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客家人居住在闽粤赣山区,得天独厚,野果很多。采集野果不仅是客家山区儿童们最大的乐事,更是山村生活的一种见证。“逼九子”“当梨”“酒饭干团”“苦柴子”“刺擦子”“洋蔗子”“麻藤瓜”“山荔枝”“酸藤子”“糖罂子”“杨梅”,或甜,或酸,或涩,其种种独特的滋味让人怀念。

  • 标签: 客家地区 客家山区 客家人
  • 简介:目前许昌地区发现的汉代陶器主要有熏炉、壶、耳杯、井、磨、仓、灶、奁、鼎等,类型比较丰富。本文对许昌地区现藏部分陶器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并参考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对年代进行了大致推定。综合而言,许昌地区的两汉陶器在形制、工艺等方面,与两汉时期的主流文化面貌大同小异,能够代表并反映当时的技艺特征、工艺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倾向。

  • 标签: 许昌 汉代 陶器
  • 简介:清代漳州渡台者,以漳浦、南靖、平和、诏安四县为多,而后三者又多集中在山区的客家乡镇。他们是今天台湾的漳州客家人的祖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诏安客”。另外,还有不会说客家话的“福佬客”,其实也多来自漳州。本文拟通过相关材料,展示这些漳州籍台湾客家人的祖籍分布情况。

  • 标签: 客家人 漳州 清代 原乡 客家话 台湾地区
  • 简介:元朝是蒙古人统治的朝代,也是一个混乱和动荡的时代。黄河南泛,以及元明清三朝的"保漕"政策,致使从这一时期开始,今皖北地区水系发生了一系列的恶变,本地区最大的河流——淮河由利河变为害河,它的许多支流也发生了变化、改道或消失,从而对流域内的农业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 标签: 元明清 皖北地区 水系
  • 简介:南阳自古就是中国南北交通的要道,也是融合各方文化的重要地域,其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和开放性,这种特性也表现在仿木构墓葬中。本文梳理了自汉代至明清时期,南阳地区发现的仿木构墓葬的发展脉络和演进阶段,探讨了不同时期仿木构墓葬表现出的建筑营造技艺和营造水平,并尝试分析南阳与其他地区仿木构墓葬发展演变的关系及其社会背景。

  • 标签: 南阳 仿木构 建筑形制 建筑技术
  • 简介:大汶口文化早期出现的陶豆、大口尊等器物从崧泽文化的核心区经江淮之间的过渡,传播和扩散到海岱地区南部。崧泽文化向北方黄淮下游地区的扩散可以分为四个层级或四个区域:第一是长江以北的江淮之间地区,可称为苏中地区;第二是淮河故道以北至苏鲁交界一带,可称为苏北地区;第三是泰沂山脉以南的鲁南地区;第四是泰沂山脉以北的鲁北及胶东半岛地区

  • 标签: 崧泽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 陶豆 大口尊 向北扩散
  • 简介:一、前言中国东北地区青铜器文化的相关研究历来备受学界瞩目,特别是关于夏家店上层文化和十二台营子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琵琶形铜剑等个别青铜器研究均相当活跃(1)。然而针对中国东北地区出土数量众多的马具或推测为马具的遗物虽有所研究,但专题性的研究却十分鲜见。

  • 标签: 先秦时代 东北地区 车马具 夏家店下层文化 十二台营子文化
  • 简介:文章通过梳理山西地区元代壁画墓,从墓葬形制、壁画布局和题材、随葬品等方面进行了考古学的观察和探讨。山西地区元代壁画墓常见长方形或方形砖石墓,壁画题材主要有墓主人并坐图、日常生活图、孝行故事图、宗教题材图、宇宙星辰图、题榜类等。山西地区的元墓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从侧面反映出了元代山西社会主流文化——蒙汉文化的交流融合。

  • 标签: 元代 壁画墓 考古学
  • 简介:官缺划分肥瘠,是清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因不见于选任规章,故不为人们所熟知。广西巡抚柯逢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所奏公费档案的发现,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较佳的史料。通过分析这组档案,不仅可以弄清广西肥瘠缺的分布及特点,还可以此为基础,论述其与“冲、繁、疲、难”四要素、“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四等级及选任制度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清末广西地方社会和人事管理制度的了解和认知。而官缺肥瘠现象对清代官员选任、地方治理乃至对整个清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型塑作用,更值得人们深思和警醒。

