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5 个结果
  • 简介:马克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然而,在将其中国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在中国文化中的契合点。鄙意窃谓,马克主义中国文化中的最佳契合点莫过于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大同社会。若能将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加以探索与整合,必将有利于马克主义中国扎下坚实的根基,从而为指导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合理的理论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契合点 大同理想 儒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
  • 简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恩格斯、列宁的纪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延续至八九十年代。纪念过程中,通过呈现生平事业、诠释精神品格、界定历史地位,建构和塑造了经典作家的形象;通过总体阐释马克主义,介绍马克主义、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促进了马克主义中国的传播;通过揭示马克主义中国意义,诠释对待马克主义的科学态度,表达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主张,推动了马克主义中国

  • 标签: 经典作家 纪念活动 功能
  • 简介: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从思想史角度探讨毛泽东与马克主义中国的典型文本。毛泽东在该文中运用马克主义基本原理,对当时党内党外存在的各种非马克主义和反马克主义思潮进行了理论上的回应与批判,并围绕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三个方面的问题建构了一套新的理论体系,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马克主义中国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
  • 简介:马克主义作为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许多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经长时间封建时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马克主义则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一种无产阶级思想观念,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思维方式。可是,在人类生活与生产相同性的影响下,文化必定有着极大的相同性。为此,马克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正因上述的相同性,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人民群众在马克主义思想接受的过程当中必然会有思想认知上的不同,这便为人们在接受马克主义过程中提供了心理基础条件,促使马克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达到了一种吻合状态。本文针对马克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开展论述,望能对大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传统文化 相通性
  • 简介:张舜徽先生早年治学,循着清人"由小学入经学"的学术路径,从经史考证出发,以经世致用为归宿。接触马克主义之后,在吸收中国马克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他实事求是,在以阶级分析学说研究古文字、考证劳动人民史事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其经世致用思想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他运用马克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20世纪中国马克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张舜徽 经史考证 经世致用 马克思主义史学
  • 简介:随着马克主义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1930年代涌现出一批用马克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从事中国历史研究的史学家。他们创作了一批中国马克主义史学著作,初步构建了中国马克主义史学研究谱系,具体表现为: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并以此为指导,以回应和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为研究指向,探索并运用了马克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开辟和拓展了诸多史学研究的新领域,细化和剖析了中国历史研究的范畴和问题,这成为中国马克主义史学学术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 标签: 1930年代 马克思主义史学 研究谱系
  • 简介:本文通过对劳动经济学中国发展基本脉络的梳理,提出了劳动经济学中国发展面临的四种挑战:一是理论基础薄弱的挑战;二是计划经济理论思维影响;三是滞后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挑战;四是面临本土文化环境的挑战。因此,劳动经济学中国发展要着力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一要树立理论自信;二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科学精神;三要推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四要拓展学科研究的国际优势。

  • 标签: 劳动经济学 中国化 挑战 关键问题 实践
  • 简介:重读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暴力论”(恩格斯曾打算在此基础上写部《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的专著,未能完成)及其它相关著述;从中看到,在暴力问题上,恩格斯既有作为革命者的基本坚守,又有因时、因势而变的一面。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暴力论 《反杜林论》 暴力问题 革命者
  • 简介:内地伊斯兰中国的主体主要是居于内地的四个少数民族。文化理解是现代西方解释学理论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前理解,以及反思与批判中的创造力都是其中的内容。在文化认同上,坚守信仰。在经济认同上,积极入世。文化认同上的创造力体现为,汉语言的使用与对主流文化的主动靠近。在经济认同方面的创造力体现为使经济认同与文化认同互动起来。在政治认同的创造力体现为,将信仰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且在政治生活中将信仰置于国家之下。

  • 标签: 中国化 文化理解 回族
  • 简介:抗战胜利后,以国共以外第三大党自居的中国民主同盟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怎样制定宪法,政府应有哪些职责和权限,如何实行政党政治等问题,系统阐述了“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思想,提出了民主建国的基本纲领和解决时局的政治主张,要求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迅速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使中国走上民主宪政的轨道。民盟阐述的战后民主建国思想,基本上被1946年初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所通过的各项协议所接受。

  • 标签: 抗战胜利初期 中国民主同盟 民主 建国 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
  • 简介: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的传统与象征主义重暗示的要求很近似。这为象征主义中国产生影响提供了良好契机。在中国新文学产生之前,象征主义就被介绍到中国来。但中国第一位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却是在象征主义的发源地巴黎,由阅读波德莱尔、魏尔伦而开始其创作的。在新诗创作的道路上,戴望舒的特点是“成熟”。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敏感细腻的创作个性和温婉抒情的诗歌风格上,更体现在他对于中西艺术相结合的积极态度上。他在比较准确地理解西方象征主义的同时,又能够充分考虑到中国本土诗歌的传统,采两家之长,以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为中国新诗建设指明了方向。

  • 标签: 法国象征主义 中国现代诗歌 戴望舒 李金发
  • 简介:对于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说,某一时期的不同文化浪潮及其思想观念都代表着那一时代的艺术特征及其所表现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更指明了那一时刻艺术所要发展的具体方向。然而,不管是在哪一个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文化演变所带来的辉煌成就,都会给当时乃至今后的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表现在:"一种主要文化思潮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的风貌,以及影响着文化的生产和创造"。本文主要通过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波普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更加证明了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波普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观点。

