究,更是发展的非常迅速。究其原因,还主要是因为人民大众对于疾病带来的痛苦,有着更加迫切解决的愿望。处方及工艺是化学药物的关键要素,与药品的质量有很大关系,药品质量的提高,可以解决人们生病时通过吃药能够有效的解决疾病问题,对制药行业的发展有很大有利因素,所以对于化学药物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主要研究化学药物制剂处方工艺的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 标签: 化学药物 制剂处方 研究
  • 简介:摘要:当前,贮藏和加工工艺对化学药物类残留风险的影响研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畜禽产品品种选取比较单一、加工方式选取单一,不系统;加工参数设置未标准化,结果说服力不强。为了提高研究效率和获得满意研究结果,摒弃复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从不同加工方式原理出发,设置标准化实验室加工程序,计算残留和清除率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化学药物类残留风险影响,以期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做好安全质量控制,为降低化学药物类残留危害提供参考。

  • 标签: 化学药物制剂 处方工艺 研究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医学检验工作,分析化学药物对其结果所构成的相关影响,以便找到提高结果准确度的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9年9月间本院接受临床医学检验的20000例病人,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并分析因用药造成临床检验结果偏差的发生情况。结果:20000例患者中184例因用药造成临床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其偏差率为0.92%。9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52∶40,年龄3~82岁,平均年龄(36.42±15.58)岁。药物不同对医学检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结论:化学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大,客观上要求相关医务人员以明确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为前提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方可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率,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化学药物 医学检验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提升,目前在全球的心理治疗中精神药物已经成为用于心理治疗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心理药物制药已经成为心理康复中功不可没的一环。多数精神药物的研发成本较高,价格比较高昂,甚至毒副作用也比较大。因此,我们需要减小药物研发成本,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才能使精神药物更好的发挥作用。

  • 标签: 化学 精神药物 应用
  • 简介:摘要:化学制药工艺源于西欧国家,不同于我国传统中医制药工艺。化学制药是将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再通过化学手段进行合成。根据原材料选取和生产方式不同,化学制药品种可以划分为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生物化学药和植物化学药等。许多国家将生物制药如血清、疫苗也列入化学制药工业范畴内,除了这些人用药物外,动物使用的兽药也属于化学制药工业的产品。合格的化学药品除了要使用优质的原材料进行提取外,对制药工艺也有着较高要求,化学制药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药品的功效和安全。不同药品的生产使用的制药工艺存在一定差异,想要满足日常药品需求,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性并提高生产效率,就要不断优化制药工艺。

  • 标签: 化学制药 工艺优化 问题探讨
  • 简介:【摘 要】作为药物生产中的重要内容,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化学药物制剂的处方与工艺方法,以便通过优化处方与工艺,实现生产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化学药物制剂进行探究,先分析该类制剂处方设计、筛选与优化要点,而后总结化学药物制剂工艺设计、研究以及放大内容,最后提出一些建议,不仅要搭建处方工艺研究平台,还需要有关人员遵循制药工艺控制原则,并简化申报平台审批程序等,从而提高化学药物制剂处方与工艺研发水平,进一步加强药物生产质量的保障,同时希望可以为有关药物研发机构提供参考。

  • 标签: 化学药物制剂 处方 工艺 优化方法
  • 简介:摘要:化学制药工艺源于西欧国家,不同于我国传统中医制药工艺。化学制药是将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再通过化学手段进行合成。根据原材料选取和生产方式不同,化学制药品种可以划分为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生物化学药和植物化学药等。许多国家将生物制药如血清、疫苗也列入化学制药工业范畴内,除了这些人用药物外,动物使用的兽药也属于化学制药工业的产品。合格的化学药品除了要使用优质的原材料进行提取外,对制药工艺也有着较高要求,化学制药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药品的功效和安全。不同药品的生产使用的制药工艺存在一定差异,想要满足日常药品需求,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性并提高生产效率,就要不断优化制药工艺。

  • 标签: 化学制药 工艺 优化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羟基乙酸(果酸)化学剥脱治疗面部痤疮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于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6例面部痤疮患者,男4例、女32例,年龄24~36(28.06±2.88)岁。应用浓度20%果酸治疗,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痤疮分级、痤疮数目、痤疮消退率、治疗有效率、毛孔改善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各指标评价均有所改善。果酸治疗前,患者痤疮Pillsbury分级为Ⅰ级9例、Ⅱ级18例、Ⅲ级9例,治疗后Ⅰ级28例、Ⅱ级8例、Ⅲ级0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03,P<0.001)。治疗前患者痤疮数38.64±15.57,治疗后患者痤疮数16.17±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7,P<0.001)。治疗后,36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恶化4例,有效率83.33%。果酸治疗前患者皮肤毛孔值1263.67±593.44,治疗后降至1196.33±579.2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5,P<0.05)。治疗结束后,患者均对疗效满意。结论果酸治疗痤疮患者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寻常痤疮 羟基乙酸 化学剥脱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CEST)是一种新兴的分子成像技术,通过分子间化学交换现象间接获得代谢物浓度信息,进行疾病诊断、预后评估等。然而得到的CEST信号并不是单纯来自化学交换,而混杂了诸如传统磁化转移效应(magnetization transfer,MT)、直接饱和效应(direct water saturation,DS)、核奥氏效应(nuclear overhauser enhancement,NOE)等效应。去除或利用这些效应以提高量化的准确度和成像质量是向临床转化的关键。

  • 标签: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 磁化传递 磁共振成像 核奥氏效应 直接饱和
  • 简介:摘要:随着医药工业的不断发展,化学制药的形势十分乐观。但就目前化学制药产业的发展格局而言,由于转化利用水平较低,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成本和支出居高不下,化学制药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一定影响。然而,现阶段生物催化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化学制药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未来趋势,对生物催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对提高开发应用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化学制药 生物催化 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