  • 标签: 清末 肥缺 瘠缺 繁简 选任
  • 简介:釉陶器在埋藏过程中,受物理及化学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病害,釉层剥离是常见的病害之一。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唐代釉陶器釉层剥离的原因并为以后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陕西、河南地区四个遗址出土的唐代釉陶器样品进行了显微观察、成分检测、热膨胀系数分析和吸水率测试。结果显示,四个遗址中,釉面保存相对完整且剥离现象较少的是巩县黄冶窑,而铜川黄堡窑、西安醴泉坊窑和乾县懿德太子墓釉陶器釉层剥离较为严重。进一步研究表明,釉陶器胎釉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和胎体烧结程度过低(因此造成吸水率过高)是影响釉陶器釉层剥离的主要内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釉陶器的后续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 标签: 唐代釉陶器 釉层剥离 热膨胀系数 吸水率
  • 简介:目前,有关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和发展与全国具有同步性,但债务压力和债务风险比全国大部分地区形势要严重,其主要来源于“吃饭财政”、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经济社会事件的影响。从理论研究层面和数据实证层面都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增长较快,且县级债务负担更重,信用违约风险概率更高。因此,应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地方债务问题,以求尽量客观、完整、准确评价债务风险,全面提高债务管理水平。

  • 标签: 民族地区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土地财政 风险评价
  • 简介:本文在分析我国博物馆发展环境和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博物馆新媒体化发展模式,围绕南京地区博物馆自身优劣势,运用文化产业视角,结合新媒体特性,探寻南京地区博物馆新媒体化营销策略。

  • 标签: 南京 博物馆 新媒体营销 国内外对比
  • 简介:本文拟从考古学的角度考察契丹时期戈壁沙漠地区的古文化遗存。其实,被称之为不毛之地的荒漠戈壁里存在很多契丹同时期的遗址。在戈壁沙漠这样极度干燥的自然环境下,木制品、皮革制品及木乃伊等有机物在墓葬里较好地被保存下来。同样,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 标签: 蒙古国 戈壁 沙漠 契丹 考古学文化
  • 简介:基于学界披露资料及实地考察记录,运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图像学方法,从图像细节方面考察了河西地区维摩诘经变遗存;微观分析维摩诘经之佛国品、方便品、不思议品、观众生品、法供养品五品图像内容,尤其侧重那些以往学界遗漏的细节,并对部分细节图像的来源和内涵进行了阐释,进而梳理了各自的发展脉络。

  • 标签: 河西地区 唐宋时期 维摩诘经变
  • 简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第二次金川之役结束,在朝廷主导的改土为屯政策下,大量汉人开始进入青藏高原东端的嘉绒藏族地区。从居住格局来看,部分汉人群体居于山地并与嘉绒人错间杂处,不具备人数与文化优势;从地方性基础来看,土官势力抬头,其身份逐渐向土司恢复。由此,部分汉人发生了由文化表征适应自然环境,到土地、房名制度上融入土司制度,并最终发生身份认同改变的转变。

  • 标签: 嘉绒藏族地区 汉人移民 本地化 边疆
  • 简介:在西安周边区县存在着大量的堡寨,这些堡寨的出现与隋唐时期出现的乡里制关系密切。在历代的陕西地方志中的乡里变化折射出自然聚落的变迁,这些聚落出现与消亡大部分都和战争相关。也正是战争催生出西安周边的堡寨,而对于堡寨形制的研究也正是围绕着应对战争而展开。

  • 标签: 聚落 基层行政单位 堡寨
  • 简介: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范围西起贺兰山,东至大马群山,北始阴山,南至明长城。行政区划包括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南部、包头市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地理单元包括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土默特平原、蛮汗山区、丰镇丘陵、和林格尔丘陵、清水河丘陵山地。

  • 标签: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 战国秦汉时期 陶窑
  • 简介:五将信仰是府江中游地区最为重要的民间信仰,其形成与明清时期地方社会的变动息息相关。五将信仰中的不同元素事实上是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被不同的人群添入其中,而这一过程又全息地投射出明清时期府江流域社会变动中的重大历史问题。

  • 标签: 五将信仰 府江中游地区 社会变迁
  • 简介: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丝绸之路在汉代开始逐渐形成。西南地区丝绸之路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对于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形态、社会面貌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文化影响经过几千年的衍变在文化内涵上也得到了拓展。本文阐述了西南地区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西南地区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并探讨了其传承与保护的问题。

  • 标签: 西南地区 丝绸之路文化 民族文化
  • 简介:甘肃河西地区出土的文物遗存中,有大量内容是反映古代河西地区畜牧业发展情况的,特别是在酒泉、嘉峪关地区发掘的魏晋墓葬中,有相当多的彩绘砖画上都绘有牧马、牧牛、牧羊等场景,畜群规模比较大。除集中放牧外,还有很多是零散驯养的画面。本文将这些资料作了归纳整理,并结合相关史料对古代河西地区的畜牧业状况作了探讨。

  • 标签: 河西地区 畜牧业 魏晋墓葬 彩绘砖画