  • 标签: 现代主义 波普艺术 影响
  • 简介:1615年,金尼阁(1577-1628)以拉丁文出版了利玛窦的一种意大利文著作,名为《基督教借助耶稣会远征中国记》。此书在欧洲大受欢迎,很快就被翻译成除英语之外的主要欧洲语言。之所以没有英译本,可能是因为当时英国是一个坚决反耶稣会的新教国家。但是,在1625年,萨缪尔·浦察(1575-1626)最终还是出版了《基督教远征记》(下称《远征记》)的英文改写本,收入他的多卷本旅行记《哈克鲁特遗稿,浦察朝圣记:包括英国或他国航海及陆地旅行的世界史》中。浦察在他的著作中收录耶稣会士的作品,或许可以反映当时英国对于有关中国的信息有多么需求。在本文中,我考察了浦察为英国读者对利氏《远征记》中的描述所做的改写,并分析他是以何种方式利用《远征记》作为主要来源、介绍中国及其文化的。理解一个17世纪的英国读者对于利氏描述的反应,并非易事,但是透过对浦察译本的研究,我们至少能洞悉一个坚定的英国新教徒是如何阅读原来的拉丁文版本的。浦察几乎保留了原文献中的所有信息,包括旁注,但他的方法是翻译一部分段落,而概述其他部分。我将特别关注浦察如何选择、翻译和编辑《远征记》中有关中国地理和幅员、中国人的学问和学术系统以及修行的宗教等材料。这些材料被收录在浦察《朝圣记》的第一、二、五篇中。

  • 标签: 利玛窦 《基督教远征中国记》 萨缪尔·浦察思 17世纪 英语翻译
  • 简介:作为重要的上层建筑,在社会结构发生变革时,法律制度的构建是重要内容。而且,法律制度的变革情况又往往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因此,在启蒙运动时期的西欧,思想家对法律的发展变革十分重视,在自身的政治模式构建中无不论及。而这一时期的欧洲,通过各种途径,对远在东方的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作为远离欧洲的大帝国,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引起了启蒙思想家的极大关注。许多启蒙思想家在自己理想的法律制度构建过程中,都从不同层面对中国法律文化进行了评述。由于启蒙思想家各自的理论基点不同,他们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与论述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启蒙思想家们从各自的理论角度出发评价和分析了他们所接收到的中国法律文化,这一过程是中国法律文化对欧洲近代法律转型发生作用的过程。而且,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论述,也有助于我们转换角度去对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

  • 标签: 启蒙运动 法律观 中国法文化
  • 简介:本论文,我主要通过对商业广告的作用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阐述商业广告需要伦理道德规范的原因。再例举出社会上不合理的商业广告实例加以分析,进而提出商业广告必需从诚信、公平、内容健康、人人平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 标签: 伦理道德 商业广告 诚信 公平 内容健康 平等
  • 简介:回族民间儿童歌谣是回族口头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从民间的、儿童的视角反映了回族传统社会伦理秩序。回族民间儿童歌谣虽然是“稚子之歌”,却因为它“欢呼戏笑之间,莫非理义身心之学”…而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体系和博大精深的道德教化,其内容涉及宇宙人生、伦理道德、生产生活、婚丧嫁娶、宗教习俗等方方面面,反映了回族人民聪颖智慧、热爱生活、善于创造、精明干练、热情好客、精于商贾等民族特点。回族民间儿童歌谣又因为内容的饶有趣味、形式的生动活泼、语言的通俗易懂、节奏的鲜明、音韵的和谐、儿童乐于接受等特点而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灵成长和兴趣培养,因此成为回族儿童喜闻乐见的别具深刻意义的回族传统社会伦理秩序的良好教材。

  • 标签: 社会伦理秩序 儿童歌谣 回族 民间 传统 口头文化
  • 简介:我国在步入21世纪起,就一直在大力发展与宣传我国是文化大国。多元的文化促成了多种艺术瑰宝合为一体的璀璨中国文化。说到中国艺术文化,则不能不提中国的一大特色艺术——水彩画。在各种各样的多元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水彩画也开始往多元的艺术方向发展。画家的风格、背景、审美观念等等的不同影响,都使我国水彩画的发展倾向于多元——绘画题材的丰富,作画比例的选择,写实主义与抽象主义的冲击。本文就从多元发展的必然性原因、水彩画多元的体现来简单探究我国水彩画的多元发展。

  • 标签: 中国 水彩画 多元化 发展 体现
  • 简介:20世纪50、60年代是充满豪迈感和激情状的年代,欢快昂奋的时代情绪为浪漫主义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但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两结合"的影响,浪漫主义先是被遮蔽着没有"名分",后来虽有"名分"却被牢牢地限制在革命层面。学界按"常规"和"程序"考量,往往忽视浪漫主义存在。摒弃"先见"和"程序",其时的浪漫主义虽属"非常态"发展,却不可忽视。革命浪漫主义大行其道,特色鲜明,审美浪漫主义和个性浪漫主义受到严重限制,艰难生成。"常态"和"非常态"出现严重的时代性错位,反映了浪漫主义的尴尬命运,值得深思。

  • 标签: 浪漫主义 “常态” “非常态”
  • 简介:尚钺是著名的马克主义史学家,但在1960年被冠以"修正主义"遭受批判。这场批判起源于学者之间的一场学术论争,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逐渐由学术批评发展成为政治批判。先是他的著作被批评犯有"教条主义"错误,随后他的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被指责为推翻和修正马克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他为自己的观点和处境申辩时,又被当作"修正主义"加以批判。这是教条的理论和"左"倾政治联合制造的悲剧。

  • 标签: 尚钺 批判 教条主义 修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